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這樣的說服力,下屬才會樂意接受上司的領導和指揮。可見對待下屬,不能一味責備,即使他的工作是不盡如人意的。
因為過分的嚴厲與指責隻會使本來就不太顯眼的下屬更加戰戰兢兢,幹起事來畏首畏尾,到頭來還是掛一漏萬,事情辦得更糟。因為下屬總是在提心吊膽中過日子,緊張的心態之下是難以主動出色地發揮自己的特長的。
而胡亂讚揚,也會帶來不好的效果,會給下屬造成無論工作好壞,反正公司不會責備的觀念,因而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正確的做法是有彈有讚,褒貶結合。這其中選擇彈讚的時機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個下屬,工作的確幹得不錯,總結表彰後便會洋洋自得,自視頗高,這時隻要發現他的一點小錯誤,都要敲打他一下,以為警誡;反之,有的下屬,工作努力但成效不大,如發現他有件事辦得不錯,立即褒揚,會使他充滿信心,克服自卑情緒,努力改進工作。
可以說,彈與讚應該是上司領導藝術的指揮棒。
三、當領導的要學會“擺架子”
“架子”可以彰顯威信
《現代漢語詞典》對“架子”一詞的解釋是:自高自大、裝腔作勢的作風。這的確是人們對“架子”的普遍印象和產生反感的原因。但從另外一個方麵來看,“架子”絕不僅僅是一個消極、負麵的東西,而有著它積極而微妙的意義,成為許多領導者駕馭圈子的一種十分有效的藝術性方法。
“架子”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距離感”。許多領導正是通過有意識地保持與下屬的距離,使下屬認識到權力等級的存在,感受到領導的支配力和權威。而這種權威對於領導鞏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張是絕對必需的。如果領導過分隨和,不注意樹立對下屬的權威,下屬很可能就會因為輕慢領導的權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進行破壞。所以,領導通過“架子”來顯示自己的權威,進而有效地行使權力是無可非議的,對於領導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是必要的。
“擺架子”會給領導帶來威嚴感,會給下屬這樣一種印象:即他可以隨時行使他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威嚴感會使領導形成一種威懾力,使下屬感到“服從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服從則會給自己造成不利”。
其實,所謂的“架子”的用處早就被馬基雅維裏等政治學家所論述過了。在幾百年前,意大利的政治學家馬基雅維裏曾寫過一本叫《君主論》的書,以驚世駭俗之筆揭示了政治的真相,並給統治者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其毫不遮掩、一針見血的敘事風格可與《韓非子》相媲美。他在書中寫道:
君主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
“君主如果被人認為變幻無常、輕率淺薄、軟弱怯懦、優柔寡斷,就會受到輕視……他應該努力在行動中表現偉大、英勇、嚴肅莊重、堅忍不拔。”
馬基雅維裏不止一次地提到,君主應通過種種手段,甚至包括表麵上的裝腔作勢和耍些小手段來獲得別人的尊重、愛戴和潛在畏懼。這與“架子”的妙用是相一致的。
作為下屬,如果你能理解到領導為保護、運用和擴大權力而絞盡腦汁、不遺餘力時,如果你能理解到這種權力正是他事業有望成功的基礎時,你就會理解“擺架子”的秘密了。
“架子”有助於處理事務
前麵已說過,“架子”其實就是一種距離感。距離感不僅會給領導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受,而且還為他處理人際關係及政務提供了一個回旋的餘地。許多領導正是靠著這種距離感的調整來實現著自己的目的。
在不同的時間、場合下,對不同的人行使不同的“架子”就會形成不同的人際距離。領導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節這種距離,從而把不同的人的積極性和進取心調動起來,為實現自己的意圖服務;而沒有層次感的隨和和友善,則是“仁有餘,威不足”,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還不利於領導處理棘手問題。
許多領導最頭痛的便是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處理,他們更希望自己能抽出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大事。而隨和的言行會使下屬產生一種錯覺:這個領導好說話,是不是讓他給我解決一下我的問題……這樣,勢必會使許多下屬抱著僥幸的心理來請求領導的親自批示,而一旦不能滿足又會心生怨恨。所以,許多領導就喜歡利用這種“輕易不可接近”的“架子”來逃避細小瑣事的煩擾,把更多的腦力用於謀劃大政上。
作為下屬,你是否曾感受到這種親疏有別、拒人門外的“架子”呢?你能否理解他的這種心態呢?
“架子”能使領導增加儀表魅力
時代在發展,那種“走在人群中辨不出誰是領導誰是群眾”的領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適用於今天的社會生活了。現在,大多數人都能夠接受這樣的觀點:人應該講究儀表風度。對領導們來說,也是如此。“架子”會增加領導的氣勢和威嚴感,隻要做得不過分,它無疑會使領導顯得更有魅力。
曾有政治學家論證說,群眾都有服從權威的傾向,而領導通過得體的“架子”而表現出來的自信心、意誌力、傲視群雄的態度以及淩駕於眾人之上的氣勢則有助於增加自己的權威,使自己顯得更有魅力,顯得更像領導者,更能從形象上喚起別人的敬畏和好感。
有時,下屬會發現自己的領導有點兒裝腔作勢,其實他隻是在模仿偉人,想使自己顯得更有領導者的魅力罷了,在可歎之餘,你是否會理解他呢?
“架子”會使領導產生滿足感
無論是誰,都有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願望。不同的人價值觀不同,實現價值的程度也不同,但就中國人而言,通過獲取權力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價值,一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衡量標準。毫無疑問,領導也需要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滿足感,有些時候,他還會因此而顯得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不自覺地表現為某種“架子”。可以說,這種心態在不少人中還是相當普遍的。
深諳“架子”妙用的領導很多,但能夠在理論上深刻地加以闡述,並在實踐中加以嫻熟運用的人則非戴高樂莫屬。這個曾被尼克鬆稱為是“用門麵裝扮起來,但卻不是一個虛假的人物”的戴高樂將軍則在他的著作《劍鋒》中寫道:一個領袖必須能夠使他的部下具有信心,他必須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威。
最最重要的是,沒有神秘就不可能有威信,因為對於一個人太熟悉了就會產生輕蔑之感。
“一個領袖)沒有威信就不會有權威,而除非他與人保持距離,他就會有威信。”
所以,領導的“架子”絕非是一個簡單的認知問題,它還包含相當偽領導藝術的奧妙,更有著心理學上的微妙含意。一個下屬,如果正確地理解了領導需要“架子”、愛擺“架子”的原因,你就解開了關於他的一係列的疑惑和謎團。
四、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與下屬保持適度的距離
人們常認為領導要駕馭好圈子,必須要深入到自己的圈子中去,與圈子中的員工打成一遍,認為隻有這樣的領導才是好領導,這話從原則上講無疑是對的,但也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則可能適得其反。
常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領導都有幾個與自己來往密切的下屬。領導若想了解下情,免不了找這幾個人談一談;這幾個人若有什麼想法,也忘不了先找領導去彙報。對此,本無可非議,然而,久而久之,其隱患也就在其中了。
一是泄露了組織機密。由於領導與下屬關係過從甚密,彼此間無話不說,什麼原則、紀律,自然也就不顧了。現實中為什麼有些領導班子內部保不住密,恐怕無不與此有關;二是阻礙了正確意見的來源。每位領導都很難做到與每一位下屬保持甚密的聯係。因此,如果隻把少數人的意見作為正確的意見或信息來源的唯一渠道,到頭來勢必以偏概全,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力;三是不利於開展批評,由於關係甚密,下屬往往把領導當做知己,有什麼“難”、“冤”都直言不諱,其中也少不了有些私心雜念,然而,由於領導礙於情麵,也不便開展批評;四是影響了領導之間的團結,下屬是一個群體,群體裏的每一個人又不可能與每一個領導保持甚密聯係,如果每位領導隻與幾個人關係密切,勢必會導致誰是誰的人這樣的說法,這種按人劃線的做法曆來都是有害的,也是導致領導班子不團結的重要因素。
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
一個圈子或一個公司的領導者,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這樣才能在一定的圈子中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身居高位的人,最忌別人一看你的臉色、一聽你的言辭就知陰晴寒暑、雨雪風霜。為什麼?
無論領導一個公司、政黨或是帶兵打仗,最需要的是讓人們摸不透自己的心思,如兵法雲:兵不厭詐,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能而示之不能,戰而示之不戰。如果你不能推行詭道,不懂得心藏九天玄機,你就難以做到含而不露。如此,便會顯現兩大弊端:一是你的部屬可洞悉你的心靈,使其可施展反操縱術,把你操縱於手心之中;二是你的觀點、主張、決策、布置很容易被敵手掌握,那樣,你就隻有等著葬送自己了。
含而不露的優勢在於,讓敵手充分暴露,並且讓他無法搞清自己的意圖。攻之,可乘其不備;擊之,可自由安排。政治家胸裝九天,往往城府重重,深不可測,做到這一點必須使自己喜怒形色含而不露。喜怒不形於色的要點是:一,在你欣喜時,讓別人看不出來,在你憤懣時,讓別人看不出來,喜怒哀樂不露於形;二,你的色或許是你內心的反麵,又或許是你內心的表現,但都能達到你自己想達到的目的,都能為你的政治目的服務,政治是隻講目的不講個人良心或手段的,此乃千古名言。
喜怒不形於色、含而不露必須要把握住迷惑對手的度,如果把握不好,過猶不及。在適當的時候也不妨“虛則虛之,實則實之”一下,以攪亂對方的判斷思維。當然這種手段是必須控製在不使自己受到嚴重損害前提下的。喜怒不形於色、含而不露還應控製在讓手下人能明白你的真實意圖的度之中,否則,也會貽誤時機。這一點就像孫子兵法中“用間”的策略。
藏而不露的目的是為了蓄勢待發
當自己的力量處於弱勢,比如兵力還不夠多,黨羽還不夠眾,威望還不夠高,如此等等不及別人的情況下,必須韜光養晦,做到深藏不露,絕不可讓人看出你將有和他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的苗頭。否則,你此時羽翼未豐,他若生了殺機,要將你翦除,那實在易若反掌。
當年劉備寄曹操籬下,青梅煮酒論英雄之際,你道一個雷鳴電閃果真能嚇得劉皇叔酒杯掉落?這也不過是劉備藏鋒隱芒的一種表演罷了。設若此刻曹操看出端倪:此公將日後割據蜀國與我一爭高低,那劉備就死到臨頭了。
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藏而在露,你必須看準時機,在該露的時候毫不猶豫,立刻脫穎而出。當然,在藏的時候,並非被動地四處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時而藏,時而露,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樣才能保證他日時機一到,你能一出必成。
武則天初期攝政時,在高宗麵前將其目的深藏不露,而在文武大臣那裏,已經顯示了她的執掌政權的實力,所以日後她能一舉成功取高宗而代之。
藏與露的時機實在難以掌握,何時當藏拙,何時當露鋒芒,是沒有一定之規可循的,隻有相機而動,適時而出。
在一個團隊之中,其成員都追隨實力安排自己的行動。好些善於露的一把手和善於藏同時善於露的二把手、三把手往往得到官場列位的擁戴。通常,一把手應該時時處處顯示自己的實力和威信,第二、三把手應在隱藏自己。循序漸進,擴張勢力的同時,顯現其給予人以希望的力量。兩者的目的都是一樣,也即爭取更多的群眾和隨從。在一號位,有一號位的爭取法,在二號位、三號位,有二號位、三號位的爭取法。如果盲目求進,隻會給自己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