第二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成(1 / 2)

和諧社會究竟是怎樣構成的?按照社會結構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包括以下四個社會體係:

一、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體係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社會經濟體係是決定整個社會發展與否的基礎,其中生產力因素又是這個體係的根基。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與發展快慢決定著生產關係的先進與落後,決定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高低與發展快慢。人類社會的曆史就是“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於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於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的過程。一切落後的、不平等的,導致剝削與壓迫存在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都應完全、徹底地被掃除。那麼,和諧社會的生產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產力?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所以這種“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是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關於和諧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製,我們也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裏找到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鑒的論述。他們首先講了國家所有製,其次又講了自由人聯合體所有製。馬克思說:“生產資料的全國性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在這裏,馬克思把國家所有製隻是作為未來社會的一種過渡形式,而自由人聯合體所有製,則是比它更高的一種公有製形式。這也應該是和諧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式。

二、管理科學的社會組織體係

人類社會產生以後,在其發展的相當長的時期內都處於階級社會,這一社會從其產生起就是一個不平等的、充滿剝削與壓迫的社會,沒有和諧可言,而且統治階級還利用國家政權來幹預社會生活,但這並沒有阻礙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人們始終以極大的熱情、高昂的鬥誌不斷地追求充滿著自由、平等的和諧社會。正如恩格斯所講的:階級社會裏“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種最壞的奴隸製,這種自由隻是徒有空名,因而實際上是奴隸製。政治平等也是這樣。”“……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產主義”。這一社會的實現要靠無產階級,因為無產階級是一個“真實的集體”,她能夠不斷地消滅階級,包括無產階級本身;她能夠不斷地消滅私有製,建立公有製;她能夠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她能夠最終實現人類自由與平等,建立起一個充滿自由、平等的和諧社會。列寧曾說:“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將是由共產主義者建立的製度”。由此可知共產主義社會是和諧社會的最完美的體現。當然這種社會組織體係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將隨著曆史的變遷而變化,當無產階級完成了消滅階級、消滅國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曆史使命以後,它將失去其政治功能,而僅僅成為一個對物和生產過程進行科學管理的社會組織體係。這個社會組織體係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公民的覺悟性很高的狀況下,在保證和諧社會完全實現的過程中,切切實實地實現著自由與平等。

三、先進高尚的社會觀念體係

在和諧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建立起與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體係、管理科學的社會組織體係相一致的先進高尚的社會觀念體係。這些社會觀念應包括最樸素的人道主義觀念,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這三種過渡觀念,以及最終在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形成的最高尚、最先進的社會道德觀念(共產主義道德)。最樸素的人道主義觀念來自於人的生物屬性,倡導以人為中心,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維護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後來它又進一步賦予了價值、責任、義務、權利等社會意義,成為維護人能夠得到自由、平等發展的一種基本的思想體係。在此基礎上,隨著人們實踐範圍的不斷擴大,生存空間的不斷拓展,以及對自由、平等的日益渴望與迫切追求,又逐漸形成了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等三種過渡觀念。這三種過渡觀念從人道主義發展的角度來講,都是一種相對範圍內的人道主義的具體表現(均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狹隘性),它們都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和諧,但無論如何,不斷增強的人道主義會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反過來,和諧社會的發展也會促進人道主義內涵的豐富。例如從自由的發展角度來講,人們在追求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自由範圍和自由程度不斷擴大與提高。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這裏講的“集體”完全可以理解為和諧社會)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說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這三種觀念是過渡性的,但它們在人類追求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卻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是和諧社會不斷發展與實踐的必然體現,是完全符合曆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