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中,互相製約的因素很多,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盾牌來擋一擋呢?比如,有人求你辦事,假如你是領導成員之一,你可以說,我們單位是集體決定這些事情的,像剛才的事,需要大家討論才能決定。不過,這件事恐怕很難通過,最好還是別抱什麼希望,如果你實在要堅持的話,待大家討論後再說,我個人說了不算數。這就是推托之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給你辦,而是我決定不了。請托者聽到這樣的話,一般都要打退堂鼓。

以別人的身份表示拒絕,這種方法看似推卸責任,卻很容易被人理解,既然愛莫能助,也就不便勉強。

某造紙廠的銷售人員去一所大學銷售紙張,銷售人員找到他熟悉的這所大學的總務處長,懇求他訂貨。總務處長彬彬有禮地說:“實在對不起,我們學校已同一家國營造紙廠簽訂了長期購買合同,學校規定再不向其他任何單位購買紙張了,我也是按照規定辦事。”

拒絕不是總務處長的意思,責任已經全部推到“學校”那裏,學校的規定,誰也無法違反,事情就這麼簡單。

一位和善的主婦說,巧妙拒絕的藝術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了寧靜。每當銷售人員找上門來,她便彬彬有禮但卻態度堅決地說:“我婆婆不讓我在家門口買任何東西。”這樣,銷售人員會因為被拒絕的並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而心理上得到了一點平衡,減少了被拒絕的不快。

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事求別人幫忙時,總是希望別人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卻往往不考慮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和風險。借用別人的意思把拒絕的話說出來,讓對方設身處地去判斷,並體諒自己的難處,這樣會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棄自己的要求。

不知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不好意思說出那個“不”字,而買了不稱心的襯衫,娶或嫁了自己本不喜歡的異性,答應了自己辦不到的事情,耽誤了自己本不應該耽誤的前程。所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變換一種方式,借用他人的意思巧妙地說出“不”字。

大致來說,利用“別人的意思”表示拒絕的好處在於:(1)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2)讓對方覺得你誠懇可愛,自然不會再刁難你;(3)表現出一種對決策的無權控製,從而全身而退。

搶先一步,封住他的口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曆:明明想對別人說“不”,卻硬生生地把這個“不”字吞到肚子裏去了,而違心地從嘴裏蹦出來個“是”字?可是後來又越想越不對勁,就說:“我其實當時應該拒絕他的”“我怎麼這麼沒用,不敢說出真心話”。你自責不已、悔不當初,最後陷入一種不安與沮喪的情緒之中而久久無法釋懷。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常常太快說“是”,才讓自己陷入“不得不”或者“被逼無奈”的窘境當中。更重要的是,這種草率的決定還會打亂自己的計劃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陷入被動。長此以往,你將無法享受給予和付出所帶來的真正快樂,正常的人際交往與互動都會淪為一種負累。

為什麼不直接說“不”呢?因為你礙於麵子,不想得罪人!認真回想一下,你在生活與工作中遭遇到的種種挫折與不如意,有多少是因為礙於情麵,過於草率地答應了他人的要求,事後卻發現自己力有不逮的呢?

對於那些在商海中打拚的人來說,就更要敢於說“不”了,否則必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悔恨。因為,商場如戰場,一進入商場就注定要麵對勝負存亡的考驗。久戰沙場且常勝者,必為有勇有謀、善於說“不”之士。

如果你實在不懂得怎樣拒絕別人,那麼在知道了別人將要說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讓你辦一些你不想辦的事情時,你不妨搶先開口,或封、或堵、或圍、或壓、或勸、或截。這樣就能牢牢掌握交際的主動權,把對方的要求堵在嘴裏,達到拒絕對方的目的。

曹操一直都在準備攻打吳國。吳國主將周瑜足智多謀、精通兵法,是曹操滅吳的一大障礙。曹操就派蔣幹去東吳說降周瑜。蔣幹風塵仆仆地到了江東。周瑜聽說蔣幹來了,就知道他來幹什麼。於是決定來個先發製人,挫敗蔣幹的企圖。

兩人一見麵,周瑜就開門見山地說:“子翼不辭辛苦遠道而來,是為曹操做說客的吧?”蔣幹沒想到周瑜竟有這一手,猶豫了好久,方說道:“老朋友相逢,你怎能說這話呢?”席間,周瑜又對眾將說:“這是我的同窗好友,雖然從江北來,卻不是曹操的說客,你們不要懷疑。”並解下佩劍交給太史慈說:“你佩上我的劍作監酒,今天宴飲,隻敘朋友交情,如有誰提起曹操和東吳軍旅之事,就斬下他的首級。”蔣幹大吃一驚,於是再不敢開口提勸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