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社會發展簡史》篇(七)(1 / 3)

怎樣理解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根源

分析:帝國主義存在著一係列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的激化,必然要引起戰爭。而且有些矛盾的解決,還必須通過鬥爭才能解決。我們隻有通過對帝國主義存在的矛盾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根源的含義。

在全世界範圍內壟斷資本為控製商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及投資場地的爭奪,導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或帝國主義國家集團之間必然發生一些鬥爭。又由於帝國主義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在本世紀發生的兩次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其實質都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同時戰爭又加劇了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矛盾,表現在:

1.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這種尖銳化不僅表現為壟斷資本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加強,工人失業率的升高,更主要的是表現為無產階級的素質和政治覺悟的提高,組織紀律的加強,政治參與意識的增長,人們對於資本主義腐朽認識的加深。

2.由於壟斷資本的對外侵略與擴張,使帝國主義國家同殖民地的矛盾、被壓迫民族的矛盾加深了。在二戰以後,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獨立的國家大量湧現,帝國主義國家與不發達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中的尖銳矛盾與激烈鬥爭也日益加劇。

3.由於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侵略與掠奪而產生的矛盾與鬥爭也加劇了,它們為了爭奪市場,爭投資場地,爭原料市場,彼此勾心鬥角,互相傾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意、日是戰敗國,英法在戰爭中元氣大傷損失慘重,隻有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一時獨占資本主義世界。但好景不長,時隔不久,西歐又複興起來。日本更是迅速崛起,美國與之相比卻相對落後,於是形成了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形勢。目前美國已失去霸主地位,不過仍占有一定優勢,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經濟發展特別迅速,日本經濟增長的速度比美國和西歐快得多,這樣各帝國之間爭奪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的矛盾曰益加深,他們之間相互傾軋始終沒有中斷。

自二戰之後,國際形勢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在當代,帝國主義發動策劃和支持的各種形式的局部戰爭沒有停息過,戰後發生的70多次局部戰爭,絕大多數是帝國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的產物。霸權主義與殖民擴張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帝國主義仍然是現代戰爭的重要根源。

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的再度發展與繁榮

分析:理解此題的關鍵是對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僅沒有滅亡,而且還有新發展、新變化的現象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並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資本主義製度必被社會主義製度代替的曆史趨勢。隻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不被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才能更加增強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才能批駁社會上流行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較發達,人們生活水平高,福利製度好,吃的玩的好,人們有錢,就是比現代社會主義好”的錯誤觀點。

世界在不斷更新發展,資本主義也在發展和變化。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渡過了大動亂的年代,進入了相對穩定和逐步發展的新時期。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經濟政策、經濟結構、經濟關係以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都出現了新現象、新特點、新問題。當代資本主義處在新變化、新發展之中,但也處在新的矛盾之中,新發展、新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發生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

技術革命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即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直接影響或推動著生產力向前發展。迄今為止,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進程中經曆了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發生的以蒸汽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第二次是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的以發電機、電動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從本世紀中期開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興起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它源於美國,隨後擴展到西歐、日本以及其它資本主、義國家。這次技術革命,無論就其規模,還是其影響來說,都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特點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融為一體,科學革命引起技術和生產的革命性變革,而技術和生產的成果,又變成了現代科學的強大工具,促進並加速了科學革命的進程,新的技術革命是以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為基礎的。第二特點是新科學技術革命所包括的領域的廣泛性。這次革命不是某一門科學或某一項技術一枝獨秀,而是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齊頭並進,獲得了驚人的新成就。在生產技術的許多領域裏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它以微電子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宇宙航天技術、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群的發展和應用為標誌。

新的技術革命使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新的技術革命使生產工具從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這是這一變革的重要標誌。同時,生產工具的更新,也使勞動對象發生了重大變革,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對象的範圍,這就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此外,新的技術革命顯示出智力因素在勞動力差別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使發達國家大幅度增加投資,加快培養科技人才和熟練勞動力為新的競爭創造科研和人才條件。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增強了國民素質,增加了知識分子在人口中的比例,知識階層在不斷擴大,它在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世紀初科學技術革命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為596~20到70年代則占到5070%,80年代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中科技的作用占6096~8096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周期越來越短,18世紀為100年,19世紀為50年,二戰後為7年。

2.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了局部調整,這個時期壟斷有了新發展,集中和壟斷仍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特征,但與二戰前相比壟斷有了新的特點:①在生產進一步集中的基礎上,壟斷的程度進一步提高,壟斷對整個經濟生活的控製進一步加強。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更大發展、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相結合,加強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應付危機和困難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資產價級國家就直接出麵,組織與推動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國家對經濟生活的調節的經常化和強製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生產力發展的條件下,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壟斷資產階級通過企業和國家采取了一係列改良措施,如吸收工人參加企業管理,增加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發給失業救濟金,實行公費醫療保險,緩和了勞資矛盾,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國家的社會職能增強了,國家進一步社會化。

3.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消除其固有的矛盾

當代世界資本主義新發展,極大地使關心人類前途的人們認真思索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命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充分估計資本主義的生命力,這是從世界的變化中必然得出的結論。我們應當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待資本主義,不能把資本主義看成是凝固的、僵化不變的社會,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資本主義變中有不變、萬變不離其宗,當然資本主義在不斷調整變革,但是資本主義本質特征生產資料私有製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自我調整和變革,也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的範圍內進行的,是局部的非本質的調整變革,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因此,這些調整變革以及隨之出現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形勢新措施和它們對生產和發展的促進作用,都是很有限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人所有製和生產社會化這一基本矛盾,無法消除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種種固有矛盾,我們通過對資本主義發生的一些新變化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性質和局限。

首先,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福利製度並沒有改變資產階級國家性質,因為勞動人民所得的各種保險和福利,並不是來自資本家,而是來自勞動者交納的保險費用和稅收,是勞動者自己創造的價值一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

其次,一些資本主義企業實行股份製,使工人持有一定數額的股票,也並不意味著工人就變成了資本家和資本主義企業性質的改變,目前,發達國家的一些工人所以持有一部分股票是因為股份公司籌集資金而大量發行股票,或者由於資本家把企業的股票作為資金發給職工,以達到籠絡工人和集資的雙重目的,企業實際上仍然操縱在資本家手中,工人被雇傭被剝削的地位並沒有改變。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製這個大前提下,對其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隻表明壟斷資產階級在統治工人的手段上有所改變,這也正是工人階級長期鬥爭的結果,當然這些措施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在一定範圍內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並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也正是導致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實踐已經證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是它本身所無法克服的。因此,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是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