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帝國中樞: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管窺(2 / 3)

“這是我的委員會”

然而,經曆了杜魯門的五年和艾森豪威爾的八年總統任期,NSC成為了總統谘議和決策機製的一個部分,而不是總統權被納入NSC的程序之中。NSC本來內在地具有三方麵的潛在功能,即作為谘議體係和政策討論平台的功能、作為正式政策製定程序的功能,以及向總統提供對外政策班底的功能。為了防止NSC成為一個掌握實際決策過程的權力實體,並因此而削弱總統的對外政策權力,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的執政風格雖大為不同,但都對第一項功能予以抑製,而對後一項功能則極力擴充。

在1947年9月NSC舉行的第一次正式會議上,杜魯門嚴厲告誡與會者:“這是我的委員會”,每一個成員都不得在其中充當“首席女高音”,迫使福萊斯特爾當場表示他承認NSC是屬於總統的谘議機構。福萊斯特爾本來想讓軍事部門在NSC內發揮主導作用,曾力主NSC的辦公地點放在五角大樓。而杜魯門和白宮辦公廳則成功地排除幹擾,最終將其置於白宮旁側的老國務院大樓內,與總統行政辦公室的其他部分連為一體。在NSC建立後的前三年,杜魯門抑製NSC的另一個辦法是盡量少召集NSC會議,而且盡量不出席這個機構的會議,以造成決策出自白宮而非NSC的例製。經過三年時間,到朝鮮戰爭爆發前,杜魯門已經將NSC變成自己掌握下一個方便順手的工具,此後杜魯門就開始更多地利用它,提升它在決策體係中的地位,同時他也更多地出席NSC會議。

在杜魯門奠定的基礎上,到艾森豪威爾時期,NSC看來已不對總統權構成掣肘。在這種情況下,艾森豪威爾通過提高NSC的程序化、製度化而強化其職能,而此時強化NSC就等於是在強化總統權。艾森豪威爾要求成員“帶著自己的背景和經驗,對國家安全問題給出最具政治家氣度的答案,而不是僅僅代表部門立場去尋求妥協。”在NSC內他也總是盡力使官僚機構服從於自己的意誌,采用的手段包括讓官僚機構(特別是國務院和國防部)在NSC機製內相互競爭,而自己居中實施“分而治之”和最終裁決。這一時期,NSC的職責偏重於長期政策的研討和規劃,而對外政策的日常運作還是牢牢掌握在總統手中。有研究者認為,艾森豪威爾是以“從白宮伸出的一隻幕後之手”在運作國家安全政策,國家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廳是這隻手的兩個手指而已。實際上,後一隻手指變得越來越有力和重要。

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與“小國務院”

在戰後美國總統們的決策程序理念中,一個不乏合理性的因素總是隱約可見:常規官僚部門的片麵觀點、狹隘利益及其循規蹈矩、缺乏創建的惰性,需要由最具綜合、全麵視野的總統權加以製約和克服。而這些總統們所要求於NSC的,正是讓這個機製與此相適應而不是相抵牾。二戰以後對外政策在美國政府事務中的重要性上升了,常規外交部門(國務院)的地位卻在下降,其中的道理與NSC地位的變化是一樣的。

NSC的構成要件有兩個,一是以總統為首的法定成員,除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的資格維持不變外,其餘席位的歸屬和總人數曆經數度改變;另一個是NSC下屬的辦公廳,最初是服務於NSC的純粹的文秘後勤性質的機構,由全職工作人員和抽調自其它相關部門的兼職官員組成,由一名行政秘書掌管。在杜魯門的執意安排下,NSC法定成員的作用被抑製,NSC辦公廳則被納入總統行政辦公室,逐漸由NSC所屬機構變為附屬於白宮的機構,最終成為不折不扣的“國王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