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沿海運輸市場回顧與展望
3.1 回顧:供需嚴重失衡,沿海運輸業全麵虧損
受國內宏觀經濟下滑、需求減弱以及運力過剩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2012年沿海運輸市場經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而且衰退仍在延續。2012年12月30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沿海運價指數報收於點,同比下降9.6%,其中:主流航線秦皇島至上海航線運價為26.3元/t(最低至24元/t),同比下降32%;秦皇島至廣州航線運價為34.7元/t,同比下降34%。由於貨少船多,2012年年初至2月底以及6月至7月期間有不少船舶被閑置,即使6月至8月“迎峰度夏”運輸旺季,秦皇島至上海航線日平均運價也僅為27.6元/t,整個年度除3月份有半個多月時間運行在贏虧成本線以上外,其餘時間的運價均處於虧損,甚至是嚴重虧損狀態。由於市場嚴重衰退,航運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從事沿海航運業的上市公司2012年季報顯示,前三季度,這些公司無一不出現虧損,其虧損額從接近1億元到8億元不等,虧損幅度為所有上市行業中最大,而且至今尚未有任何改善跡象出現。
2012年對沿海運輸市場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利好,而利空因素卻頻頻襲來。首先,受經濟下滑及進口煤炭大幅增長的雙重衝擊,內貿煤炭需求萎縮。數據顯示,1―11月份,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四省一市火力發電量同比下降2.5%。受價格因素影響,1―11月份,我國進口煤炭2.54億t,較2011年多進口萬t,增幅為29.7%,嚴重擠壓國內煤炭運輸市場。需求下滑和進口煤增多,導致前11個月北方港口內貿煤炭發運量較2011年減少,降幅為5.9%。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從事國內沿海運輸的萬t級以上幹散貨船共計艘/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3%,4年新增運力超過前30年之總和,運力嚴重過剩,船隊年經化、大型化導致大量運力富餘。國際航運市場低迷,使沿海、遠洋兼營的船舶出洋受阻,加重了沿海運力過剩情況。
3.2 展望:2013年市場前景
盡管影響2013年沿海運輸市場的兩大主要因素需求和運力會有所改善,但運力供需失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某些時段甚至更加惡化,部分船舶被閑置情況不可避免。數據顯示,盡管2012年第三季度新增運力大幅放緩,但在需求難以大幅增長的大背景下,要消化龐大的存量船舶運力,至少還需要兩三年時間。另外,我國經濟經過逾20年的快速發展,沿海經濟麵臨產業轉型,大規模基建已不太可能,經濟建設對電力的需求比較平穩,煤炭需求難以大幅提升。國際海運市場也將繼續低迷,對沿海市場的壓力依舊。此外,更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內外貿煤炭的價差,其引發的“外進內退”或“內進外退”,時刻影響著沿海市場的波動。總之,2013年沿海運輸市場將延續低迷,廣大航運企業要繼續做好“過冬”準備,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順勢而為,以避免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