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進黨在“變”嗎(1 / 2)

少了一些激情做法,多了一些理性設計;變在表層,深層尚未觸及;但變總比不變強。

自去年底縣市長“三合一”選舉以來,民進黨在處理黨內外的諸多事務時,出現了不少新變化。特別是去年年底的第四次“陳江會”舉行之時,沒有像上次大鬧會場,給人留下街頭暴力政黨、“暴力小英”(蔡英文)的話柄,似乎在一夜之間,民進黨已開始變得理性、成熟與自信。這種變化意味著什麼?能否讓民進黨從此脫胎換骨?

“變”在具體做法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正在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少了一些激情做法,多了一些理性設計。具體包括:

黨內初選提名改為“完全民調”方式,從製度上減輕“基本教義派”的束縛。1月24日,民進黨舉行臨時全代會,專門討論年底五都選舉等問題。結果,會議一致通過,高雄與台南兩市市長提名的黨內初選作業采取“完全民調”的方式,廢止黨員投票方案。這一方案的通過,不僅從根本上否決了久已為人詬病的人頭黨員現象,而且使“黨意”與“民意”更加接近,最大限度地降低“基本教義派”對該黨政治人物的要挾。事實上,被外界視為“陳水扁分身”的陳唐山,在會議召開前夕宣布退出民進黨內大台南市長的初選提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早就明白黨內這一新的遊戲規則對他產生的影響:與其在初選中輸得灰頭土臉,還不如見好就收。另外,民進黨中央“冷處理”“獨派”大老辜寬敏在“完全民調”的初選方式過關前後所采取的激烈反彈動作,也充分證明該黨中央企圖擺脫“基本教義派”束縛的決心。

高調宣示“十年政綱”,刻意將自己打扮成“理性問題”、“負責任”的在野黨形象。民進黨不再強調國民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民進黨隻需負監督之責而不需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做法,持續通過不同途徑向外透露,他們目前正在研議“十年政綱”,針對台灣未來十年所麵臨的人口老化、土地複育、能源政策與兩岸關係變化等重大問題,提出民進黨的看法與主張,闡明民進黨對台灣發展的願景,並預定在八九月份召開的“全代會”上討論通過。黨主席蔡英文不僅親自主持內部討論會議進行研究,而且還決定由林右昌、蔡其昌與莊碩漢三人輪流擔任發言人,強化對外宣傳效果。盡管世人至今仍鬧不明白民進黨“十年政綱”的真相,但已先收轟動效應,引來島內各界的廣泛關注。正如島內輿論指出,該黨的這一放風做法,已經起到向民眾宣揚其“理性問題”、“是負責的反對黨”的效果。

全麵樹立蔡英文的威信,極力展示民進黨的團結形象。“三合一”選舉小勝後,蔡英文在黨內的威信空前提高,不僅黨務係統對“小英路線”吹捧有加,就連一向對蔡“口服心不服”的“天王天後”們,也爭先恐後地表達“尊蔡”立場。蔡在民進黨內的地位、威信都得到空前鞏固提升,民進黨近期呈現出難得的團結局麵。特別是在臨時全代會上,盡管由黨務係統所提出的提名方案與時程方案必定要影響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但他們還是在“維護黨內團結”的考量下,使黨中央的相關提案設計未動用表決程序便快速通過。

在兩岸議題方麵,將重點由過去的“反中”逐步轉為現在的“反馬”,以求淡化“逢中必反”印象。對於兩岸最熱門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議題,不再像過去誇大扭曲對“台灣主權”及經濟等方麵的“危害”,而將重點放在對馬當局的監督製衡之上。最近民進黨要求在“立法院”成立“兩岸事務監督小組”便是基於這一說辭。而對於兩岸之間業已展開的各項交流活動,民進黨也不再強調大陸對台灣社會的“衝擊”,而是片麵抓住某點未達馬當局當初宣傳的效果,而攻擊馬英九“膨風”(吹噓)。與此同時,該黨內一些重量級人士卻一再釋放出他們重視兩岸關係的信號。這些放話使部分民眾以為,該黨已開始重新思考其兩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