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二)(3 / 3)

怎樣認識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的曆史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主要矛盾,決不可混淆。那麼,我國社會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呢?黨的十三大再次重申: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31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理論概括是完全符合客觀實際的。

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一是已經是社會主義,二是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正是從這兩個基本特征派生出來的。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體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不僅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消費的主體,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也體現了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落後的社會生產”體現了我國現階段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由此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不成熟、不完善,這也正說明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

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長,反映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又是當前的現實。它使得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這一矛盾就客觀地成了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有兩個方麵,其中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麵。矛盾的主要方麵在該矛盾中起主導作用,並規定著該事物的性質。那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又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在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這對矛盾中,“落後的社會生產”是主要方麵,正是因為社會生產落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未能得到滿足。正是因為社會生產落後,我國目前才不可避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既然“落後的社會生產”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那麼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物質產品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兩者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互作用。這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級主要矛盾的狀況。隨著這一主要矛盾的逐步解決,我國就將逐步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那麼,如何解決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呢?

1.根本途徑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首先,必須堅定不移的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我們全部工作的中心,樹立生產力標準的新觀念。

其次,要明確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漸進過程,要靠勞動手段,特別是勞動者的素質的提高。從根本上說,我國生產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

再次,要明確從落後的社會生產轉化為先進的社會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次飛躍。

2.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環節和方麵

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隻有這樣,經濟基礎才能鞏固,生產力才能迅速向前發展。總之,隻有改革,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主要矛盾。

3.從宏觀上對社會需要給予正確引導對社會的需求也應當從客觀上給予正確的引導,才能使矛盾獲得順利解決,生產和消費總是密切聯係的。沒有生產,便沒有消費;沒有消費,也就無需生產。在這兩者中,生產決定消費,經濟發展水平製約著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反過來,消費也反作用於生產。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決定了目前我國的消費模式隻能是在實現溫飽型的基礎上逐步進入小康型。為了解決近幾年由於種種原因尚未從根本上緩解的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我們還得收緊財政和信貸,控製需求,穩定物價,以保證經濟的平衡和穩定發展。

4.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正確處理階級鬥爭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了,但是一定範圍內它還會長期存在,將伴隨著社會主義這一曆史階段而存在,但總的趨勢是逐漸走向緩和。隻有正確解決各種非主要矛盾,我們才能集中力量去解決好主要矛盾,並通過非主要矛盾的解決推動主要矛盾的解決。

怎樣理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從哪裏來呢?毫無疑問,主要靠農業直接或間接地來提供。那麼,什麼是農業呢?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和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育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從現代經濟發展來看,農業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我國狹義農業是指農作物種植業;廣義農業則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這五業合在一切通常被稱為“大農業”。

農業和國民經濟及其他部門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①農業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土地的自然差別對農業生產有較大影響。②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對象,人們從事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是植物和動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長,繁殖的自然過程。因此,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和動植物自身生長過程的製約。③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季節性強,農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發展農業必須以實際出發,因地、因時製宜。

農業有史以來就是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農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農業為我國人民提供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資料,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如果農業不能提供必要的糧食和必需的副食品,人們的生活就不會安定,生產就不能繼續發展。盡管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大量的生產各種合成纖維,並且開始把人造代用食品提到日程上來,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仍然是我國人民衣食的主要來源。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需求總量也會不斷增加。

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工業原料中大約有4096來自農業,其中輕工業原料大約有70%來自農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的現代化,由工業本身提供的原料的比重將會逐步增加,但農業原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占有重要地位,仍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農業能為工業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在我國,農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農村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目前,我國有大量的輕工業品銷往農村。隨著農業技術的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為農業服務的機械,如拖拉機、汽車、化肥、水利設備、電力設備、民用材料、民用建築材料等貴重工業品,也將越來越多地銷往農村。農村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多,是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農業除了通過農業稅直接為國家積累資金外,還間接地通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為國家積累資金。建國以來,我國的資金積累相當一部分由農業提供。

農業還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可以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充實到其他勞動部門。

農業也是出口物資的主要來源。建國初期我國出口的物資絕大多數是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外彙主要是這些出口物資換回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品出口量的比重雖然逐年上升,但是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係到國民經濟的全局。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