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2 / 3)

所以,蔡元培到上海後,曾有不少友人勸他莫進北大這個是非之地,弄得不好反壞了自己的名聲。對於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一事,在當時革命黨人中也有不同意見,如汪精衛、吳稚暉、馬君武等都曾持反對態度;蔡元培還曾邀汪、吳來北大相助,也被拒絕了。

這裏,應該特別提到孫中山對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的支持,以及他對北京大學寄予的厚望。孫中山很重視開辟北方地區的革命工作,對蔡元培也十分了解和信任。他認為,像蔡元培這樣的老同誌,應當到那官僚氣氛籠罩下的北京去主持高等教育。這樣有利於向北方傳播革命思想,所以竭力主張蔡往就此職。孫中山對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的支持,對於蔡力排眾議最後接受任命有重大影響。蔡元培在北大任職期間,與孫中山之間曾就當時國事問題有過書信往返。1918年初,蔡元培曾為國史編纂處編修國史問題征求孫中山意見,孫中山也熱情作複。孫中山對蔡在北大的工作是了解和滿意的。據有人回憶,國民黨一大時,由孫中山提名蔡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當時會場中有兩種不同的議論,一是認為蔡在北京政府勢力下出任北大校長,有依附軍閥之嫌,一是批評蔡放縱學生,仇孝非孔。有的代表還當場提出詢問。孫中山當即表示這是誤會,他說:“我知道他最清楚,故我有此處置。”他還說蔡在北方的任務很重大,因為北方政治環境的關係,所以隻提議他為候補監委,以使他不致因地位過於顯著而不便工作。孫中山希望蔡元培從歐洲回國後(按蔡於1923年離開北大到歐洲考察),仍能到北京去工作。後來的事實證明,孫中山對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的支持,確是一種遠見卓識。

在一些友人的讚助下,蔡元培也認為做大學校長不是做官;而且認為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他在當時曾說:“覺北京大學雖聲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嚐不可一試,故允為擔任。”後來還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表示當時的決心。當然,蔡元培同意出任北大校長、也有他的教育救國思想的因素,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吾人苟切實從教育著手,未嚐不可使吾國轉危為安。而在國外所經營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國內之切實。弟之所以遲遲不進京,欲不任大學校長,而卒於任之者,亦以此。昔普魯士受拿破侖揉躪時,大學教授菲希脫為數次愛國主義之演說,改良大學教育,卒有以救普之亡,而德意誌統一之盛業(普之勝法,群歸功於小學教員;然所以有此等小學教員者,高等教育之力也),亦發端於此。”可見他出任北大校長,是同他的愛國宏願,為共和培養“完全之人格”的人才相聯係的。他在這裏所說的從教育著手,“使吾國轉危為安”,既包含對國家富強的殷切期望,也指對已瀕臨絕境的民主共和事業的挽救,為此而從事啟迪民智、培育人才,確仍不失為一救國之途,也是民主革命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麵。於是,他抱定了整頓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決心,知難而進,毅然於12月22日北上就任北大校長的職務。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正式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