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6月28日,是中國外交史上令人難忘的日子,中國全權代表集體缺席巴黎和會對德和約簽字儀式,拒簽對德和約,以抗議和會不公正對待中國。魏宸組作為拒簽成員,他的愛國行動被永遠載入中國外交史冊。
近代中國,風雲激蕩。為改變中華民族受人欺淩壓迫的命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許多仁人誌士演繹了精彩的人生。魏宸組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長期活躍外交界,被時人譽為“民國外交耆宿,愛國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反清革命幹將
魏宸組,原名魏豐運,字注東,生於1880年,湖北江夏人(現位於武昌)。出生於私塾先生家庭,自幼聰慧,受到良好教育,有極好的口才和文筆。19世紀90年代,武漢已成為反清革命的中心。魏宸組與吳祿貞、李書城等人在武昌花園山秘密聚會,從事反清活動。
後受當時留學思潮影響,他通過公費留學選拔,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不久轉赴比利時完成學業,掌握了英、法、德三門外語。1905年,孫中山遊歐,宣傳反清革命。魏宸組積極聯絡人員,協助孫中山籌組同盟會歐洲支部,任巴黎通訊處編輯,與石瑛、吳稚暉同為同盟會歐洲支部骨幹。
1909年,清外務部增設“新聞處”,由顏惠慶實際負責,魏宸組被顏惠慶看中,成為外務部官員,不久升任外務部主事。雖然成為晚清官員,但魏宸組心中的反清火焰並未熄滅。他利用官員身份的掩護,擔任京津同盟會領導人,與汪精衛、李石曾等秘密聯絡革命同誌,組織宣傳反清思想等各種活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政府起用袁世凱。當時,北方多數革命黨人主張暗殺袁世凱,魏宸組則主張利用袁世凱達到推翻清王朝的目的。在與袁世凱的交談中,魏宸組發揮善於辭令的特點,向其灌輸共和學說,使袁氏漸漸打消了君主立憲的主張,並和汪精衛一起,對袁坦言:“中國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擔任不可。”袁世凱半推半就,不再拒絕。12月初,魏宸組被袁世凱委任為議和代表參讚,隨同議和代表唐紹儀南下,與革命黨人在上海談判。魏宸組充當了橋梁的作用,為南北議和的最終成功做出了貢獻。
踏上民國外交舞台
1912年1月,年僅32歲的魏宸組被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委任為臨時政府外交次長,與外交總長王寵惠一道,成為民國外交局麵的開創者。2月19日,荷屬爪哇島泗水市華僑舉行集會,升起五色旗,燃放鞭炮,慶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但荷蘭殖民當局竟派軍警武力幹涉,公然開槍打死華僑三人,傷十餘人,逮捕百餘人。憤怒的華僑采取閉門罷市的行動以示抗議,荷蘭殖民當局瘋狂逮捕千餘人,製造了轟動一時的“泗水事件”。接獲華僑請求護僑的電報後,魏宸組協助王寵惠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外交交涉,與北京外交部聯手,最終使這一迫害華僑事件得到合理解決。
4月,以唐紹儀為內閣總理的第一任“責任內閣”成立,魏宸組出任國務院秘書長。此時,國務院已設有記者招待所,規定中外記者於每天下午2時至4時可以前往采訪,由魏宸組負責接待。這一舉措開創了近代中國外交發言人製度。魏充分發揮外交長才,雄辯滔滔,頗能應付一切。6月,因唐紹儀離職出走,魏宸組辭去國務院秘書長職務。此後,他積極參與宋教仁等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的活動,被推選為總務部主任幹事。
魏宸組在國民黨內的地位與活動,使袁世凱深感恐懼,於是便采用調虎離山的策略,於11月22日委任魏為中國駐荷蘭公使,以示籠絡。魏宸組重新回到了外交舞台,積極推動荷蘭承認中華民國。次年9月,在荷蘭海牙和會準備修改《萬國法典》前夕,他曾致電政府,要求從速編訂法律,提交海牙和會,加入《萬國法典》,以為收回領事裁判權創造條件。1913年12月,魏宸組因積極參與反袁活動,被袁世凱免去公使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