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社會發展簡史》篇(九)(1 / 3)

怎樣理解“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在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發生的,隻有深刻領會“五四運動”的曆史背景,才能對“五四運動”的意義做出全麵準確的評價。

1.北洋軍閥政府對外用國家主權和利益作交易,麵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幹涉,頻頻妥協退讓;對內加強其獨裁統治,壓製民主,鎮壓民主革命運動。中華民族麵臨著深重的危機。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忙於戰事,對中國的控製和掠奪有所放鬆,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的社會政治力量增長迅速。資產階級的進步知識分子人數逐步增加;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工人運動日趨發展,工人階級已經形成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

3.1915年起,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它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製與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這一場偉大的啟蒙運動啟迪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激發了人們要求進步,追求真理的熱情。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同時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激進的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從十月革命的勝利中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是真正救國救民的真理,並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先進分子已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影響的範圍也越來越大。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爆發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義運動的開始。主要表現是:

1.從時代特點看,“五四運動”是在十月革命影響下發生的,它已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它已經不同於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其目標已不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2.從階級基礎看,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五四運動進入第二階段後,工人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軍,顯示了偉大力量,對運動的勝利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運動中表現出了高度自覺的愛國精神、反帝反封建的高度組織性、堅決性、徹底性。

3.從領導力量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先進分子的組織、指導、宣傳在運動中起了重要作角,無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作用是通過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來體現的。

4.從指導思想看,五四運動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已不再是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它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重要的思想發動作用,對運動向縱深發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5.五四運動提高了人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本質的認識。五四運動中的新觀念、新理論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

6.“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鍛煉和造就了一批獻身於中國解放事業的革命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從此,中國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當代青年更應把五四精神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為祖國的發展、民族的昌盛多做貢獻。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

從總體看在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社會形態的演進一般要先後經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五大階段。它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但是,各個國家、地區、民族在具體發展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各自的發展過程存在著差異性。一般表現為:

1.有些國家、地區或民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采取跳躍式前進的方式,超越某一特定階段或幾個階段,而直接過渡到一個高級社會階段。

2.有些國家、地區或民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某種倒退現象,由高級的社會階段回複到原來的低級階段。

3.同一社會形態的不同國家、地區或民族在表現形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對這些現象,我們必須進行正確的分析。無論怎樣人類社會發展的特殊現象沒有否定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它是生產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它的水平總是不斷提高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這一基本規律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因素。

但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僅僅是這一基本因素。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無法擺脫其社會曆史條件的製約和影響。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分布、風俗習慣、政治狀況等。

跳躍式前進的情況很多。例如:美國沒有經過封建社會而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這是因為歐洲大量移民到達美洲,將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去的結果。

我國西藏自治區在解放前尚處於奴隸製社會時期,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西藏一下子由奴隸社會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本身也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階段,這也是由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這些跳躍式的發展模式是生產力基本因素和其他特定曆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互相協調的結果,它適應了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總進程。

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倒退現象,在曆史上也十分普遍。例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剛剛建立的資產階級政權遭到封建的波旁王朝的複辟。在當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也是資本主義的複辟。這些“倒退”現象主要出現在新舊社會的交替時期,集中表現為政治權力的鬥爭。

舊製度的複辟主要是由於舊的生產關係勢力比較強大,進步的新的生產關係還很不成熟和完善。無論怎樣,新的生產關係最終必將代替舊的生產關係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歐洲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經過好幾輪複辟與反複辟的鬥爭,最終還是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代替了落後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低潮,也必將是暫時的現象。社會主義必將要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總趨勢所決定的。

因此,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倒退”現象隻是一個局部的暫時的過程。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規律的作用下,這種“倒退”必然要回複到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總進程中去。

同一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地區或民族之間的差異也是必然的和極為普遍的。例如,美國和日本,他們同是資本主義國家,但具體表現存在著很大差異。就上層建築來說,最直觀的就是美國有總統,而日本沒有總統。這主要受各自國家特殊國情的影響,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協調的具體方式不同的反映。但兩者社會形態的本質是一樣的。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同時,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就是要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規律自覺地同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而不能盲目照搬其它國家的發展模式。

總之,人類社會進程中的“特殊現象”,始終遵循著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力的發展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始終遵循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前進的總趨勢。其中的“特殊現象”隻是這一基本規律在不同曆史環境下的具體表現而已。

怎樣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理解這一關係對我國現行改革的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當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解這些內容,對我國現行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公有製的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鞏固,使我國社會進入到嶄新的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解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資本主義社會本身所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主要矛盾,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騰飛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本質上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因此,我國推行改革時,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句話就是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否則,已取得的建設成果就失去了保障,而且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從根本上取消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將成為一句空話,改革也必將走進死胡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其致命的原因就是在實施改革計劃時沒能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從而使改革失敗,國力衰退,國家解體,出現混亂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