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落後,同時又很不平衡。為與之相適應,我國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格局。這樣既保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又適應了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的需要。搞單一的公有製經濟,是不適合我國的生產力國情的。但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左傾”思想的束縛,脫離我國的實情,實行單一的公有製經濟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它阻礙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這就需要下大力氣進行改革,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政治、經濟體製。當前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製改革。
總之,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自覺遵守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結合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怎樣理解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它們有何區別和聯係?
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必然要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產主義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列寧把初級階段叫社會主義社會,把高級階段叫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又是從舊的剝削製度社會脫胎出來的。它帶有許多舊社會的痕跡,但占主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因素。它與一切階級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與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成熟程度上又有著明顯的差異。
具體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①消滅了剝削製度,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占統治地位。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於其它一切階級社會的根本表現。②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勞動產品分配製度。③國家政權掌握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手裏,人民當家作主。④生產力高度發達,能創造出比以往社會更高的生產效率。⑤有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
1.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共產主義公有製。
2.在社會產品極大豐富和社會成員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產品分配方式。
3.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勞動之差別即三大差別以及舊有的社會分工不複存在。每個社會成員能成為各方麵全麵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
4.傳統的私有製觀念徹底消除,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了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勞動已成為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5.在階級、階級差別徹底消亡的基礎上,國家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將是勞動者的自由聯合體。
從以上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有著本質的聯係,其主要基本點是相同的。
6.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社會一樣,實行的都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這是二者最本質的聯係所在。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社會。社會的統治思想都是共產主義理論體係。
當然,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不同階段又有著明顯的差別。這一差別主要表現為它們在成熟程度上的差異,歸根結底還是反映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上。
我們既要看到兩者的聯係,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也應注意它們的區別。隻有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前提下,隨著政治、思想、文化的不斷進步,才有可能從社會主義社會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隻憑主觀願望,無視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視具體國情,人為地提高共產主義成分在生產關係中的比重,幻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隻能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使共產主義的理想變為“空想”。
怎樣理解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長期性和曲折性?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社會。共產主義既不是對未來社會的某種無根據的猜測,也不是無產階級的主觀願望,而是建築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之上的科學的判斷和總結。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等。這些矛盾都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無法克服的。在矛盾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必然性,並且找到了埋葬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無產階級,找到了實現這一必然性的正確途徑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資本主義走向滅亡,共產主義最終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實踐上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共產主義運動曾出現過波瀾壯闊、聲勢浩大的局麵,前蘇聯、中國等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出現,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
但是,由於東歐國家和蘇聯在推行政治、經濟改革時犯了嚴重錯誤,加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和平演變”戰略,使得這些國家紛紛變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低潮。然而社會主義的中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正確執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路線,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依然顯示出共產主義事業的旺盛生命力。
可以看出,雖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麵臨嚴峻的形勢,但並不意味著共產主義的失敗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的破產,而讓人們看到違背這些基本原則的機會主義路線和政策產生的嚴重後果。它將為今後的共產主義事業提供寶貴的借鑒材料,有利於共產主義事業繼續向健康方向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低潮的出現,不可能改變人類向共產主義前進的大趨勢。但也預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因為指導共產主義事業的馬克思主義不可能為前進中的一切問題準備好現成的答案,它隻是提供一般的原則和方法的指導。麵對世界風雲的變幻和前進中出現的新問題,仍需經過漫長的實踐,不斷研究、探索,不斷總結新的經驗,作出新的具體的回答。
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它不是一般的階級社會的更替,而是社會製度上的最根本的質的飛躍,是要從根本上消滅剝削階級和剝削製度,消滅生產資料所有製。舊的剝削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無產階級必然同他進行長期艱苦鬥爭,才能最終把它消滅。舊的剝削製度和思想文化觀念在人類曆史上已根深蒂固,其消滅有賴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有賴於人們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的高度提高,這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由於人們對新問題的認識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準確和全麵,因此新的社會製度確立後,仍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其中出現錯誤,遇到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
總之,我們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同時又不能急於求成,必須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前進,悲觀和冒進思想都將是有害的。
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及其相互關係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義革命是區別於一般的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而言的。從革命陣線上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華命的一部分。從革命的領導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已是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並以共產主義思想體係為指導思想,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主要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