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板,別再用藍領的方式管理我(1 / 2)

老板,別再用藍領的方式管理我

高管商學院

作者:羅傑·馬丁

如何管理知識型員工?這是全球企業共同麵臨的難題。各路企業都在為招賢納士激烈拚殺,常常會聘來上千名管理人員。然而好景不長,一旦這些員工的貢獻與他們的高收入不匹配,管理層就會為削減成本大幅裁員,經濟形勢不佳時更是如此。不久之後,又將故態複萌,開始新一輪人才爭奪戰。

這種惡性循環會給企業帶來嚴重損害。且不論為此付出的人力和社會成本,在人才早已被公認為經濟增長引擎的當代,這種資源管理方式本身就極其低效。尤其讓人不解的是,一些備受推崇的美國標杆公司同樣未能幸免。

為什麼這些公司用不好人才這種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資產?根本原因是,相比體力勞動,我們對知識型工作仍然知之甚少,對二者的異同也有很大誤解。具體來說,大部分公司在知識型員工管理中有兩類常見錯誤。其一,參照體力勞動,為每一位知識型員工設置日複一日的工作結構。這類錯誤部分導致了第二類錯誤,即認為知識和經驗隻是知識型員工的個人財富,不像體力勞動技能可以歸納總結、傳授給他人。

這兩種看法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們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危害。本文將介紹寶潔公司試行的一種知識型員工管理方法。這種新方法目前已初見成效,如果它能得到推廣,我們或許將徹底告別人才管理怪圈。

知識型工作

知識型員工的工作職責究竟是什麼?他們顯然既不生產產品,也不提供任何具體服務。但他們的確製造出某些東西——“決策”,那些關於商品品種、價格、銷售地域、目標消費者的決策,以及關於廣告策略、物流、人員編製的決策。

由於白領的工資水平遠高於藍領,決策工廠或已成為美國公司最大的一項成本,即使是寶潔這樣的大型製造企業也如此。20世紀下半葉,為兼顧效率和增長,企業不斷加大對研發、品牌推廣、信息技術和自動化的投入,這使雇用一支知識工人大軍成為必然。

隨著中國等國不斷輸出廉價勞動力,發達經濟體對知識型員工的依賴有增無減。因此知識型員工的生產效率問題,或許是當代管理學的頭號難題。

自弗雷德裏克·泰勒的科學管理之後,體力勞動者明白,為實現效率最大化,管理者正仔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然而這套做法對知識型員工卻行不通:他們的工作隻在大腦中進行。企業管理者感到他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知識工人,卻找不出冗員的原因。當企業麵臨銷售業績下滑等短期困難時,管理者常常盲目裁掉一部分知識型員工,認為這能在不損害企業經營的前提下改善冗員狀況。

管理成本高昂的決策工廠還有更好的方法。這種新方法有兩個核心特征:其一,采納了成功專業服務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其二,引入了全球最優秀製造企業的知識進步理念。

重新定義工作契約

改善知識型員工管理的關鍵是:重塑決策工廠的任務結構,以項目而非職位作為管理的基本單元。在這種模式中,員工不會拴在固定職位上,而是根據自身能力特長參與不同項目。通過靈活利用現有員工的能力,企業可以實現精簡,大大減少“產能閑置”和因人設事的情況。

1998年,寶潔公司進行了重大運營改製,核心是將四大區域利潤中心重組為包括嬰幼護理、衣物護理、美容護理在內的七大全球業務單元。這次改製的一大創新就是成立了全球業務服務部(GBS),負責信息技術和員工服務的共享。企業內的服務共享已很普遍,因此這個部門的成立本身並不值得大書特書,但寶潔GBS的運作方式值得特別關注。

在現任GBS總裁費禮博的領導下,寶潔於2003年啟動了公司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包計劃,將約3300個崗位外包給IBM、惠普和仲量聯行。費禮博將承擔重複性、非項目導向職責的員工派往其他公司,為GBS的結構創新留出空間。他決定將留在GBS的這部分業務的項目導向特質發揚光大,創造出一個由他命名為“流向任務”(Flow-To-The-Work)的部門。有些員工當然還有固定職責,但一大部分員工則靈活地流向時間緊、回報高的項目。這些知識型員工很清楚,自己不會長期在同一區域的同一業務單元工作,而會在不同項目團隊中完成不同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