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勝利返京複職(2 / 2)

其時,又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原來北京政府對蔡的慰留,一直是迫於情勢,不得已而為之。此時它又繼續玩弄兩麵手法,一方麵派員迎蔡,促其北上;另一方麵又暗地裏擬任命蔣智由(觀雲)為北大校長。蔡元培得悉此事後,心胸坦蕩,專門致書蔣智由,表示“衰病侵尋,久思息肩”,希望他“惠然允任,幸勿固辭”。蔣智由不願被軍閥利用,堅不受任,並為此入山明誌。上海報紙透露了此事後,北京政府代總理龔心湛竟否認國務院有此舉動。不久,《時事新報》披露了龔心湛(仙揆)給蔣智由的密電,電文稱:“北大校長,昨議推公。府院歡迎,敦囑勸駕。仙揆擬派專使敬迓前來,特先電達,盼使到日速駕”。同時還刊布了二封催促北上的函電。這無疑是給了北京軍閥政府一記響亮耳光。這幕鬧劇也隻好悄悄收場了。

由於蔣智由“馳書決謝,必不往就”,蔡元培乃決意北上。他在回校之前,於7月21日,發表了一篇《告北京大學學生暨全國學生書》。他在這封公開信中,熱情地讚揚了五四運動,他說:“諸君自五月四日以來,為喚醒全國國民愛國之起見,不惜犧牲神聖之學術,以從事於救國之運動;全國國民,既動於諸君之熱誠,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盡其一分子之責任。”但他同時又認為,“諸君喚醒國民之任務,至矣,盡矣,無以複加矣!”“自今以後,願與諸君共同盡瘁學術,使大學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國文明前途百年大計。諸君與仆等,當共負其責罵。”誠然,蔡元培畢竟是一位學者,他雖然看到了新興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力量,但他還不完全理解革命群眾運動的作用;他憂國憂民,富有愛國心、正義感和革命精神,但他畢竟還沒能看到徹底解放中國之路。因而他一麵熱情讚揚學生的愛國精神,一麵又認為救國運動已經完成,學生應該“以研究學問為第一責任。”這種思想的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對他也不能求全責備。

9月12日,蔡元培回到北京;他謝絕了同學們到車站歡迎的要求,悄然返京回校。當時,反動勢力對於蔡元培返京頗為驚恐不安,屬於安福係的司法部長朱深在一次秘密會議上曾稱:“諸君不可視蔡元培晉京為一書生,當視為十萬雄師。吾人不可不以全副武裝對付”。然而,北大廣大師生以熱烈而真摯的感情歡迎自己的校長勝利歸來。9月20日,北大師生在法科大禮堂先後召開歡迎蔡校長返校的盛大集會。在學生的歡迎會上,方豪代表全體學生致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他深情表達了師生今日“得會集一堂,重睹我校長慈靄之容湧現於講座之前,實抱無量之歡情與莫大之感興”。他回顧了五四以來,為國家爭外交,為國民爭人格,備曆諸人間辛苦、亡國先味;讚揚了北大同學在五四運動中所表現出的純潔之精神,懇摯之意誌,堅強之氣魄。歡迎詞誠摯地表達了對蔡元培的信任和希望:“信能啟吾心靈,揚我國風者,環顧海內,惟先生耳!大學肩闡發新學、昌明舊術之巨任,為最高尚、最純潔之學府,生等必以之禦!潛研學業,修養德性,答海內之殷望,樹國家之基礎。自經此番之閱曆,頓生絕大之覺悟。現代人材破產,學術衰敗,誠引以為可淒測之事!願破除一切頑冥思想,浮囂習氣,以創造茵家新文化、吾身新生命、大學新紀元”。“故今日之歡迎先生,非感情的、非虛偽的,乃歡迎國家新文化!國立大學之新紀元!學生等之新生命!先生必能滿足其要求,俾有以貢獻於世界。此次國人同心協力,維持大學,使今日仍獲研求學術於此最高學府。生等於歡迎先生之餘,更不能不感謝全國同學、各界人士。顧可以報先生、報國人者,亦惟學耳。人情至親愛者,久別則生戀戀道舊之心,故絮絮述其中經曆者以告先生。回憶返裏之日,人爭走相問曰‘蔡校長返校乎’?生等歎大學前途,每悲不能答。今先生返矣,大學新紀元作矣,生等新生命誕矣!生等於以有窮之歡樂、無限之興奮,敬祝先生之健康!大學萬歲!”蔡元培在答詞中稱讚了學生的自治能力和自動精神,認為學生在五四期間表現出來的這種能力和精神,就是他所希望的不因校長的去留而影響校務的進行,“所望諸君此後,能保持自治的能力,發展自動的精神,並且深信大學組織,日臻穩固。”同時提出了進一步改革學校的計劃。

§§第九章 反對軍閥政府摧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