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圖書館工作人員總認為課外閱讀是語文老師的事情,與圖書館沒有關係,這是錯誤的觀念。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加強文獻檢索知識的傳授與指導,使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應與語文老師緊密配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指導他們如何製訂讀書計劃,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掌握精讀與泛讀的關係,做好讀書筆記,提高寫作能力。
1.閱讀指導的內容
(1)閱讀內容輔導
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提倡讀好書,讀整本書。對不同年級學生閱讀內容的輔導也不盡相同。
一年級學生剛剛接受啟蒙教育,對圖文並茂、淺俗易懂的看圖識字、卡通畫冊比較感興趣。二年級的學生喜歡看一些圖畫故事、童話、兒歌等。三、四年級的學生處於思想活躍、行為好動的階段,他們對圖書的要求是涉獵科幻、探險、寓言方麵的故事書,同時要求文字少,帶插圖為佳,還喜歡看革命故事、名人傳記、童話、寓言等。五、六年級的學生喜歡看科普常識、古典名著、外國名著、報告文學、科學幻想、小發明、小製作以及大量的參考資料,在不斷擴大自身知識麵的同時,也為升學做準備。初一學生看書往往不加選擇,要正確引導。到了初三,就有目的選擇一些中考資料、文學名著、古典作品、名人傳記等。
一本好書可以讓學生獲益匪淺,我們應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新生入學時,開好圖書基礎知識講座和文獻檢索指導課,讓學生學會根據書名、內容提要和書目來判斷該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向學生傳授一些學習與閱讀的好方法,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閱讀需求選擇不同的圖書,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隻有閱讀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才能有效地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在指導選擇過程中,還要注意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對低年級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教會他們做讀書筆記,培養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對高年級的學生,要指導他們邊閱讀邊思考,理解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提高區分是與非、善與惡的能力,提高分析與鑒賞能力。要注意防止和矯正學生的不良動機和習慣,主動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的書刊資料,教給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和方法。在選擇推薦書刊資料時,要注意適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閱讀水平,使之開卷有益。學生的知識水平、閱讀能力層次不齊,這就決定了始終如一的閱讀輔導方式不會奏效。必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學生不同年級、不同知識結構的特點和要求決定閱讀輔導的方式、方法。閱讀輔導還要做到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相結合,讀書活動與全麵教育相結合。
(2)介紹閱讀方法、培養閱讀技巧
①精讀法:是一種精研讀物知識內容,深究作者思路用意的讀書方法。典範著作要精讀、吃透,要了解作品內容、曆史背景等。
②泛讀法:是指以較快的速度,選讀部分文本,以獲得對讀物的大體印象或找到所需知識信息的閱讀方法。對有啟迪的、擴大眼界和豐富知識的讀物,為了節約時間,可以泛讀和瀏覽。
③綜合讀法:旨在調動人的全部認知器官,並運用多種讀書方法,以收到最大閱讀效益。此方法的優點是讀書需要全神貫注,可以培養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
④筆記讀書法:是把寫讀書筆記納入閱讀過程的一種方法。讀與寫結合,眼手並用。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單純的閱讀是不夠的,要善於把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感想記錄下來。學生課外閱讀,一般都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因此,指導他們閱讀時要鼓勵他們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寫讀書筆記是一個好方法,閱讀過程中,看到精彩的語句,語言現象的歸類釋疑,靈感的閃現,如果不及時記錄,就會悄悄地溜掉,也許以後再也想不起來。讀書筆記有助於記憶,有助於知識的消化理解和融會貫通,還有助於思考聯想,激發創作。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將會獲益匪淺、受益無窮。在閱讀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敢於質疑,這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是有好處的。即便是精讀的文章,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如過眼煙雲,會漸漸淡忘,因此必須及時鞏固閱讀,可以經常地翻閱讀書筆記,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