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一)(2 / 3)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問題,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社會是在揚棄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他剝削社會之後產生的完全新型的社會。因此有著資本主義製度和任何剝削製度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1.生產力迅速發展

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講是它消除了資本主義製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力以以往任何社會所無法比擬的速度向前發展。新中國建立後,隻用了3年的時間就恢複了國民經濟。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超額完成。從1957年開始,我國進入了全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國各族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克服種種困難,使我國經濟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中國由一個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以新中國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1951—1985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為4.2%;我國1951—1987年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11.5%,大大高於全世界平均增長速度和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與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發達的美國相比,新中國建國之初,美國已有200多年的資本主義發展曆史,經濟基礎比中國強得多,盡管如此,新中國在40多年間裏就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一些重要產品總產量接近、趕上或超過了美國的水平。

2.勞動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製和人民政權的建立,使勞動人民擺脫了受壓迫、受剝削的地位,真正成了生產資料和國家的、社會的主人。在社會主義的製度下,勞動人民擁有對生產資料不同形式的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通過社會主義民主的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各級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都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人民意誌的執行者。人民有權選舉、監督和罷免政府官員,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

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由於占人口極少數的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和控製國家經濟命脈,從而控製了國家政權,使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政治上無權、經濟上受剝削的地位,正如馬克思說過:“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隻要資本主義私有製存在,工人受剝削的命運就不會改變。

資本主義標榜“主權在民”,但實際上勞動人民隻得到部分或殘缺不全的民主權利,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勞動人民實質上是被排除在國家管理權之外的,資本主義的競選製度貌似公平,但實際上也是一場“金錢遊戲”。

精神文明發達,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在社會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共產主義思想、無產階級思想。它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反映。它引導社會成員不斷提高政治和道德水平,日益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紀律,使人民素質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形成新型的團結合作關係,互相關心,助人為樂蔚然成風,整個社會安定,團結,充滿生機與活力。而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資產階級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和唯利是圖的思想,各種社會問題和犯罪現象日益嚴重。

從上麵幾點我們可以看到,從總體上講,社會主義製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當然,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是指它的根本製度優越,並不是說現行的一切具體製度都完美無缺。事實上,社會主義國家現行的經濟體製,改革體製、教育體製等都還存在一些弊端。這些需要在改革的實踐中逐步完善和發展。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是同社會主義的本質水火不相容的。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消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切腐朽思想。可以肯定,隨著社會主義製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將更詳細更充分地表現出來。怎樣理解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黨的十三大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爾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簡言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這一主要內容的實質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生產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基本路線是以“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這一基本理論為依據製訂的,是一條從我國實際出發,符合我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路線。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擺脫貧窮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政治體製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階段。概括起來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要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要完成這一偉大的曆史使命,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一個中心,就是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兩個基本點,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為了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在初級階段,特別在當前時期,長期造成的僵化體製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的發展,隻有改革開放才能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當代國際經濟聯係越來越密切;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閉關自守隻能越來越落後。我國在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尤其要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因此,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心任務的根本保證。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出現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動力、條件等問題,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曆史任務。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告訴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唯一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它將成為照耀我們一切工作的燈塔,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的航向前進。

怎樣理解兩個基本點相互貫通和依存

兩個基本點,圍繞著一個中心,那麼兩個基本點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唇齒相依,缺一不可。這表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保證、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已經內在地包含了改革開放的任務,因為後者為前者增添了當今時代的新內容,而我們的改革開放始終有一個主題一一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

1.不要以僵化的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

由於,幾十年“左”的思想積習很深,已經形成習慣勢力,成為改革開放的阻力。既成的僵化體製,是在既成的僵化思想指導下形成,反過來又強化了僵化思想。回顧一下這些年的改革曆程,從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製,到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開放勞務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一直到提出企業承包股份製等。哪一件沒有阻力,沒有爭論呢?這說明,我們頭腦裏的框框實在很多,所以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排除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誤思想的幹擾和影響,將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從總體上說,克服僵化思想是相當長時期的主要任務,這是因為:①我們黨的廣大黨員,幹部受“左”的錯誤思想影響較深,短期內難以肅清。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的主要鋒芒是針對舊的僵化的管理體製。③改革舊的體製,總是要觸動一部人的利益,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往往對改革形成阻力。④由於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封閉式的小生產的影響非常廣泛深遠,一部分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對改革開放不感興趣,因而容易產生僵化思想和對改革的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