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培養自信,堅定不移地戰勝畏懼(1 / 3)

恐懼是隱形的殺手

自信是一種意念,恐懼則是信心的敵人,是意誌的地牢。恐懼有許多種,大體可以分為7種:

(1)恐懼貧窮;

(2)恐懼批評;

(3)恐懼健康不佳;

(4)恐懼失去愛;

(5)恐懼失去自由;

(6)恐懼年老;

(7)恐懼死亡。

恐懼的理由有無數種,但最可怕的是對貧窮和衰老的恐懼。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做奴隸一般驅使,因為我們對貧窮十分恐懼,所以,我們希望積聚金錢以備年老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壓力,促使身體過度勞累,反而給我們帶來了我們所極力要避免的那樣東西。

“使君何往?”一位西方的朝聖者路遇瘟神時問道。

“上巴格達城索命五千。”瘟神答曰。

數日後,二者重逢。“使君前日言索命五千,奈何巴格達城中竟有五萬人殞命?”

“實殺五千,餘者皆恐懼而亡也。”

恐懼與缺乏自信往往結伴而行,相互滋生。告訴我,你有多恐懼,我就能說出你有多麼不自信。快樂是恐懼和焦慮的天敵,沒有人願意拿恐懼當消遣。恐懼欺軟怕硬,你越是懼怕它,它就離你越近。

人類最無可彌補的一種損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經由一種明確的方法可使普通的任何人發展出充分的自信來。青年男女在受完他們的教育之前,竟然沒有一位老師能夠把這種已知的發展自信心的方法傳授給他們,實在是人類文明一項無可估計的重大損失,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並不能算作已受過正常的教育。

在恐懼所控製的地方是不可能達成任何有價值的成就的。有一位哲學家寫道:“恐懼是意誌的地牢,它跑進裏麵,躲藏起來,企圖在裏麵隱居。恐懼帶來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劍,偽善者用它來刺殺靈魂。”

我們不僅害怕自己恐懼的事物,還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對他人恐懼之物亦心生畏懼,所以必須加以鍛煉,讓自己在思想上變得堅強一些。成功之後,我們會變得更加敏感,同時還將擁有影響他人的能力。

我了解太多因恐懼孩子不能成才而強加約束,結果反而釀成悲劇的例子,若不是因為家長的恐懼之心,這些悲劇原本不會發生。大多數情況下,恐懼的破壞力並沒有這麼大,因此隻要善於調整情緒控製住恐懼,便不會受製於它。

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了一段與此有關的經曆。當時他與一位年輕的女士締結了婚約,雙方約定待他通過認證考試便可成婚。從那時起,他的母親與未婚妻對他的學業便異常關心,這使他變得格外敏感,她們的關心讓他覺得備感壓力,負麵效應越積越多,呈增長趨勢。直到現在他還能準確地敘述出當時複雜的矛盾心情。

他越來越恐懼,不禁想象失敗的後果。她們殷切的問候、質疑的目光讓他的信心一點點地消失,學習能力直線下滑。所有的關懷鼓勵帶來的效果全部適得其反,不但沒有激發他學習的積極性,反而削弱了他的鬥誌,讓他充滿了對失敗的恐懼,險些釀成大禍。

這兩位女士都是他最親近的人,為了他能學業有成她們煞費苦心,做了一切應該做的事情。可是由此帶來的潛在的壓力卻差點讓他變得崩潰,可憐的家夥不得不同時麵對親人、愛人和學業的三重壓力。

恐懼和焦慮是一對近親,無論男女老幼都對它們敬而遠之,卻又難以徹底擺脫。恐懼占主導地位時,人會覺得四肢無力難以行動;焦慮則讓人憂思難忘,損傷髒器,它們對人的機體隻有壞處沒有益處。

長期處於悲傷狀態亦很傷身。每種情緒都有對應的器官或部位。貪婪、吝嗇等不良情緒也有類似的作用。此外,憤怒、妒忌、長年情緒不佳、放蕩等也能引發諸如虛弱、易哭之類的虛弱表現。

自卑是自信的絆腳石

如果你們的生命中隻剩下一個檸檬了,自卑的人說:“我垮了,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自信的人說:“我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檸檬水呢?”

自卑是一種消極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1951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弗蘭克林的人,從自己拍得極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他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由於生性自卑,又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

1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沃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可想而知,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而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可見,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緒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當然,從哲學角度對人類整體狀況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這點早已為心理學理論所證實。例如某人的書法很不錯,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都一致對他的作品給予否定性評價,那就極有可能導致他對自己書法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

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從主體角度來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曆的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雖然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所以,童年經曆不幸的人更易產生自卑。

Tip:收藏+分享正能量:正向心態帶來非凡的成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