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當局來說,洽簽ECFA則有另一層難以言明的含義,那就是消除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的障礙,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和經濟發展空間。世界上已有350餘個FTA協議,亞洲國家和地區中隻有台灣與朝鮮沒有簽訂FTA,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隻有台灣還被排除在FTA之外,真可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台灣並非不急,也不斷在尋求與美、日、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東盟等國簽訂FTA,但對方顧及與大陸的關係,要求兩岸間先達成某種類似FTA的製度性經濟安排,才好有借口與台灣談。
馬英九比喻說,“不簽ECFA,就好比穿著鐵鞋與別人賽跑,簽了之後,台灣經濟就像是穿了釘鞋,跑得跟飛一樣”。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發表報告稱,兩岸商品貿易自由化可使台灣GDP增加約1.65至1.72個百分點,出口總量增加約5個百分點,保守預估未來七年內可能增加至少2848億新台幣(約89億美元)的外部直接投資,創造不少於25.7萬個就業機會。
在兩岸共同努力下,1月26日,兩岸兩會有關ECFA的第一次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雙方議定未來協議的正式名稱,就協議的基本結構、商談工作機製等程序性問題交換了意見,並達成一定的共識,但未正式觸及早期收獲清單。海基會在會後表示,達成共識的基本內容包括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及經濟合作等,並議定近期在台灣舉行第二次協商會議。據台媒體透露,如果一切順利,兩岸有可能在四五月份正式簽訂ECFA,下半年生效,明年1月1日,列入早期收獲清單的產品和服務將降為零關稅。
“帶刺的玫瑰”
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是有利有弊。對台灣來說,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雖然為台灣描繪了美好前景,但同時也指出兩岸簽ECFA後,台灣的成衣、木材製品、農業、運輸、養殖等行業的生產及出口將呈現萎縮。盡管台當局明確表示,ECFA協商將不會開放大陸勞工和農產品赴台,繼續限製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為可能受到衝擊的弱勢產業提供950億新台幣轉型補助金,但民眾是否相信馬當局的說辭,恐怕還得看最近的“立委”補選和年底的“五都”選舉結果。另一方麵,經濟是政治的基礎,兩者難以完全分離。台灣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兩岸共同市場,接受吉利汽車、工商銀行、大中電器、聯想電腦、娃哈哈飲料、狗不理包子、良子健身等大陸標誌性品牌在台大麵積出現,現在也很難說明白。
對大陸來說,台灣以ECFA為跳板與其他國家簽訂FTA的小算盤也不得不防。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的“六點講話”指出,“建立更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製,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合作機製相銜接的可能途徑”,顯示出大陸要將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參與亞太經濟整合相聯係、相銜接。如何銜接才能既避免問題複雜化、出現後遺症,又達成台灣參與亞太經濟整合,是大陸必須直麵的問題。過去大陸一直反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自貿協議,但在新形勢下,大陸是繼續反對,還是有條件允許,都是棘手的選擇。如繼續反對,會衝擊兩岸關係大局,也可能影響馬英九繼續執政;若隨意撤守,則無疑是開匣放虎,台將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簽訂FTA,屆時恐將尾大不掉,兩岸關係惡化時想把台從某些協議中踢出去,就不那麼容易了。台先與大陸和港澳整合,再簽訂以終極統一為目標的和平發展協議,然後有條件(以非主權經濟體或單獨關稅區身份)與其他國家分別簽訂FTA,是一種思路,但台灣是否接受,恐怕還得長期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