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四)(3 / 3)

2.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起來,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加上高效率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的出現,使世界性的、經常性的交往成為可能。近代,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與廣度發展,國際分工的部門和分支更加專門化和多樣化,社會生產力出現了從國家之內的生產社會化向生產的國際化方向發展,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國際聯係都非常廣泛。

3.世界經濟胃一體化趨勢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的機遇,使我們能夠博采天下之長,為我所用。如果我們不在對外開放土邁出更大的步伐,就可能坐失良機,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4.著眼於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實際需要,我們麵臨著許多困難,隻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進入世界市場,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某些領域特別是經濟與科技領域有著共同的目標,都追求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都致力於科學技術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既不等同於資本主義製度本身,也不同於社會製度本身,它完全是中性的,都把管理現代化作為手段。因此,我們應合理應用一切有利於我們發展的先進的方麵,門既然打開了,就不能關閉,也不應關閉,而要有勇氣去建設千萬條新的發展道路。

怎樣認識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重要意義

我國要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必須把堅持對外開放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和技術交流。對外經濟關係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①促進了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②彌補了我國建設資金的不足,加強了能源、交通和基礎原材料工業的建設。③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填補了我國某些技術空白,使一些重要產品的生產技術日趨現代化。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擴大了就業渠道,豐富了國內市場供應。⑤拓寬了開展對外經濟貿易的視野,配合和支持了外交工作,對創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良好國際環境,也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對於我國的經濟振興尤其重要。這是因為:①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推動我國經濟走向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換的途徑。當今世界各國在經濟方麵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日益增強。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對外投資的擴大,為我們進一步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必須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積極參加國際交換和競爭,以沿海經濟的繁榮,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②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協調社會再生產的重要條件。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求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但由於各國的自然資源,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等不一致,任何一個國家既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也不可能消費自己所生產的一切東西,因而在生產和交換中經常存在供求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是一種調劑餘缺的重要方法,它能為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③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利用國際分工,揚長避短,節約社會勞動的重要途徑,由於各國自然資源的差異和生產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生產上完全自給自足,即使某些國家能夠生產的產品比較齊全,也不可能每種產品的生產都具有優勢。因而,利用國際分工,揚長避短,出口本國產量多、質量好、耗費勞動量少換彙率高的產品,進口本國產量少、耗費勞動量較多、國際價格較低的產品,就可以節約社會勞動,提高經濟效益。④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學習先進管理經驗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生產發展的先導,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除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外,通過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加以研究和吸收,也是發展本國科學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發展對外經濟關係,還有利於學習外國的科學管理經驗,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

怎樣認識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沿海向內地推進,沿海、沿江、沿邊對外開放的地區不斷擴大,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

80年代在沿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區的開放,與原來的4個經濟特區從北到南聯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一內地”這樣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有重點、點麵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這既使這些原來我國經濟科技比較發達的地區最先成為內外交流、工農結合、城鄉滲透、現代化、開放式的富庶地區,又為發展科學技術、推廣管理經驗、繁榮國內市場、擴大對外貿易、傳遞經濟信息、培養輸送人才等方麵提供了幫助。將支援和帶動各自的腹地,並有效地把沿海經濟的發展同內地經濟的開發密切結合起來,促進全國的經濟振興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經濟特區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有“窗口”的作用,它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通過特區把資本主義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現代化的知識、不斷變化的市場信息迅速傳到內地,提高內地企業的素質,促進內地經濟的發展。經濟特區已成為溝通內外的橋梁和紐帶。其次,改革試驗的作用。經濟特區是我國實行經濟體製改革的試驗基地,特區自建立以來,為全國的經濟改革提供了多方麵的試點,積累了經驗,又將成功的經驗向內地擴展,不成功的東西限製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避免引起全國的震動。再次,辦好經濟特區,對祖國的統一具有積極的作用。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重大意義在於:在建立經濟特區的基礎上,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大大加快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這不僅有利於這些城市自身的發展,而且對於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有利於吸收亞太地區的經濟能量,為我國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條件,加快全國經濟的發展。通過外引而促內聯,使沿海地區與內地的聯係與合作在新的高度、深度上得到發展。這樣,就進一步切實有效地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沿海地區和內地的橫向聯係,推動內地各項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前進。

擴大沿邊開放,廣辟內陸開放渠道,推進沿邊開放,不僅有利於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防,發展睦鄰友好關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沿海、沿江對外開放形勢的發展和整個宏觀環境的改善,給內陸腹地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提供了有利條件。抓住時機,廣辟開放渠道,促進經濟振興,已成為內陸省區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內陸地區與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進行橫向經濟聯合。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將由外向內,由東到西帶動內地經濟共同發展。

沿江、沿邊開放帶和內陸省形成的開放,是鄧小平南巡談話後,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的重要表現。今後,我們將繼續擴大開放沿邊地區,加快內陸省對外開放的步伐,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爭取經過20年的努力,使廣東等有條件的地方基本實現現代化,最終形成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同時麵向全世界的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