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3 / 3)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開始到校執行校長職務。

蔡元培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又有民主作風的人,他的到來,給暮氣很深的北大帶來了新的氣息。他到校的那一天,校役們也排隊在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表示歡迎,他即脫下禮帽,規規矩矩地向他們鞠躬還禮。北大校長當時是所謂由大總統任命的簡任官,過去是從不理睬校役的;蔡元培的這個行動使歡迎的師生和校役們感到驚訝和新鮮。此後,他每天出入校門,校警向他行禮,他都脫帽鞠躬。蔡元培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也十分密切、融洽。從前學生有事和校長接洽,須寫呈文,校長批示之後,張貼在告示牌上。蔡元培厭惡這種衙門作風,他到校後立即出布告此後學生對校長應用公函,不得再用呈文。學生對學校有改進建議時,他就把提案送登校刊,擇其可行者付諸實行。他和學生之間還常有文字交往,研討學術,為學生的著述和發行的刊物題簽寫序。一位學生為其祖母八十大壽請他題字,他也欣然命筆,寫了“美意延年”四個大字。

蔡元培是當時國內學術界的領袖人物。他在清末就已有《哲學要領》、《中國倫理學史》、《倫理學原理》等譯著刊行於世。他的學問和道德修養,為學術界所推重,也深受青年知識分子的景仰。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說中,講述了“抱定宗旨”、“砥礪德行”和“敬愛師友”三項要求,闡明大學的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禪。”他特別強調大學生要有正大的宗旨,“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分明,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誌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維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所以他把“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放在首要的位置。正是在這種宗旨下,他開始了對學校的管理體製、科係設置、課程建設、教師隊伍以及學生課外活動等方麵,進行了全麵改革。

蔡元培出任校長的這一年,北大進行了一次紀念校慶二十周年的活動。由於北大是誕生於外侮日深,民族危機達到極點的清朝末年,它的成長幾經波折,幾度停辦,因此校慶紀念日,是采取揉合京師大學堂成立的1898年和1902年複校的12月17日而定的。據記載,這是北大曆史上第一次校慶紀念。蔡元培在這次校慶紀念會上曾發表演說,介紹了德國大學的情形,提出:“本校二十年之曆史,僅及柏林大學五分之一,來比錫大學二十五分之一,苟能急起直追,何嚐不可與為平行之發展。”他惋惜當時國家百事停滯不進,未能有此好現象,但又說:“本校當二十年前創設時,僅有仕學、師範兩館,專為應用起見。其後屢屢改革,始有八科之製,即經學、政法、文學、格致、造科、農科、工科、商科是也。民國元年,始並經科於文科,與德國新大學不設神學科相類。本年改組,又於文、理兩科特別注意,亦與德國大學哲學科相類。所望內容以漸充實,能與彼國之柏林大學相頡頏耳。”對北大的進步寄予了厚望。

二十周年校慶時,製作了一首紀念歌,歌詞是:

棫樸樂英材,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台,春風盡異材。

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喜此時幸遇先生察”,反映了師生對蔡元培的歡迎和希望。北大的曆史確是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第三章 銳意改革 整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