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波羅的海三國已經獨立,但它們之間的曆史恩怨似乎並沒有完結,還影響著今天與俄羅斯的關係。
訪畢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我來到了波羅的海三國。在這三個國家中,立陶宛的領土麵積最大,人口最多;愛沙尼亞的領土麵積最小,人口最少。三國在社會發展方麵有許多相似之處,曆史上都長期受製於瑞典和沙皇俄國,十月革命後也都一度建立起蘇維埃政權, 1918~1920年間還建立起獨立國家,1939年,“蘇德秘密條約”將它們劃歸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蘇聯出兵占領了這三國,蘇德戰爭爆發後它們被德國占領。二戰後,根據《雅爾塔協議》,它們又都被並入蘇聯,成為蘇聯的最後三個加盟共和國,直到1991年才再度獨立。遊走在這三個國家,我強烈地感受到波羅的海三國民眾對他們國家這種曲折發展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痛楚,我還感受到了往日的蘇聯與三國之間不尋常的關係,而所有這些,在拉脫維亞首都裏加表現得最為明顯。
永別了,往日的蘇聯
裏加,由老城、新城和舊城等幾部分構成。其中,老城建於13世紀初,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立陶宛、愛沙尼亞一樣,拉脫維亞20世紀80年代末獨立成國之後,在社會發展各方麵完全倒向了西方,不僅實行了多黨的議會民主製和自由的市場經濟,而且還加入了歐盟和北約。拉脫維亞已經沒有了作為製度的蘇聯社會主義,但蘇聯社會主義的某些標識還存在。比如,在裏加老城之外一片破敗的舊城區裏,有一座二十多層的高樓,是典型的斯大林建築,它雖然無法與莫斯科的斯大林建築相比,但不僅在拉脫維亞,甚至在波羅的海三國都是最高大的,往日的輝煌依稀可見。現在,它是拉脫維亞國家科學院所在地,與周邊破舊不堪的建築形成強烈對比。
不僅如此,擺脫了蘇聯和蘇聯式社會主義的拉脫維亞,同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一樣強烈地反感蘇聯和以蘇聯為載體的社會主義。這三國的民眾對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有著另類的解讀,即加入蘇聯意味著他們獨立國家的消失,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意味著蘇聯對他們的“殖民地化”。從這兩個角度說,三國對蘇聯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幾乎沒有任何認同感。
珍重獨立
裏加城區有不少與拉脫維亞爭取獨立有關的雕塑,如新城區中心廣場上的獨立紀念碑。它呈塔狀,底座四麵都有反映拉脫維亞人民為爭取獨立而鬥爭和犧牲的情景浮雕,塔的頂端是一個手捧三顆金星的婦女雕像,紀念碑正麵有兩名荷槍禮兵守衛。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裏加老城區自由紀念碑旁的“拉脫維亞1940~1991年被占領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外型是一個長方體,主體部分是黑色,入口就在它的下麵,看上去有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它的標牌十分特殊,在樓體正麵有一個很大的白色牌子,中間是兩條粗粗的黑道,黑道的上麵是用拉脫維亞語寫的博物館名字,黑道的下麵是用英文寫的博物館名字。這個博物館是1993年由一些蘇聯時期流亡到海外的拉脫維亞人及其支持者籌建的。從1997年開始,拉脫維亞政府開始提供維持博物館日常開支的費用和一些研究項目。
博物館用大量的檔案文獻、照片和實物來說明拉脫維亞在蘇聯時期社會發展的曲折性,反映了拉脫維亞人對以蘇聯和以蘇聯為載體的社會主義製度的認知。2009年是蘇東劇變20周年,許多國家都有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有舉辦展覽的,有召開學術討論會的。拉脫維亞也不例外,9月中旬我到拉脫維亞的時候,這裏正舉辦“波羅的海之路:1989~2009年回顧展”,展覽的副標題是“回首過去,為了將來”。所謂“波羅的海之路”,是指1989年8月23日200萬愛沙尼亞人、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為了脫離蘇聯,手拉手從最北的愛沙尼亞的塔林到最南的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組成的長達600公裏的人鏈,這被視為波羅的海三國要求獨立的高潮。這個展覽主要是通過圖片、圖示和一些文字說明來展示當時三國民眾群情激昂的場麵。“波羅的海之路”展覽是臨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