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不拘一格網羅眾家(3 / 3)

對於舊派學者,蔡元培同樣是注意物色人才,善於發現人才。例如梁漱溟當時是一位年僅二十四歲的青年,中學畢業後自·修哲學。1916年,他在《東方雜誌》發表了一篇《究元決疑論》的文章,曾引起學術界的注意。這篇文章以探究宇宙與人生的本元問題,列舉了東西方各家學說,認為“種種言說無非戲論。”因而“凡夫究元非藉正法(佛法)不得窮了。”“撥雲霧而見青天,舍釋迦之教其誰能?”所以它的中心內容是批評古今中外的各家學說,唯獨推崇佛學。蔡元培看到後,認為也是“一家之言”,經與陳獨秀商議,決定破格請這位隻有中學畢業文憑的青年到北大講授印度哲學。開始,梁漱溟謙辭,蔡元培誠摯地說:“你不是愛好哲學的嗎?我自己是愛好哲學的,我們還有一些愛好哲學的朋友。我這次辦大學,就是要將這些朋友,乃至在未知的朋友中,都引在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怎麼不來呢?你不要當是老師來教人,你當是來研究來學習好了。”梁聽後深為感動,欣然應命。梁漱溟從1917到1924年在北大哲學係任教七年,先後講授了印度哲學概論、大成唯識論和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課程。著有《印度哲學概論》、《唯識述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梁漱溟這時以“研究東方學”為名,在校內帶頭維護孔教。他所宣揚的“東方化”、“東方學”,是指中國的儒學和印度的佛學,主要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到北大第一天就問蔡元培,對孔子持什麼態度,他公開表示他自己對孔子“不僅不反對而已,我此來除去替釋迦孔子去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後來他在北大發起成立了孔子研究會,參加創辦《國故》月刊社,成為北大舊派中的一個活躍人物。梁漱溟晚年對於他在五四時期文化思想的取向也承認:“我在北大講授印度哲學,與新潮流、新思想相距甚遠,我對新派人物的種種主張,不讚同的甚多。”

在蔡元培的兼容並包積極引進下,當時北大的舊派學者還有黃節、崔造、陳漢章等人,他們也都是國內知名的國學名流。

蔡元培在延聘教員的工作中,以熱心與積學為根本標準,既廣攬新派人物,又能容納思想雖舊而確為飽學之士,這充分表現了他所具有的既能堅持原則又善於團結不同學派的高貴品質。陳獨秀在蔡元培逝世後寫的《感言》中曾稱讚道:“一般的說來,蔡先生乃是一位無可無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時有關大節的事或是他已下決心的事,都很倔強的堅持著,不肯通融,雖然態度還很溫和;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點。自戊戌政變以來,蔡先生自己常常傾向於新的進步的運動,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長時,對於守舊的陳漢章、黃侃,甚至主張清帝複辟的辜鴻銘,參與洪憲運動的劉師培,都因為他們學問可為人師而和胡適、錢玄同、陳獨秀容納在一校;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在習於專製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這是他老先生更可令人佩服的第二點。”認為這是追念他的人都應該服膺他的兩點美德。

§§第五章 學製改革與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