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急,是因為ECFA猶如“生死門”;進,則海闊天空,不進,死路一條;
如何避免複雜化後遺症,是大陸必須考慮的問題。
新年第一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麵啟動,這使台灣企業界更加著急上火。
1月8日,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門庭若市,擠滿了來自島內各地的200餘位企業家。他們都想擠進台灣工業總會舉辦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獲清單公聽會場,希望所從事的行業能擠上早期收獲清單。因為與會者太多,座位一直排到會議廳門外。某石化產業副總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實施後,東盟可享受零關稅,東盟石化產品在大陸的市場占有率將由目前的30%躍升至50%甚至60%,而台灣還要繳納平均6.5%的關稅。“不能再等了,再等台灣石化業就要死在地上了”。由於爭取列入早期收獲清單的項目實在太多,有人幹脆建議,早期收獲清單應分為“早期一”、“早期二”,以爭取時效。
來自“10+1”的衝擊
這些企業家確實沒辦法不著急。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於2010年1月1日全麵啟動,標誌著由中國和東盟十國組成、擁有19億人口、近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區域,開始步入“零關稅時代”。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由之前的平均9.8%降至0.1%,而東盟六個老成員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由12.8%降至0.6%,四個新成員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於2015年實現90%產品零關稅的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流動、配置和重組,而關稅是影響上述各種生產要素重組的關鍵。麵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各國和地區紛紛采取應對之策,其重要策略之一,即是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互相降低關稅,推動區域經濟整合,以提升國際經濟競爭力。截至2009年年底,向WTO通報生效的自由貿易協議的安排便達186個,未通報和正在談判中的區域貿易安排數量則在100個左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就是新近出現的最大的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安排,也是一個對東盟、東亞特別是對台灣影響最大的自貿安排。而即將於2012年啟動的中日韓+東盟自由貿易區(10+3),將對台外貿出口、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產生更大影響。一個最直接原因,就是處於自貿區之外的台灣,產品出口至這些國家時,要繳納相對高額的關稅。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為島內石化產業描繪出不祥前景:目前出口占台灣GDP的62%,其中銷往大陸將近50%。現在是微利時代,石化產業的平均利潤不足5%,如果再課以6.5%的關稅,還有什麼競爭力,企業怎麼活,台灣經濟怎麼發展?如果不簽ECFA、無法享有低關稅優惠,先是台灣在10+1中的市場占有率將被東盟各國擠占,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被邊緣化。接下來,島內重點企業為生存,被迫在10+1區域內投資設廠,啟動戰略轉移,以規避關稅,導致在島內投資減少,開工不足。最後,重點企業帶動上下遊企業出走,產業鏈整體轉移,島內將出現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率下降。
為島內經濟輸血
正是因為要避免這種不祥征兆,台灣當局才急慌慌地要與大陸洽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按照台方解釋,這種協議是較低層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差別在於FTA是經過長久談判後一步到位,一攬子解決攸關投資、貿易、服務、勞動力、關稅、市場配額和技術壁壘等影響生產力要素流動的絕大多數問題。而ECFA是先以文件形式確定大的經濟合作原則、框架及目標,暫不全麵降稅,其他具體內容以後再談,何時有共識,再逐步添加。為了避免“框架協議”協商時程長、緩不濟急的問題,兩岸對於急需降稅的部分產業項目,經先行協商後,可以互相提前、優先降稅。能夠享受先行降稅的產業目錄,專業術語叫作“早期收獲清單”。前文所述台灣企業家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張早期收獲清單。
台方負責統籌ECFA談判的“經濟部長”施顏祥明確表示,ECFA最核心的談判是早期收獲清單。站在台方最大利益立場,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都想搶搭ECFA第一班列車,爭取早一步加入早期收獲清單,以利開拓大陸市場,強化全球競爭優勢。目前,台方希望列入早期收獲清單的工業產品約有500項,對於有些企業甚至產業來說,ECFA就如同“生死門”:進不了這個門,企業就要完蛋,進了這個門就能活過來,甚至依靠廣闊的大陸市場一飛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