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篇(一)(1 / 3)

怎樣理解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中國大陸上結束了幾千年剝削階級的統治,結束了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欺淩的曆史,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東方大國,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新中國成立後,又逐步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基本特征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我國的社會性質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期階段。有的同學會問,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曆史階段?這個階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特定階段。我國從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下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正確理解這個論斷的兩層含義,才能從總體上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

1.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

我國已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層含義把我國的社會性質明確地概括出來了。我國之所以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這是立足於對我國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現狀、矛盾運動的科學分析基礎上的。

2.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

這裏所講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指一個社會的社會生產力狀況。其中生產工具的狀況代表生產力發展不平,科學技術水平是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標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建立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基礎上的,它基本上促進和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社會中已經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從經濟基礎看,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製度已確立。從上層建築看,在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已經確立,並在改革中逐步走向鞏固和完善。

3.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

由於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文化等社會基本要素以及彼此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矛盾會發生變化,不僅基本矛盾會發展,受基本矛盾製約的主要矛盾也會發生變化,社會主義社會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僅有量的變化,而且有部分質變,因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會經曆不同的階段。

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正是對我國社會現階段的社會基本要素以及社會整體進行科學分析而得出來的。從總體上看,在我國雖然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初步建立,但是社會生產還很落後,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主義製度還不完善、不成熟,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但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也很不發達。這就是說,我國社會已經具有了社會主義的共同本質。但是,從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看,它的發展進程和水平還是很低的,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在這個曆史階段,我國要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況;要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要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的狀況,逐步變為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要使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要完成上述曆史任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又要看到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曆史任務的艱巨性,這需要幾代人鍥而不舍地為之奮鬥。

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鬥爭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敵特分子,各種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破壞分子,並且這種現象在長時期內不可能完全消滅,同他們的鬥爭不同於過去曆史上的階級對階級的鬥爭,但仍然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鬥爭。這個時期階級鬥爭的主要特點是:它隻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就是說現在的階級鬥爭隻限於同各種敵對分子的鬥爭已經不再在全國範圍內起支配作用,不再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因而,決不能再把階級鬥爭當作一切工作的“綱”。

由於社會主要矛盾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成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處理階級鬥爭應圍繞著這個中心,並為這個中心服務。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敵對分子隻是少數,而且他們的破壞活動是非法的。隻要運用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專政職能,依靠社會主義法製,並通過憲法和法律,就可以有效地打擊各種敵對分子的破壞活動。

我國現階段階級鬥爭的上述特點,一方麵說明階級鬥爭隻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的矛盾,大多數不具有階級鬥爭的性質,因此在同各種敵對分子進行鬥爭的時候,一定要防止重犯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另一方麵也告訴我們,階級鬥爭並沒有滅亡,一定要反對放鬆警惕、鬆懈麻痹的思想,以及那種妄圖取消人民民主專政內容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

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鬥爭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①階級鬥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之後,我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大多數已不具有階級鬥爭的性質,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②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我國現階段階級鬥爭的對象已不是完整的剝削階級,而是剝削階級的殘餘勢力。

③階級鬥爭存在的範圍也發生了變化,它隻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從目前來說,我國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內部矛盾。

④階級鬥爭不能在短期內消滅,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於我國的社會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這就要求我們保持高度警惕性防止國內外的敵對勢力的陰謀破壞活動。

⑤階級鬥爭雖然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緩和。階級鬥爭不是越來越尖銳,而是將隨著我國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製度的不斷完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而漸趨緩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將日益鞏固和發展。

⑥在新的條件下,進行階級鬥爭的形式和方法也不同了,無需再開展大規模的激烈的群眾運動,而是要依靠無產階級的國家機器,運用法律武器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

怎樣理解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就能更好地遵循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

我們知道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的生產關係采取什麼形式,隻能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決定。一般說,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由於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它總是走在生產關係的前頭。而生產關係往往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因而產生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的狀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於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建立,國家組織領導經濟建設的作用大大加強了,人們改造社會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空前的發揮,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但是這種主動性有盼又出現另一種情況,由於“左”的思想影響,使人為地“拔苗助長”頻繁地改變生產關係,使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發展。我國從50年代後期開始,就不斷出現這種現象,結果挫傷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理論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是落後的,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調整生產關係,改革我國現存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麵,使生產關係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說,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就能更好地遵循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