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社會發展簡史》篇(八)(3 / 3)

2.我國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的。舊社會傳統思想觀念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靣,人們的總體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程度也相當落後,生產力水平也很低。這些特殊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起點相當低,需要經曆一個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以趕超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3.由於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跌入了低潮,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然會遭到西方國家的敵視、破壞和封鎖,而且我國神聖的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因此,我國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的經濟建設有可能因出現某些特殊情況而遭到嚴重幹擾或被迫中斷。

以上這些都說明,新興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和坎坷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隻要我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決執行黨的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一定會得到充分發展,一定會越來越顯示它的優越性。

怎樣看待西方社會對我國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

“和平演變”是本世紀國際關係領域內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對抗過程中的產物。西方資產階級總是害怕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會威脅它們的私有財產製度,總是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想盡一切辦法,極力阻撓和破壞社會主義的發展。在對社會主義國家武裝侵略和幹涉失敗後,它們就轉向采取和平演變的戰略,企圖在保持軍事威懾尤其是核威懾的同時,利用社會主義國家的開放政策,通過與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廣泛接觸,進行全麵滲透,妄圖用這種“和平取勝戰略”促進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蛻變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附庸,最終達到不戰而勝的戰略目標。

當今,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部署主要是利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這一“等待已久的曆史機會”,在經濟上,以資金和技術援助誘壓社會主義國家放棄社會主義公有製,鼓勵和支持經濟私有化改革;在政治上,以社會主義國家所謂的侵犯“人權”和“獨裁統治”為借口,幹涉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威逼社會主義國家推行“政治多元化、民族自治化”等民主改革以達到動搖和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目的;在文化上,大搞輿論攻心戰,大肆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人權、人道主義等價值觀念,故意顛倒黑白,擾亂是非,以取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地位;在思想上,通過各種渠道宣揚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以促使廣大幹部和青年一代放棄共產主義理想,培養反社會主義的新生力量。

當前,國際間競爭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以經濟、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為了本民族的經濟利益和發展戰略,“貿易戰”也就愈演愈烈,資本主義國家彼此的矛盾和鬥爭也在不斷加深。麵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大經濟發展潛能和巨大的貿易市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政策和策略存在很大分歧,彼此相互利用和排擠,這使和平演變戰略的具體實施受到了一定牽製。中國積極適應世界形勢的變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定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這既滿足了資本主義國家急於開拓中國貿易市場的需要,也使中國本民族的經濟發展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增強了反和平演變的物質基礎,使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受到很大打擊。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已經進入了和平共處的新時期。

但是,和平共處時期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鬥爭的結束,而是鬥爭更加隱蔽化和更加複雜化,有時甚至更加尖銳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瓦解、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不會改變。當前有三種情況特別要求我們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保持高度重視和警惕。

1.東西方越是處於和平共處狀態,西方就越是側重和平演變戰略。

2.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西方的武裝入侵更難以得逞,它們必將更注重唯一可利用的和平演變手段。

3.社會主義國家開放、改革不斷擴大和深入,西方和平演變就會有更多的可趁之機。

為了徹底擊敗西方的和平演變圖謀,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隻有立足本國實際,把經濟真正搞上去,才能為反和平演變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隻有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為反和平演變築起一道鋼鐵長城。任何麻痹和鬆懈思想都是十分危險的。

怎樣理解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朝中後期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已開始出現,到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有了一定的發展。鴉片戰爭的爆發,打斷了我國社會獨立正常發展的一般進程和規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挽救民族危亡,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許多有識之士如太平天國後期,總理天國政事的幹王在《資政新篇》中提出了具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施政方案;康有為、梁啟超等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代表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他們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的努力和鬥爭,試圖使中國走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然而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曆史的發展已經說明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1.在舊中國,由於帝國主義的長期侵略和壓迫,斷絕了中頃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他們侵略中國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中國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作為其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作為資本輸出、榨取巨額財富的對象。所以他們扼殺中國的革命運動,遏製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減少它們的競爭對手。總之,帝國主義列強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落後的中國又無法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幹涉。

2.強大的封建勢力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同帝國主義相勾結,不惜犧牲本民族利益,頑固抵製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曆時兩千多年之久,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封建主義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觀念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麵對如此強大的封建勢力,有限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要想有所發展是相當困難的。資產階級的改良或革命一旦觸及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他們寧願投降賣國,也要把革命運動鎮壓下去,以阻止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十分軟弱,沒有能力領導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夾縫中成長起來的,不僅發展速度緩慢,而且規模和實力弱小,因而無法獨立生存和發展,在政治上必然表現得很軟弱。它既有要求擺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和排擠的革命的一麵,又由於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具有同它們妥協的一麵。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所處的特殊經濟狀況以及不可避免的自身的弱點,決定了它不可能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沒有能力使中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中國無產階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經過長期不懈地艱苦奮鬥,才把中國引向了光明的社會主義道路。曆史雄辯地說明,中國沒有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不是任何政黨或個人的主觀意誌決定的,而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是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它沒有違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是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