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十月革命的劃時代意義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一次使社會主義的理論在世界1/6的土地上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它是科學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第一曲響徹雲霄的凱歌。在十月革命以前,科學社會主義同各種機會主義展開了堅決的鬥爭,逐步確立了它在工人運動中的統治地位。國際工人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推動下,規模和影響不斷擴大,最突出的就是法國的巴黎公社。由於巴黎公社未能徹底擺脫蒲魯東主義、布朗基主義等非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失敗了。唯有列寧領導下的十月革命,正確分析了當時戰爭年代的特殊曆史條件和俄國的具體國情,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社會主義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從理論到製度,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
十月革命的勝利,衝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為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一個牢固的後方,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的中心,而且也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促進了被帝國主義奴役下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從此,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聯成一體,相互支援,加速了帝國主義統治的土崩瓦解。
十月革命的勝利,不是以一種剝削製度代替另一種剝削製度,而是要從根本上消滅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開創了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代,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
毛澤東指出: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有許多仁人誌士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曆盡艱辛、苦苦探索,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提出了包括仿效西方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內的許多思想、政治方案,但卻失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中認識了馬克思主義,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是真正救國救民的真理,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中逐漸產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預示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到來。
怎樣看待資本主義尚存的自我調控和發展能力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在當代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增長。在此基礎上,資本主義的統治秩序也有了局部的調整,主要表現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其基本特征是:國家以“總資本家”的身份幹預經濟生活,對社會生產實行更多的宏觀計劃調控;實行所謂的社會福利製度,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勞資合作體製,讓工人參與決策管理。
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對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實行更有效的統治。它在促進生產方麵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和幹預經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消極和破壞作用,減少了社會生產的混亂、比例失調和無政府狀態,緩和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為擴大就業、擴大市場、擴大生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條件。
2.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於生產,為重要產業和重點工程的建設創造了條件。因為國家擁有比單個私人資本大得多的財政資本,有能力發展那些私人資本無力和不願承擔的生產、科研項目。
3.社會福利製度的實施和勞資合作製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
但是所有這些,隻是資產階級在不影響其根本利益前提下,在資本主義私有製範圍內的局部“改良”,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並沒有絲毫的改變,其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
4.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依然是生產資料私有製占統治地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國家幹預的作用必然受到它的階級和製度的製約,而且必然在緩解一時或局部矛盾的同時又積累了更多更深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並未根本消除以及經濟發展陷入“滯漲”的困難局麵正是基本矛盾存在和深化的表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狀況沒有改變。“高工資”、“高福利”等經濟手段,“股票職工化”、“讓工人參加民主管理”等政治手腕隻是迷惑工人階級的欺騙策略,其背後掩蓋著資本家對工人越來越重的剝削。資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隻是為了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要,是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的手段。工人階級受雇傭受剝削的政治地位沒有任何絲毫的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矛盾依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隨著各自經濟實力的消長,矛盾、鬥爭也有愈演愈烈之趨勢。日、美在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反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和抗衡也將越來越強烈。中美兩國長期不斷的矛盾和糾紛就說明了這一點。綜上所述,無論資本主義怎樣自我調節和發展,它本身所無法克服的各種內外部矛盾必將越積越深。它必將被更高級的生產方式所代替。
怎樣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
衡量一種社會製度是否優越,關鍵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衡量社會主義製度也不例外,其優越性的發揮最終也要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從根本上解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製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製度的確立,從根本上為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掃除了障礙,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發揮奠定了基礎,它在根本上適應了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但是,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建立的時間還不長,經濟體製等方麵存在著許多弊端,像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樣,它需要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尤其是我國的社會主義製度脫胎於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之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出曲折性和長期性的特征。
1.解決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等方麵的諸多弊端,根本出路和途徑就是進行改革,改革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改革的內容就是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友式。改革的目的,在經濟體製方麵就是要消除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原有計劃體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方麵就是要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加強民主與法製建設、轉變政府職能等。改革的實質就是要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創造條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社會主義製度的改革,是在總結以往建設過程中有限的經驗基礎上,在借鑒其它國家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基礎上,隨著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入,一步步不斷摸索前進的。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總要經曆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麵到全麵的過程;經驗教訓的取得也需要一個長期實踐和積累的過程。因此,在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中,難免對暴露出來的新問題在認識上出現某些偏差,對形勢和前景缺乏精確的估計與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失誤和挫折也就無法避免。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改革的長期性和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