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簽“對德和約”功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7年2月初,美國宣布對德絕交,進而對德宣戰。麵對世界局勢的變化,北洋政府出現分歧。2月13日,主張追隨美國對德絕交的國務總理段祺瑞,在國務院成立國際政務評議委員會,魏宸組應聘參加,專事研究參戰之外交問題,再次回到了外交舞台。8月,他成為國務院成立的“戰時國際事務委員會”50名委員之一。12月,新任外交總長陸征祥,委任魏宸組出任外交部“和議籌委會秘書長”(一說“歐戰和議籌備處處長”),積極籌備和會事宜。1919年1月5日,出任中國駐比利時公使。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作為戰勝國,中國組成了由陸征祥、王正廷、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組任全權代表的代表團。在和會期間,魏宸組一直堅定地站在陸征祥一邊,為維護代表團的穩定做出了貢獻。4月30日,當操縱大會的英﹑美﹑法等國列強,決定把德國在山東侵占的全部權益“讓與日本”,並寫入“對德和約”後,中國代表團關於山東問題的努力宣告失敗。此後,魏宸組與其他代表,為給解決山東問題留一線生機,做出了各種努力。6月28日,是中國外交史上令人難忘的日子,中國全權代表集體缺席巴黎和會對德和約簽字儀式,拒簽對德和約,以抗議和會不公正對待中國。他們的愛國行動被永遠載入了中國外交史冊。
1919年12月,魏宸組隨同陸征祥回國,報告參加巴黎和會經過。在國內,他們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次年9月,魏宸組被政府加派擔任駐“國際聯盟”的中國代表。他及時向政府建議,應提出俄國庚子賠款和德國湖廣債券問題,交國聯討論。
向政府索餉的先鋒官
1921年6月,魏宸組辭去中國駐國聯代表職位。7月,被調任中德複交後首任中國駐德公使。9月,在華盛頓會議召開前夕,魏宸組等中國九位駐外公使聯名致電國內,公開呼籲停止內爭,一致對外。這一舉動,對中國成功出席華盛頓會議起了積極作用。1925年6月,段祺瑞幹將——“考察歐美各國政治專使”徐樹錚到德國訪問,在留德學生的強烈要求下,魏宸組以生命擔保,簽下保證書,不讓徐樹錚借款、購軍火、締結有損中國權益的任何條約,使徐樹錚在德國空手而歸。此時,一些留學生參加德國共產黨抗議中國上海公共租界巡捕血腥製造“五卅慘案”的會議,結果為警察逮捕,雖然立即被釋放,但魏宸組為此事專門向德國外交部抗議,要求罷斥負責警官、德國政府正式道歉、賠償被捕學生損失等,維護了中國在外僑民的利益。
然而,在德國公使任上,魏宸組也遇到了最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之事——北京政府長久拖欠使館經費。自1921年下半年起,魏宸組等中國駐外使節就沒有收到來自政府的彙款。魏宸組隻得在德國四處挪借,甚至將家裏積蓄都墊光了。他屢次向政府催促,卻無成效。最後,駐歐使節集議,決定集體向政府討薪,要求撥付積欠經費,並推舉陸征祥、陳籙、魏宸組三人回國索討。1923年12月,魏宸組先行回國,充當了先鋒官。可是,此時的北洋軍閥各派係爭相操控政府,熱衷於內戰,對於魏宸組隻是敷衍了事。返回任所後,拖欠一如往常,魏宸組深感毫無臉麵,又借貸無門,難以維持局麵,最終於1925年11月辭去公使職位。回國後,他被派任督辦全國鐵道籌措事宜。北洋政府垮台後,脫離官場。
1937年1月,歐洲局勢日益緊張。南京國民政府為隨時了解國際風雲變幻信息,委派定居比利時的魏宸組出任駐波蘭公使。於是,一度退出外交舞台的魏宸組再次出山,站在了反對日本侵略的外交第一線。1938年10月,魏宸組身體不適回國,定居上海。1942年8月,在上海病逝,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