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納哈揚家族和阿布紮比酋長國(1 / 2)

在阿拉伯語中,阿布紮比的意思是“有羚羊的地方”,而羚羊大多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等不毛之地。

發現石油之前的阿布紮比確實是一片荒漠,僅有4.6萬人口,除了幾棵棗椰樹和遍地的駱駝刺外,隻有為數不多的用土塊砌成的房屋。但如同迪拜擁有馬克圖姆家族一樣,阿布紮比也有一個有遠見的家族——納哈揚家族。阿聯酋在未發現石油之前,人們常常看見老酋長紮耶德站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上說一些當時讓他們感到奇怪的話,描繪著他們當時還看不懂的宏偉藍圖——在這裏建一所學校,在那裏建一座醫院,再建一所大學……還有公路網。可沒有錢,怎麼能實現這一切呢?阿拉伯最誘人的故事就是發現寶藏,一筆從天而降的財富改變了一切。1958年阿聯酋發現了石油——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0%,給這片地區帶來了福音。阿布紮比的統治者——納哈揚家族靠著一桶桶“黑金”果真在沙漠裏蓋起了他理想中的學校、醫院。

締造阿聯酋

相對於馬克圖姆家族的高調、野心和大手筆,納哈揚家族顯得保守、傳統和低調,但論起深謀遠慮,卻有過之。低調並不代表沉默,納哈揚家族以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上留名。

在過去,海灣石油富國大多將巨額的石油美元用於儲蓄、購買奢侈品和軍火,但頗具政治遠見的納哈揚家族不一樣。老酋長曾說,錢如果不用在人民身上,就沒有價值。在大量“黑色黃金”的支撐下,基礎設施建設在紮耶德的主導下完成,其中,教育體係與醫療製度甚至可以與西方相媲美。與此同時,一係列刺激經濟多元化的措施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其中包括開發工業園發展非石油工業,促進海外貿易,加強第三產業等等。在紮耶德的努力下,非石油部門對GDP的貢獻額的年增長率高達11.5%。

如果說穆罕默德一手造就了現代迪拜,那麼老酋長紮耶德就是阿聯酋整個國度最主要的締造者。1966年,紮耶德取得阿布紮比的統治權之後,便提出了“發展、聯合、富足”的宏偉目標,在他看來,“聯合是強大、尊嚴、穩固和共同富裕之路”,因為“縱觀曆史,一些弱小的實體在今天的世界是沒有地位的”。1971年,紮耶德成功促成了阿布紮比、迪拜、沙迦、阿治曼、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哈伊馬角(1972年加入)七個酋長國組成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阿拉伯曆史上書寫了意義深遠的一頁,阿布紮比也坐穩了阿聯酋老大的位置。

用石油美元重“錢”出擊

說來也怪,阿聯酋酋長國的領導的勇氣者似乎一個賽似一個。迪拜如此,阿布紮比亦如此。和穆罕默德一樣曾留學英倫的阿布紮比現任酋長哈利法(哈利法•;本•;蘇丹•;阿勒納哈揚)——紮耶德的繼承者,盡管和父親一樣保持著傳統習慣,閑暇時愛外出狩獵、釣魚或讀書,但是用起石油美元來卻更加大刀闊斧。

1976年,老酋長成立了阿布紮比投資局,管理大筆的石油收益。數十年來,該機構一直是股權和固定收益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於它行事低調,很少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不過,在現酋長哈利法的領導下,該機構在海外的投資日趨主動。先是在華爾街大筆出手,出資75億美元獲得花旗集團5%的股份,花費6.22億美元購買世界第二大處理器生產商AMD的股份,還收購了美國最大的房屋建築商道爾兄弟公司,現在正摩拳擦掌,準備大舉進入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包括保險、能源,甚至房地產領域。哈利法重“錢”出擊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一旦石油收益減少,該基金將成為阿布紮比的重要財政儲備。這也正是具有極強戰略眼光的老酋長最初的意圖。

盡管專家說,阿布紮比的石油至少還能再開采100年,不過這個石油王國一直在努力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哈利法曾語重心長地對子民說:“這麼多年來依靠真主賜予的禮物──石油,我們告別了貧窮,告別了落後。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這一切僅僅是曇花一現的輝煌罷了。”他提出了阿布紮比未來的目標:2030年非石油經濟收入達到GDP的64%。在“迪拜效應”蔓延的影響下,哈利法不甘落後,在2004年秋天成立了阿布紮比旅遊局,力圖以旅遊業來促成阿布紮比經濟結構的轉型。

“有氣質地”打造“中東文化中心”

豪華酒店?夢幻海灘?創意建築?聽起來耳熟能詳。這是海灣的第二個迪拜嗎?不,阿布紮比說“我們努力不讓自己成為迪拜”。在上海的亞洲豪華旅遊博覽會上,阿布紮比旅遊局營銷總監說:“我們的受眾群將更為高端。而且我們對自身文化的保護和推崇、對外來文化的兼容並蓄以及對環境的高度保護,是我們城市鮮明的特色。”總之,阿布紮比追求的是“有氣質地開發優雅謙遜的建築,要文化建設、要保護環境、要吸引世界高級觀光客”!於是,哈利法大力投資文化教育產業,創辦大版麵報紙《國家》,建造世界第二大清真寺,更驚世駭俗的是,以購買的方式將西方文明移植到薩迪亞特島,精心打造 “中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