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所謂第三產業是指憑借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為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務的各種行業的總稱。我國第三產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業和倉儲業等;第二層次是指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業;第三層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
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第三產業是衡量現代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展,提高服務社會化、專業化水平,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有利於改革的順利實施,有利於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多地吸引外資,有利於精簡機構,提高效率,逐步改變機關、企事業單位現狀,從而為改革開放在更廣闊的領域向縱深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既可調解三層次產業的比例關係,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可以緩解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促進經濟更快地發展。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出路。第三產業行業多,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行業並存,能夠吸納大量的和不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科技人才,加強發展第三產業的步伐,可以為勞動就業開辟新的更廣闊的領域。
4.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能夠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怎樣理解工業的主導地位
工業是指采掘自然物質資源和對各種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社會生產部門。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工業,一般指機器大工業,它是從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後逐步建立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工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及其發展規模,最終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麵貌。
2.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材料。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工業,日益顯示其重要地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都離不開能源,沒有能源工業提供的動力,國民經濟就無法運轉,社會就會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部門提供的原材料種類會越來越多,數量也會越來越大,這些將不斷滿足各部門擴大再生產和國民經濟技術改造的需要。
3.工業為滿足人民需要提供各種更多、更好的消費品。這是現代生活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消費品的生產,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麵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4.工業是國家積累資金的主要來源。工業創造的產值大大高於農業,國家建設所需要的資金積累主要由工業來承擔。
工業也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條件,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化的國防。
綜上所述,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工業,以早日實現我國的工業現代化。
怎樣理解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置
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狀態下生存。為發展本國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每一個國家都要同其他國家進行交往。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各國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從而建立了日趨多樣的國際關係。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國際關係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對戰後國際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的變化發展經曆了三個時期。
1.兩大陣營的形成和對峙時期。從戰後到60年代初,是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和對峙的時期。以美國和前蘇聯分別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由於根本利益的對立,形成對峙的局麵。在各方麵展開了激烈鬥爭。
2.美蘇爭霸局麵逐步形成時期。蘇聯的全球擴張野心日益膨脹,實行霸權主義,美國實力雖有衰退,但仍是世界頭號強國,為了保住其霸權地位,美蘇展開了激烈鬥爭,形成爭霸局麵。
3.由兩極向多極發展時期。80年代末東歐諸國的劇變,蘇聯作為一個完整國家自行解體,這些巨大的變化,給國際政治局勢造成強烈衝擊。蘇美對抗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一個曆史階段來說已經結束。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環境影響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資源力等7個方麵。在當代,每個國家能否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經濟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將最終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目前各國都進行經濟調整和製定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增強綜合國力。
怎樣認識我國改革從農村開始進行的必然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我國的人口大多數在農村,國家的穩定與否,首先要看農村,農村不穩定,整個局勢就不穩定。我國農村過去長期實行過分集中的管理製度,在這種製度下,生產上“大呼隆”,分配上大平均,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長期處於徘徊局麵。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的改革必須首先從農村開始。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我國有11億多人口,9億多在農村,農業搞好了,大局就穩定了,農民才有更大的積極性,才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在我國現有條件下,農業提供的工業原料占全部工業原料的1/3,財政收入相當大一部分與農業有關,農村是重要的市場,農村商品零售額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所以,農村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應努力開發利用農村這個重要的市場。
2.農業是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
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低,特別是農產品的商品率很低,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很不適應。國外發達的國家采取農業集中生產的措施,實行農業機械化,既節省了勞動力,又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率。而我國的農業大部分地區還使用古老的耕作方式,農業的抗災力又很弱,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近幾年,人均耕地麵積越來越少,而人口卻在不斷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所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更加迫在眉睫。
3.我國農村過去長期實行過分集中的管理製度,使農村長期處於徘徊局麵。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農村實行“人民公社”體製,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社員根本沒有積極性,虛報產量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沒有農業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我國的工業化,就不可能改善人民的生活。
4.要加快農業的發展,必須改革原有舊的管理體製,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
現階段,對於大麵積損害良田而用來作為房地產開發或任意占有良田的行為應予以大力製止。應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如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改進耕作製度,向農業機械化邁進;搞好作物布局,推行最佳模式,促進農業生產;改變肥料結構,合理施肥,生產高效低毒農藥;開展科學種田,為廣大農民提供科學種田的方法,從而推動農業的生產。在指導思想上和實際工作上實現由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轉變,全麵發展農、林、牧、副、漁業,使供給達到平衡;並逐步使農業生產與加工、銷售、運輸、服務諸方麵綜合發展。
農業是基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應是改革的突破口。
怎樣理解聯產承包責任製是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突破口
黨的十一窟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製改革的熱潮首先從我國農村興起。各地的幹部和群眾,根據各自的情況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試驗,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全國農村就完成了聯產承包責任製這樣一場偉大的改革,邁出了農村改革關鍵性的一步,使我國農業打破了長期停滯局麵,糧食產量大幅度増長,非農產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我們已基本上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是具有曆史意義的變化,令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