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四)(2 / 3)

3.從世界各國趨於開放的政策看,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利用國際經濟條件。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如果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以較高的速度水平、質量來發展國民經濟,並同周圍鄰邦和其他國家發展多邊合作和文化技術交流,在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過程中,不斷吸取先進的經驗,而不是僅僅依靠本國的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日益采取了更加開放的政策。

4.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越是開放,其經濟發展就越迅速,越封閉就越落後。

5.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各國實現現代化的普遍經驗。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對於資金和資源的需要越來越多,對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沒有一個國家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一切產品。隻有通過國際市場上的經濟和技術交流,才可以揚長避短,以多補少。生產力由一國的社會化走向國際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狀態下求得發展,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找不到一個閉關自守的國家。不論是美國、日本等發達的國家,還是新加坡、巴西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都是采取對外開放政策,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

實行對外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較量、大競爭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年代,我們隻有實現對外開放才能擺脫現階段如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缺乏現代化社會大生產的經驗等困難,才能使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社會主義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就必須遵循生產社會化和市場國際化的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交換和競爭,大力加強同各國的經濟聯係。

怎樣正確認識和處理對外開放與自力更生的關係

堅持對外開放,必須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礎。閉關自守,盲目排外,建不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崇洋媚外,全盤西化,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

同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

一方麵,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計,是實現民族自強的可靠保證。所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在堅持政治獨立和經濟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有計劃地開發本國資源,挖掘本國潛力,合理地利用本國的資金積累和國內市場,發展民族經濟。社會主義國家既不能靠剝削和掠奪他國來發展本國經濟,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國力量來實現本國的現代化,特別像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1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必須立足於本國的資源條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社會主義建設,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因如此,4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強大的國民經濟體係,這是我國-平等的同一切國家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實行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

另一方麵,對外開放是增強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堅持自力更生絕不意味著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排斥與國外的經濟往來,拒絕吸收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創造的文明成果。實踐證明,那隻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進而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反之,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由於引進的外資和先進的技術,補充了我國資金的不足,促進了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強了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從而大大增強了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經濟建設中,必須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學會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的兩套本領,做到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來。

怎樣正確認識我國的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國際貿易的產物,各個經濟特區的共同特點: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劃出一定範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開放政策和采取靈活措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來投資,以達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

我國為了更好地發展對外經濟關係,擴大開放,從國際實際出發,借簽了國外經驗,創立了經濟特區。我國的經濟特區,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行使主權的一塊特定地區,在這裏實行的是特殊的經濟政策和優惠政策。

我國的經濟特區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特區是根本不同的,也不同於舊中國時期由不平等條約所造成的租界和殖民地,也不同於港、澳、台將來實行“一國兩製”後的特別行政區。其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它雖然多行了許多不同於內地的特殊經濟政策,但同國內其他地區保“廣泛密切的聯係,既依托於內地又服務於內地,全國都可以利用特區,觀察和了解現代國際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同時,經濟特區比較集中全麵地反映了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特區在我國起著窗口的作用。經濟特區仍是在我們黨領導下,我國完全行使主權的行政區域,同樣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國的經濟特區“特”就“特”在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製度上,具體表現為:

①經濟特區的經濟成份以“三資”企業為主。興辦經濟特區是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經驗等來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有效形式。經濟特區的所有製結構也是多種經濟成份並存,但它是以“三資”企業為主。

②經濟特區生產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資,產品以外銷為主。這樣,它的生產經營活動便與國際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相連。特區經濟是外向型經濟。

③經濟特區一開始就強調市場調節,其經濟活動以外向型為主,這就決定了其經濟運行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但在一定範圍和程度內仍然有國家計劃指導。

④經濟特區實行一係列特殊優惠的政策,以鼓勵和方便外商投資。

⑤國家給經濟特區很大的經濟管理自主權。

我國的經濟特區創建至今,經曆了初期的開發建設,便迅速發展起來6比如深圳特區,如今已成為一個廣廈林立、環境優美、交通發達、設施配套的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總之,我國的經濟特區,對外強烈地吸引著國外投資者,對內在全國人民麵前展示出一幅經濟現代化的美好圖景。

我國的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有“窗口”的作用。它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通過特區把國外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現代化的知識和不斷變化的市場信息,迅速傳遞到內地,提高內地企業的素質,促進內地經濟的發展。同時,外商也通過這個“窗口”了解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經濟特區已成為溝通內外的橋梁和紐帶。

2.改革試驗的作用。經濟特區是我國實行經濟體製改革的試驗基地,為全國的經濟改革提供了多方麵的試點,積累了經驗,又將成功的經驗向內地擴展,不成功的東西限製在一個狹小範圍內,避免引起全國的震動。

3.辦好經濟特區對祖國的統一具有積極作用。特區的發展對於穩定香港、澳門促進台灣和大陸統一會產生重大影響。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從特區的開放政策及其實踐中可以消除疑慮,增強統一祖國的信念,有助於“一國兩製”構想的最終實現。

怎樣認識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迫切性

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貧窮決不是社會主義,但要發展生產力我們有許多短處,有許多不利條件:如缺乏資金,技術水平低,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等,而這些正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長處,我們完全可以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麵對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立足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更增強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緊迫性。

1.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敵視中國,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政策,限製了我們同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那時我國隻能發展同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發展經濟關係。到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使我國的國際經濟關係幾乎處於絕境。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更加強調依靠自己的力量從事經濟建設。.但在特定的國際條件下,以及傳統自然經濟的影響下,我們對自力更生的方針從理論上作了錯誤的理解,把自力更生等同於自給自足。“文革”時,自力更生的方針被歪曲到極點,錯誤的把開展對外經濟交流一概斥為“出賣資源”、“賣國求榮”等,致使我國對外經濟交流幾乎中斷。由於這種閉關自守的經濟發展戰略,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許多不利影響,經濟發展和資金短缺的矛盾更趨尖銳,國際間的競爭,使得中國的產品越來越缺乏競爭能力,有些工業品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結果中國經濟中的一些優勢未能很好地發揮,而劣勢未能避免。因此,要加快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就必須變閉關自守的經濟戰略為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