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二)(2 / 3)

2.貫徹“結構優化”的戰略方針在技術結構優化的前提下,著重抓好產業結構的管理、調整和改造,並注意地區布局、規模結構、時序安排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於我國經濟的“協調”、“穩定”、“高效”發展具有特殊重大的意義。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大的矛盾是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為了在提高效賽的基礎上保持穩定發展,必須求得這二者的基本平衡。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從我國的國情國力出發,適當控製資產投資總規模,合理掌握消費增長幅度,搞好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針對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還要特別注意產業發展的合理布局。既要重點發揮比較發達的東部沿邊地區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開發,使不同地區都能各展所長,並通過相互開放和平等交換,形成合理區域分工和地區經濟結構。

3.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要特別注意嚴格控製人口的增長,強調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

人口問題是全球的首要問題,更是中國的最大難題。由於乂人口政策失誤,60—70年代的十幾年間,我國的人口就從7億增為10億,嚴格控製人口增長也是實現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方麵。

4.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

對外開放不能隻進不出,必須努力提高出口創彙能力。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加速國內經濟建設的進程,要大力提高外資的綜合經濟效益,正確地選擇引進直接投資的戰略方向。要把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結合起來,在大力發展出口導向產品生產的同時,也要積極發展替代進口的產品生產。

5.正確處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改革的關係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現行經濟、政治體製和社會意識形態的製約和影響。因此,必須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的關係。一方麵,必須堅持全麵改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麵體製的改革,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推動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麵改革的部署和實施又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現狀和發展的需要,為發展生產力服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矛盾;要改變社會生產落後的狀況,既要解決工業化、現代化的問題,又要解決生產社會化和商品化的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加速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對於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更有直接的密切關係。

怎樣理解發展生產力是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這一矛盾的運動中,生產力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發展了,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就會隨之發生變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革,對生產力也具有促進或阻礙其發展的作用。所以,一切革命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當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經濟發展戰略,明確了社會主義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求全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成為我們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必須排除來自“左”的或“右”的幹擾,始終堅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們的根本任務,調動各方麵積極性,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一切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東西,都是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正因為如此,我們黨便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工作和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及我國實際情況的一個新理論。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

中國共產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次提出了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步驟的總體設想,特別是黨的十一大報告,不僅明確提出了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而且規劃了實現了這個戰略目標所經曆的發展階段。這就是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1.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198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為250美元,以此為基點,到80年代末,要達到人均500美元,這一任務已基本實現。以1986年和1987年相比,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02%,國民收入增長95%,國家財政收入增長98%。同期,農村人均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24元,城市年人均生活費收入從316元增到828元。分別增長16%和82%。在生產發展的城鄉人民收入提高的基礎上,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是,必須看到,現在全國還有部分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這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2.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1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人民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標誌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的經濟建設正處在第二步,即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在第二步中,要實現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1000美元,這樣到本世紀末,我國的社會生產,科學技術,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等方麵將會有顯著的進步和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

3.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這裏講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體上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000美元左右。到那時,我國將縮小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所規定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我國已建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上述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步驟,不是主觀臆想,而是有科學依據的。①它是建立在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基礎上,並根據我國人民探索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而確定的。因而既符合中國實際,又符合客觀經濟規律。②它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製定的。按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們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基本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也就基本上得到解決。③第一步的實踐表明,隻要持續穩定發展,我國的戰略目標定能實現。④我們有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正確指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廣大人民群眾,並且積累了40多年來豐富的革命和建設的經驗,這一切都將促進偉大戰略目標的實現。

黨的十三大不但製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戰略步驟,而且為我們製定了新的經濟發展戰略,這就是“注重效益、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穩定增長”的十六字戰略。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其核心是“注重效益”或者說“提高效益”。

為什麼說“提高效益”是新的發展戰略的核心?為什麼要如此強調經濟建設中的效益問題?首先,講求效益是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也是針對我國過去經濟建設中片麵強調建設速度、忽視經濟效益的傾向而提出的,是對我國以往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次,提高經濟效益也是我國國情和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目前我國經濟建設在為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一一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而奮鬥。我們有很多有利條件,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矛盾,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口眾多與資金嚴重短缺、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要解決這一對矛盾,根本出路在於要提高經濟效益。

現在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第二步戰略中,這是實現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最關鍵一步,這一步走好了,也就為走第三步並實現第三步的戰略任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有信心實現第二步的戰略任務。隻要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我們一定能戰勝各種困難,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