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態度一定要真誠
拒絕總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減輕雙方,特別是對方的心理負擔,並非玩弄“技巧”來捉弄對方。特別是上級、師長拒絕下級、晚輩的要求,不能盛氣淩人,要以同情的態度、關切的口吻講述理由,使之心服口服。在結束交談時,要熱情握手,熱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絕,也可能為將來的重新握手、更深層次的交際播下希望的種子。
巧“彈”弦外之音
拒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在麵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有些情況你可以不必直說,相信隻要稍加提示對方自然就會明白。如果直來直去地拒絕對方,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顧及他的麵子,進而認為你不尊重他,對你產生不滿情緒。
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出於各種原因我們會駁別人的麵子,這種事情如處理不當,便容易得罪人,結仇家;別人有虧於你,也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但“饒人”的表示又不能生硬;向心愛的人傾訴衷腸,也要委婉含蓄,力避魯莽。利用話裏藏話暗示他人,是時刻離不開的奧妙技巧。因為既要把你的拒絕說出來讓人接受,又不能因此而傷到他的自尊心。
拒絕有方
有些求人的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喜歡用暗示來投石問路。這時你最好用暗示來拒絕。
兩個打工的老鄉,找到城裏工作的李某,訴說打工之艱難,一再說住店住不起,租房又沒有合適的。其實,言外之意是要借宿。
李某聽後馬上暗示說:“是啊,城裏比不了咱們鄉下,住房可緊了。就拿我來說吧,這麼兩間耳朵眼大的房子,住著三代人。我那上高中的兒子,沒辦法晚上隻得睡沙發。你們大老遠地來看我,不該留你們在我家好好地住上幾天嗎?可是做不到啊!”
兩位老鄉聽後,就非常知趣地走開了。
釋義卻難
做出一定的解釋,借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
有一位姓周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挺有涵養的男士坐在一起。這位男士主動和她搭訕,周女士覺得一個人幹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開始時這位男士還算規矩,和周女士隻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士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周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周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士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回答了!請原諒。”那位男士聽周女士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唐突,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我們不能不佩服周女士的應變口才。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利的不滿,又沒有令對方下不來台,可謂一舉兩得。
假裝糊塗
聽話人聽出了說話人話中有話,但卻裝作沒有聽出,使對方無計可施。小明對爸爸說:“爸爸,今天小偉的爸爸帶小偉出去玩了。”小明的爸爸回答說:“是呀,我知道了。”這裏,小明的言外之意是想叫爸爸也帶他出去玩,小明的爸爸也聽出了兒子的用意,但他故意裝糊塗。
現實中很多事情直來直去反而不容易達成目的,那麼就要學會拐彎。直線就像一把利刀,雖然鋒利但難免會傷人;曲線就像一個圓,雖然線長但往往能如人所願。
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任何語言的表現技巧都是建立在讓人聽懂的基礎上,同時必須把握好使用範圍,如果你的弦外之音對方聽不懂,也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
找個“盾牌”擋一擋
很多人在想要拒絕對方的時候,會產生一種“不好意思”的心理。這種心理阻礙了人們把拒絕的話說出口。由於這種矛盾的心情,態度上就不那麼明朗,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藏又露。在這種心理的製約下,最終往往是依照對方的意圖行事。即使拒絕了對方,態度也容易使對方產生誤解,認為你成心拿架子,不夠朋友。
國外研究拒絕藝術的專家強調,要建立這樣一種意識:“你有權利說‘不’,你不必因為對人拒絕了一件事而感到不好意思。”這樣,你在拒絕時就會心情坦然、舉止大方、態度明朗,避免被誤解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