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共產黨和其它八個民主黨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製度。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友黨,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建國以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麵臨著脫離群眾,滋生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的危險。要經受住這樣的考驗,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就是保持和發展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健全黨內外民主生活,加強民主監督。這樣,共產黨非常需要聽到各種意見、建議和批評,從而使自己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能更好地代表和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保證決策的科學化。各民主黨派作為有較高知識水平,較豐富的政策經驗和有組織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往往能夠提出較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對幫助共產黨正確地製定政策,開展工作,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光榮而艱巨的事業,不是少數人能夠完成的,必須團結各族人民,各個階層,各民主黨派人士為之共同奮鬥。毛澤東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後,明確告誡全黨:共產黨員和黨外人員相比,無論何時都是少數。隻有同黨外幹部,黨外人員相結合,把國內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民主黨派是一個綜合的“人才庫”,又有比較廣泛的社會聯係,有豐富的政治閱曆和經驗,有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因此,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有利於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對於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有重要意義。
3.有利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培養人民群眾和民主黨派人士的參政意增強社會責任感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與合作,共商國家大政方針,共同管理國家,並實行互相監督,這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表現,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政權的管理,在人民代表大會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依據憲法和法律進行活動;以國家公務人員的身份在國家機關中任職,履行管理國家事務的職責,真真實實地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對推進我國民主製度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黨派成員逐步地提高行使民主權利的自覺性,激發他們對國家和社會高度負責的精神,出於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和命運的關切,出於對所聯係群眾具體利益,就現實生活中某些重大問題,發表意見、提出主張,作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4.有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協調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很快,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也出現一些新問題,我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1還存在具體利益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些使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於是,協調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便成為我們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完成這一任務,各民主黨派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整體上講,首先靠共產黨方針政策的正確,同時要靠多種因素參與,各方麵的配合。民主黨派有各方麵的代表人士,能夠反映其成員及所聯係群眾的意見,通過民主協商,同執政黨達成共識,造成民主和諧的氣氛;通過參政議政等方式,協同黨和政府理順群眾情緒,協助黨和政府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係,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和協調發展。
怎樣理解我國的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平等、團結、互助。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為了進一步理解,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民族,它是怎樣形成發展的。
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例如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漢族,它就是一個民族。民族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民族是在原始社會由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逐步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形成之後,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它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奴隸製民族、封建製民族、資產階級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四個階段。奴隸製民族、封建製民族和資產階級民族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製經濟基礎之上的,在其民族內部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而在其外部則存在著民族歧視、民族對立和民族壓迫。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製,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製度,民族問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民族對民族的剝削消滅了,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消失了,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也隨之消失了。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民族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關係。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無論大小強弱,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國際事務中應一律平等。在多民族國家內部要求各民族在經濟上相互支持和幫助,在政治上權力平等,機會均等,在思想文化上都有保留和發展自己民族特有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麵的平等權力。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自願地聯合起來,共同戰鬥實現共同的目標。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前提,沒有民族平等,就沒有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保證,沒有民族團結,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之間相互幫助,在我國,由於少數民族地區技術落後,經濟文化不發達,要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就需要民族互助,特別是在經濟上的支援。
存在民族,也就是存在民族問題。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是我們黨根據馬列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結合我國國情製定的。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個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政治製度。它的特點是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中,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民族區域自治,由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的地方性事務,各民族自治機關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府,都必須服從中央的領導,同時,它又享有法律賦予的自治權利。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法律保障。
我國在解決民族問題上,之所以實行民族自治,是由我國的具體曆史條件和民族的不同特點所決定的:①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且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對締造我們偉大祖國作出巨大的貢獻。這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曆史條件。②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早已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聯係。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與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階級長期的英勇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繼而共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些光榮曆史傳統為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③我國各族錯居雜處的狀況特別突出,國內各民族居住狀況是一種大雜居,小聚居,犬牙交錯的局麵。④我國的少數民族居住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而漢族則人口多,經濟文化比較先進一些。這些狀況決定了我國各族人民隻有團結在一起,取長補短,互相幫助,才能共建社會主義。
30年來的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行之有效的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問題理論的重大貢獻。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法製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法製是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維護人民權利,保護社會主義經濟,保障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製裁犯罪行為,打擊敵人破壞活動的強大武器。它一方麵擔負著對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的任務;另一方麵起著調整人民內部各種社會關係的作用。社會主義法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集中表現在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任何剝削階級的法製包括資本主義法製所不可能有的,或不可能真正做到的。這些原則主要是:人民民主的原則,社會主義的原則,公民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1.人民民主的原則。社會主義法製的人民民主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所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國家裏,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法製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的意誌的集中表現。它的基本內容就是確認人民在國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還決定了,人民是法製的主人,他們有權製定法律,有權運用法律,有權監督法律的實施。從另一方麵說,也就是法律的製定、實行和監督,都要堅決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1959年,毛澤東同誌在談到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時說過:“人民民主的原則貫徹在我們整個憲法中。”實際上,人民民主的原則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法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