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指出的,歐元區和歐盟所麵臨的不僅僅是一場涉及主權債務、評級機構、市場震蕩的經濟危機,更是一場“政治危機”。
歐元區,這個11年來看似堅固的“木桶”,當前正受到希臘等一係列“短板”國家的嚴重威脅。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在歐盟救與不救的猶豫中繼續升溫,歐盟正在小心地試探市場與評級公司的耐心。市場信心一旦喪失,將需要更高的成本才能補救。而以希臘為代表的主權債務危機也取代金融機構、企業債務危機,成為製約世界經濟複蘇的主要風險之一。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由來已久
希臘政府的誠信形象,或者說信用記錄,在歐元區以及歐盟一直都不好。當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時,就有多國質疑希臘是否達到相關宏觀經濟標準。利用歐元區成員國身份提供的隱性擔保,希臘可以從歐洲央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的資金,並吸引了大量外來資本,不斷抬高了希臘的勞動力成本,而整體的生產力水平卻沒有相應提高,因而經常導致通貨膨脹。為穩定經濟,希臘政府屢屢違規,置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於不顧。而金融危機爆發後,如其他國家一樣,希臘政府為本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了廣泛的擔保。在承擔了金融機構轉移來的信貸風險的同時,希臘政府還不顧多年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繼續透支政府信用,推行高赤字經濟刺激計劃。去年底,當希臘政府公布其2009年財政赤字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3%時,迅速引發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同時下調了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
不僅如此,希臘政府還涉嫌偽造統計數據。歐盟統計局近期指出,它曾接到希臘統計機構NSSG的彙報,稱其在2009年10月向歐盟統計局提交相關財政數據時受到政治幹涉。而希臘政府提供的一係列統計數據中存在“有意誤報”,為的是使政府財政赤字顯得少一些。2月16日,歐盟委員會表示,正就希臘政府使用複雜的貨幣掉期事宜展開調查。在過去的十年中,希臘政府涉嫌運用金融工具降低政府財務報表中的債務規模,一再低報預算赤字,直至釀成當前的危機。
關鍵還要靠希臘自己
為了防範希臘債務違約波及整個歐元區,並進一步拖累歐元,市場普遍預測歐盟會在歐元區框架內出手相救。然而,近期接連召開的歐盟領導人會議和歐元區財長會議傳遞的信息卻是:再等等看。這一方麵緣於歐盟委員會對希臘債務危機嚴重程度的判斷,認為希臘還沒有發展到馬上就要救助的程度,市場廣泛的擔憂相當程度上與信心缺失有關。另一方麵,救助希臘確實也麵臨一些程序障礙、利益權衡和道德風險。在現有歐盟法律框架下,歐洲央行不能救助希臘。《馬斯特裏赫特條約》中有一條被稱為“不救助條款”,規定禁止歐洲中央銀行和成員國中央銀行向成員國或共同體的公共部門機構提供透支,或者類似透支的貸款。而由德國等主要國家政府出麵向希臘提供貸款或擔保,也引發了民意的反彈。由這些國家的納稅人來給別國債務兜底,政府是不好向國民交待的。近期,德國民意調查顯示了明顯情緒化的結果,53%的民眾認為,必要情況下歐盟應該把希臘逐出歐元區;67%的民眾不希望德國和其他歐盟成員國向希臘提供金融援助。德國財政部也不得不呼應民意,不僅否定了設立歐洲貨幣基金的設想,同時指出沒有必有討論救助希臘的具體措施,認為希臘成功解決自身問題的幾率已經提高。
希臘政府倒是一直強調依靠本國努力克服困難。希臘去年剛上台的新總理帕潘德裏歐高調表示,隻需要歐盟在“精神和政治方麵”的支持。但當他得知歐盟沒有給與實質性的金融支持時,在其內閣會議上也不無懊惱地抱怨:歐盟確實給與了希臘政治上的支持,但“在針對市場的心理戰上,歐盟成員們明顯缺乏勇氣而且竭盡全力躲避責任”。帕潘德裏歐還不滿歐盟沒有理清“以前的希臘政府”在造成當前危機中的責任。如同其他捆綁在一起的歐元區國家一樣,希臘縮減財政赤字的選擇實在有限。統一的歐元限製了政府利用貨幣政策推動出口,經濟增長乏力又導致財政增收無望,希臘政府隻能從削減政府支出、增加稅收入手。而這些舉措是最容易引起民眾反對的,容易使經濟問題演化成為社會問題。包括公務員在內的部分希臘大型工會已經開始罷工,而2月24日希臘全國大罷工即將舉行。顯然,希臘新政府把過多精力放在了取得歐盟和歐洲央行的信任上,而忽視了推行新政所必不可少的國內群眾組織和民眾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