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社會發展簡史》篇(三)(1 / 3)

怎樣理解封建社會的建立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曆史是進步的,社會是發展的,所以每個時代必定有它超越前一時代的輝煌與自豪。當然封建社會的建立也不例外,從根本上講,封建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是因為封建製的生產關係比奴隸製度下的生產關係更加能適應和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以後,曾經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可是這種奴隸主殘酷剝削、壓迫奴隸的生產關係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麵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奴隸在勞動中故意不使用或破壞先進的生產工具,是奴隸製生產關係固有的局限性;另外,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在奴隸勞動中不能得以廣泛使用,如鐵製新式生產工具和牛耕、水磨、輪犁等先進工具均未得到廣泛應用,都證明了奴隸製生產關係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了。所以在奴隸社會末期這一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呼喚一種能使勞動者對勞動感興趣,對生產有一定的主動性,從而使精細的新式生產工具得到較為廣泛應用和推廣的新的生產關係與之相應,從而產生了封建社會這一新的生產關係。

在封建製的生產關係下,奴隸社會中的奴隸已由農民所代替,奴隸主階級由地主階級所代替。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可以比較自主地進行勞動生產,而且農民可以擁有自己的勞動工具,部分農民甚至還可以有了一點點自己的土地,能夠比較自主地安排勞動生產,除此之外,農民的勞動成果,除了大部分作為地租交納給地主之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這些都使得農民們比較關心勞動生產,注意改進和推廣新的生產工具,努力提高勞動成果的產量。

由此可見,在封建製生產關係下的農民的地位和處境都比在奴隸製生產關係下的奴隸有所提高和改善。農民在這樣的生產關係下進行勞動和生產,其勞動積極性自然要比奴隸高,從而使生產關係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無論在我國還在歐洲,封建社會的建立都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符合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使社會生產力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

怎樣理解封建社會建立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封建社會建立以後,在封建製的生產關係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比奴隸社會的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並且跨上了一個新台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農業方麵: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生產為主。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普遍推廣,標誌著農業發展達到了一個新水平。我國在西漢時,農戶使用已包括舉、禪、攫、鋤等從播種到收割用的全套鐵製農具。牛耕在漢代已普遍推廣,到了唐代,經改進後的犁具可以將翻起的土堆到一旁,這樣就減少了前進的阻力,提高了耕地的速度。此外,農業的發展還表現在農作物品種的改良和增加,耕作技術的改進和水利事業的發展等方麵。如:10~11世紀的歐洲,原來的耕作技術逐漸被“二圃製”和“三圃製”所代替,即把一片土地分為二塊和三塊,輪流播種和休耕,以保持地力,增加產量。

手工業方麵: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封建社會的手工業也日益興盛起來。就世界範圍來說,冶鐵已是最重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冶鐵技術的發展,標誌著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在我國,手工業的分工日益細密,產量不斷增加,紡織、燒瓷、漆器製作、木器製作等技藝,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絲織業不僅產量高、品種多,而且遠銷世界各地,織造技術之精湛,堪稱世界之最。

商業和城市方麵: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對商品交換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城市也日益繁榮起來,中國的長安,與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譽為封建時代的三大世界名城。在西歐封建社會發展的最初幾百年裏,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城市衰落,工商業蕭條。到了11~12世紀,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也開始複興起來,並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動力。當時的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不但是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商業交彙的都市,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則成為國際貿易城市。

綜上所述,在封建時代,無論是農業和手工業,還是商業和城市的發展都上了一個新台階,可見,封建製度的建立確實促進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怎樣理解地主對人民的統治

在封建社會中,由於實行的是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土地掌握在地主階級手中,廣大勞動人民失去了主要的生產資料,他們隻能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繳納地租來維持生活。但此時,地主已不能夠完全占有農民,但農民仍然是被束縛在土地上,人身還依附於地主,這就決定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關係必然是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地主階級通過手中所掌握的土地來控製農民,從而取得至高無上的國家政權。封建國家的實質就是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的國家,是地主階級統治和壓迫農民的工具。

封建國家一般都采取君主專製的形式。皇帝和國王作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是整個封建國家的化身。皇帝或國王在中央和各地設置了大批官吏來管理軍事、司法、行政等事務,並依靠地主豪紳作為全部封建統治的基礎。

軍隊則是地主階級用以維護封建統治的主要支柱。為了鎮壓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反抗和起義,地主階級總是在不斷加強和擴大他們的軍隊。世界聞名的秦始皇陵,共有三個兵馬俑坑,估計埋有武士8000多個,以及大量的戰車、戰馬。從而表明曆代封建王朝都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用以鎮壓人民的反抗,維護自身的統治。

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主階級還運用法庭、監獄等國家暴力機器,對勞動人民進行無情的鎮壓。地主階級製定出各種嚴酷的法律,用以維護地主豪門貴族的特權。他們強占農民的土地、財物、侮辱和霸占農民的妻女,胡作非為,卻往往不受法律的製裁。但地主階級卻對於那些敢於反抗的農民,則是扣上各種“罪名”,濫施刑罰,甚至處死。

地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的剝削製度,不僅依靠國家暴力機構對人民進行統治,而且還利用宗教來毒害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給勞動人民套上了一種無形的精神枷鎖,妄圖使他們放棄反對封建製度的鬥爭。

在我國,地主階級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渠道來麻痹和欺騙人民:

1.利用宗教迷信。地主階級把農民受剝削和壓迫的原因,說成是神的意誌和安排,是命中注定的,要農民相信“天命”。同時還鼓吹“王者從天命以行事”的觀點,把帝王說成是天的化身,因此皇帝統治老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服從天意,就要服從皇帝。而天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封建的統治秩序也是不變的。地主階級還根據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的論調,大肆宣揚皇帝、貴族、地主是高貴的,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都是低賤的。高貴的是統治者,低賤的則是被統治者。被統治者必須要服從統治者,如果不服從,就是“大逆不道”,是違背天意的。

2.鼓吹封建道德。封建統治階級炮製了一套“三綱五常”之類的做人標準。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意思是皇帝對臣僚,父親對子女,丈夫對妻子都具有絕對的統治權。“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它是用以配合“三綱”作為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道德教條。封建統治階級要求人們必須按“三綱五常”的要求辦事,用封建的道德觀念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3.宣揚宗族觀念。地主階級打著宗族的旗號,宣揚“天下同姓是一家”的觀念,他們通過建宗祠、續家譜等各種活動,用封建的宗族關係來掩蓋地主對農民的剝削關係。有些地方,貴族和地主以宗族之長的身份,來處理家族之間或宗族內部之間的糾紛,用無條件地服從族長的意誌來欺壓和愚弄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裏,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家長的權力至高無上;在同姓同宗的家族裏,族長的權力至上;而在整個封建國家中則是在神權支配下的皇帝的權力至上。政權、族權、神權和夫權是融為一體的,這四種權力代表了封建宗法的全部思想和製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