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孩提時,總覺得父母都比我們強大,而自己是最弱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賴父母;另一方麵,父母也會強化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從而產生了自卑。
良好的個人因素對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響,同時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礎。麵麵俱到的優秀者、強者肯定與自卑無緣,問題是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麵都是一個強者、優秀者。因此,從理論上說,天下無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產生,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三個孩子都是初次到動物園,當他們(三個孩子)站在獅子籠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樣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了他們各自的感覺。自卑感表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存在自卑。
行事正當,才有底氣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正批閱學生的考卷。一位叫保羅的學生的試卷令我困擾。保羅在以前的幾次討論與測驗中顯示的實力比這份試卷要好得多,我認為他在課程結束時會名列前茅,可是,他的試卷顯然會使他的成績降低。
碰到這種情況,我照例叫秘書請他來跟我談談。不多久保羅來了。他看起來好像剛做了一場可怕的夢。等他坐定,我便對他說:“保羅,你是怎麼啦?這實在不是你該有的成績。”
保羅顯出內心的掙紮,兩眼看著自己的腳回答:“先生,當看到你瞧見我在作弊以後,我都要崩潰了。老實說,這是我在大學第一次作弊。”他極度地沮喪。
但是他既然已經講出來了,就會接著說下去,“我想你一定會要我退學,因為任何欺騙行為都會被學校開除。”保羅又訴說這次事件會給他的家庭帶來恥辱,會毀了他的一生,以及其他種種不良後果。最後我說。“停一下,先聽我解釋,我並沒有看到你作弊。在你進來談話以前,我根本不知道這就是問題所在。你這種行為實在令人遺憾。”
我告訴他:“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學習。我想你一定能夠從這次經曆中學到真正成功的教訓。”
“當你作弊時,你的良知嚴重困擾你,使你有罪惡感。這種罪惡感摧毀了你的信心。就像你所說的你都要崩潰了。保羅,人們判斷是非多半是根據道德或宗教的觀點。我現在並不是要跟你說教、教你明辨是非,可是我們來看它實際的一麵。當你做任何違反良心的事情時,罪惡感就會阻礙你的思考過程,使你無法順暢地思考。”
“保羅,”我繼續說,“你是這樣迫切要得甲等的成績,才作出違背良知的事來。同樣地,在你一生中,也會遇到許多你迫切想要獲得甲等成就的情況,而試圖去做一些有違良心的事來。例如,有一天你因迫切地想促成一項交易,而不擇手段地誘使客戶掏腰包。這樣做,成功的機會可能很大,但會產生什麼後果呢?罪惡感纏住你,等你再碰到這位顧客時,你會感到很不自在,懷疑他是否發現你已做了手腳。”我也提醒保羅,許多犯人被捕,並不是因為留下什麼線索,而是他們表現出有罪的樣子。他們的罪惡感使他們列入嫌疑犯的名單。
絕不要為了得到甲等的成績而破壞自己的信心。我很高興地要在此指出,保羅此時已經了解正當行事的實際價值了。我建議他坐下來重考,然後回答他擔心的會被退學的問題。我說:“我很清楚校方的規定。但如果我們把用各種方法作弊的學生全部都開除,就有一半的教授跟著失業。如果把所有有作弊念頭的學生全部開除,學校就要關門了。”
“所以,如果你幫我一個忙,我就會忘掉這件事情。”
“我很樂意。”他說。
我走到書架旁取出一本《金科玉律伴我五十年》說:“保羅,把這本書讀完再還我,看看作者是怎樣靠正當行事而成為美國最富有的人物之一。”
我列舉這個案例的目的就是提醒各位,“行事正當”能使你的良知獲得滿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出軌”會導致兩種消極的結果:第一,罪惡感會腐蝕我們的信心,第二,別人遲早會發現而不再信任我們。有信心的行動會產生有信心的想法。所以,若要有充滿信心的思考,就要先有充滿信心的行動,並且要照你希望的方式來行動。
自信可以克服萬難
信心是“不可能”這一毒素的解藥。信心的力量驚人,它可以改變惡劣的現狀,造成令人難以相信的圓滿結局。充滿信心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
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們每一個意念都充滿力量。當你有強大的自信心去推動你的成功車輪,你就可平步青雲,無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嶺。
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嘴不能說三重痛苦,終生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被稱為“奇跡人”的海倫·凱勒成功的一生無疑是這話的最好印證。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孩,能看、能聽,也會咿呀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又瞎又聾的小啞巴,那時她才19個月大。
生理的巨變令小海倫性情大變。稍不順心,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十惡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
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著不幸經曆的女性。她10歲時,和弟弟兩人一起被送進麻省孤兒院,在孤兒院的悲慘生活中長大。由於房間緊缺,幼小的姐弟倆隻好住進放置屍體的太平間。在衛生條件極差又貧困的環境中,幼小的弟弟6個月後就夭折了。她也在14歲得了眼疾,幾乎失明。後來,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學校學習凸字和指語法,便做了海倫的家庭教師。
從此,沙莉文女士與這個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鬥爭就開始了。洗臉、梳頭、用刀叉吃飯都必須一邊和她格鬥一邊教她。固執己見的海倫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身反抗著嚴格的教育。然而最終,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個月的時間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絕對沉默世界裏的海倫溝通的呢?答案是這樣的: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與愛心。
關於這件事,在海倫·凱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書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寫:一位年輕的複明者,沒有多少“教學經驗”,將無比的愛心與驚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聾全啞的小女孩身上——先通過潛意識的溝通,靠著身體的接觸,為她們的心靈搭起一座橋。接著,自信與自愛在小海倫的心裏產生,使她從痛苦的孤獨地獄中援救出來,通過自我奮發,將潛意識那無限能量發揮,步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