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就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深入發展,中華大地發生了曆史性變化。改革的實踐告訴人們一個真理:一旦脫離以往的計劃經濟體製,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真正發揮市場機製在配置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資源中的基礎作用,社會主義經濟就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就能促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但計劃經濟體製仍對新時期經濟體製起著輔助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的作用必然越來越加強,市場不僅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而且是推動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因為它能夠及時反映社會需要什麼產品,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能夠促進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配置社會生產所需要的人、財、物等各種資源的方式。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商品經濟,為更好地實現按比例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勞動者已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因此,社會主義能比資本主義較容易地實現對經濟運行活動進行計劃調控,使國民經濟得以按比例協調發展,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人們隻看到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需要計劃的一麵,而未能認識到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商品經濟,更需要市場這一麵,因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這種經濟模式的特點是:把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並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實施。主觀上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但實際上往往是生產和需要嚴重脫節。
經濟體製改革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們,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要使經濟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必須利用價值規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配置與傳統的計劃配置相比,有著多方麵的優越性,更容易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①市場配置以企業為主體,因而有利於調動企業,搞好資源配置的主觀能動性。企業自行掌握資源的配置,從根本上提高了企業配置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②市場配置方式遵循經濟效益、資源使用最大化原則,有利於激勵經濟主體,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市場經濟承認經濟主體獨立的經濟利益,從而最終取得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③市場配置方式充分體現競爭規律的作用,有利於促進資源自動向效率高的行業、部門和企業流動。市場配置方式下的競爭是一種獎勵性配置、高效率的配置,這一種機製不僅能起到按效率分配收入的作用,更能起到按效率配置資源的作用。市場配置使企業生產靈敏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使供求達到大體平衡。
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的作用同時,必須加強市場宏觀調控與管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現代的有宏觀管理的經濟。它既區別於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自發的市場經濟,也不同於私人壟斷的市場經濟。它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客觀上要求政府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完全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調控市場運行是不行的。市場機製不是萬能的,還是有缺陷的,有時也會失靈,它也有盲目性、消極性的一麵。國內外經驗證明,隻有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與管理,才能彌補市場的不足,糾正市場的偏差;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
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的體製下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資源使用最優化,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改革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怎樣理解市場經濟體製下的計劃和市場
計劃與市場是調配資源的兩種手段。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社會主義生產同樣是社會化大生產,同樣需要在各個行業和企業間優化配置資源,這就需要計劃,還要依靠市場;但市場經濟也有其弱點和消極麵,這又必須發揮計劃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國家計劃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隻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使資源的配置合理化。
1.所謂計劃,是通過製定國民經濟發展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實現供求平衡。市場經濟體製下的計劃,不同於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計劃,它隻是一種宏觀調節的手段。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隻看到社會主義經濟運行需要計劃的一麵,而未能看到更需要市場的一麵,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實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經濟。實踐證明,這種計劃經濟模式由於在一定時期內脫離了生產力水平的製約,因而,在各國經濟發展的曆史進程中的一定階段都不同程度地阻礙以致破壞了本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也需要市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原有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運用了計劃手段,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就不要計劃。計劃和市場並不反映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計劃隻是一種手段。
2.所謂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和領域。哪裏有社會分工,哪裏有商品生產,哪裏就有市場。市場上價格受供求影響上下波動會自發調節經濟資源在各部門的分配,使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大體上保持平衡,市場使得企業生產必須靈活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需求,市場經濟的確立,促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市場對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各種生產要素形成最佳組合,避免和減少了浪費。市場機製,這隻“無形的手”,在社會發展中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經濟也有助於造就一大批現代化的經濟管理人才,商場如戰場,生產者為了使商品適應市場需求,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改進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這種形勢造就出了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市場在經濟關係的具體運行中起著基礎性中樞的作用,沒有市場的發育和正常運轉也就談不上什麼市場經濟。
既然是市場經濟,就必須以市場調節為主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但並不是說不要計劃了,因為市場自身也有缺陷。首先市場的自發性帶來盲目性,單一的市場調節必然會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之中。其次,市場雖然及時、靈敏,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變化趨勢。正因如此,市場必須與計劃相結合,雙方要形成互補,計劃主要在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進行重點建設等方麵發揮作用,同時計劃的實施也要自覺遵循和利用價值規律。不能像傳統的計劃經濟那樣,無視價值規律作用,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及其他行政命令,通過直接指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來實現。
3.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的範圍、程度和方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區可以有所不同。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哪些領域和地區用得多一點;哪些地區用得少一些;哪些方麵用得少一些,哪些方麵用得多一些;完全要根據具體情況,不可能完全由純市場經濟模式來使用計劃和市場這兩種經濟手段。
在宏觀調控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與長遠利益、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應當也完全可能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運轉得更好,從而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怎樣正確認識我國對外開放的必要性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社會不能脫離生產的國際分工,也不能脫離統一的世界市場,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深入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1.當今的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實行對外開放適應了全球性大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發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快,生產力不斷增長,生產社會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商品交換日益越出民族和國家的範圍,從而使生產國際化傾向越來越加強,對外開放是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社會化、國際化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的。
2.從世界開放的客觀趨勢看,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更加密切。各國人民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互相支援,互相諒解,互相合作,互相促進。閉關自守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