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賦予了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容,用這樣的思想來闡述兩個基本點的內在統一,就可以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其實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過程。
十幾年來,我國的改革從農村發展到城市,從生產領域發展到流通分配領域,從經濟領域發展到上層建築領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村改革前,大多數地區衣食住行都比較困難,改革後,農民積極性大大提高,許多地方一年見效,最多兩年也就見效了。城市經濟體製改革比農村改革顯然要複雜的多,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幾年來,對外開放政策也收到了預期效果。
我們改革開放的路走對了,我們的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了,人民生活好起來了,國際信譽也高起來了,這是最大的事情。改革開放保證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興旺發達,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過程。
總而言之,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互相貫通的基本點圍繞了一個中心,即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
怎樣理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還要堅持發揚創業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是我國自己的偉大事業,決不能幻想由別人、替代,因此,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我們主張對外開放,是基於當前國際經濟關係日益密切,任何國家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的認識,我們在落後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更需要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但這些措施歸根到底是為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根本還是靠“自力更生”,隻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向別人學習,爭取別人的幫助才能更快地發展自己。沒有自力更生,就沒有這一切。目前的世界是競爭的世界、互利的世界,優勝劣汰是一般規律,完全依賴別人,將永遠站不起來,因此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忘記自力更生。
我們國家底子薄、人口多,在這樣一個落後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困難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艱苦創業的精神。我們必須克服由於物質條件不豐富造成的困難,不怕吃苦,艱苦奮鬥,必須具有頑強奮戰、百折不撓、努力拚搏的精神。現在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已逐步有所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距離我們的遠大目標,相差的還很遠很遠。改變這種狀況,決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追求超前消費,而要作好長期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
全國要強調自力更生,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也要提倡自力更生。對於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來說,國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歸根結底,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挖掘潛力,發揮自己的優勢,依靠群眾才能解決困難和問題。許多地區、單位、企業由落後變為先進,由窮變富,都是自力更生的結果。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傳家寶,是中國革命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一條根本經驗。同樣,這個傳家寶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也同樣適用。中華民族是一個有骨氣的偉大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是在打破外國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孤立、封鎖和挑釁的過程中鞏固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從來沒有,今後也決不會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決不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和民族獨立來換取別人的施舍。當然我們也不會閉關自守,盲目排外,我們要熱烈歡迎,並積極爭取各族人民對我們事業的支持,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條件,堅持對外開放,以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怎樣理解在黨的基本路線中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十三大的報告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主要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言簡意賅,便於掌握。
一個中心,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我國的經濟底子薄,為了擺脫這種狀況,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才能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麵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馬克思主義還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在這兩對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是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是生產關係還是上層建築都是不夠成熟、不夠完善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形成雄厚的社會物質技術基礎,以促使社會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日臻成熟和完善。
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還比較低,人民還不富裕,還未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所以,我們必須集中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隻有這樣,才能逐步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其次,要正確把握“兩個基本點”與“一個中心”的相互關係以及“兩個基本點”之間的辯證關係。
十三大報告重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我們的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我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在我國的曆史條件和現實環境中,隻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其曆史必然性的,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正確抉擇。社會主義道路是通過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社會主義的政治製度作為根本保證的。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我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組織者、領導者。指導我們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開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離開了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就無法保持國家的統一,無法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麵,無法保證社會主義方向,也無法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那末,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也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因為隻有改革開放才能進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我們黨提出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新創造,它賦予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容。過去30多年裏,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逐漸形成一種僵化的體製,排斥商品經濟、排斥市場體製,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壓抑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如果我們不進行全麵的改革,生產力就不能得到進一步解放,國家就無法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就無法表現出來。
還必須看到,由於我國長期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後,不僅仍存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而且存在小生產習慣勢力的廣泛影響,所有這些問題都隻有在改革的實踐中才能加以解決。
“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係,具體說,就是相互依存,互相製約的關係。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各行各業都必須堅持的一般原則。但是,它並沒有具體回答在我們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如何盡快地擺脫貧窮落後的問題,並沒有具體解決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問題。因此,光有四項基本原則是不行的,它必須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結合起來,必須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才能顯示其生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改革開放本身並沒有回答屬於什麼性質的問題,它必須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結合起來,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可見,兩個基本點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再看看“兩個基本點”是怎樣互相製約的。四項基本原則製約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性質和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改掉社會主義根本製度;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全盤西化”。“兩個基本點”是相互製約的。
我們隻有把兩個基本點統一起來,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才是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完整準確的理解。用僵化的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就會懷疑以至否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用自由化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則會離開社會主義軌道,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危害人民的團結,現代化建設也難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