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江蘇儀征人。文選派國學家。在古文經學方麵有重要建樹,著有《春秋左氏傳略》、《佚禮考》、《莊子校義》等書。早年讚同民主革命,曾改名光漢,並著《攘書》,主張排滿複漢。後參加編輯《警鍾日報》,曾與蔡元培共事。1907年亡命日本,任民報記者,不久背叛同盟會,投靠清廷,充任端方幕府,幹出賣同誌的勾當,為革命黨人所不齒。他曾上疏奏設兩江存古學堂,要用儒家經說“正人心,息邪說”,妄圖抵製正在發展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爆發這一年,劉師培隨端方入川,端方於資州被殺,劉被拘。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為“崇碩學”,不念舊惡,親自致電資州軍政分府,飭對劉優待並護送入京。蔡元培也奉命以教育部名義,向資州軍政分府發去要求將劉釋放的電報。蔡元培還和章太炎一起刊登《尋找劉申叔啟事》,稱:“劉申叔學問淵深,通知今古,前為宵小所誤,陷入範籠。今者,民國維新,所望國學深湛之士,提倡素風,任持絕學。而申叔消息杳然,死生難測。如身在他方,尚望發一通信於《國粹學報》館,以慰同人眷念。”但是,1915年袁世凱複辟帝製時,劉師培又成為發起籌安會的“六君子”之一,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為名,鼓吹帝製,宣揚“天生丞民,無主則亂;事勿稽古,無以承天,”遭到人民群眾的唾罵。袁世凱死後,他潦倒天津。蔡元培到北大後,取其國學所長,聘為文科教授,講授中古文學史課程。他授課時著重講漢魏六朝文學的源流與變遷,編有《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劉師培極力宣揚陳腐的封建文化,1918年夏,曾與辜鴻銘、黃侃等人一起,欲謀複刊《國粹學報》和《國粹叢編》,專門與《新青年》、《新潮》等進步刊物作對。這曾遭到魯迅的斥責。後又創辦《國故》月刊,由劉師培等任總編輯,以所謂“昌明中國古有之學術”為宗旨。他們反對白話文,主張“言以從文”,反對新思潮,鼓吹“講學救時”。他們號召所謂“有誌之士”起來,“振頹綱以紹前載,鼓芳風以扇遊塵”,要承繼所謂“文武之道”、“六藝之侍”。在新文化運動中,劉師培成為封建複古派的一個代表人物。劉師培於五四運動後不久(11月20日)病逝,時年僅三十六歲。
黃侃(1886—1935),字季剛,湖北蘄春人。早年曾組織反清鬥爭,遭通緝,後亡命日本,在東京曾加入同盟會,並受教於章太炎門下。辛亥革命後回國,不滿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曾拒受袁世凱贈與的嘉禾勳章,後逐漸脫離政治,從事教學工作。他精研小學,尤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學;學術上多有建樹,著作甚豐。他頑固守舊,罵倒一切,曾宣稱“八部書外皆狗屁。”1914年起任北大文科教授,蔡元培出任後又對其繼續延聘。黃侃在國文係講授文學概論,以《文心雕龍》為教本,著有《文心雕龍紮雜記》等,講課頗受學生歡迎。1917年劉師培來北大後,黃侃對其十分欽佩,認為他說經有師法,不以年齡相若,師事之;於是兩人結成了反對新文化新思想的同盟。黃侃反對新文化運動不遺餘力,往往一節五十分鍾的課,要用半個小時來評擊白話文,謾罵新派教授;常常指名道姓,語意尖刻失態,十分放肆。後終因不滿蔡元培對學校的革新,於1919年離開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