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圈子還是圈套(1 / 3)

職場上必須提防的六種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有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和夥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圈子。擁有良好的圈子,經營好圈子,會使你的事業、人生插上無形的翅膀,但有時圈子又像一個帶屏障的套子,阻隔了你的視野和向外發散的能力。如何使自己賴以生存的圈子不變成阻礙你前進的圈套,關鍵是對圈子中的朋友有選擇地交往,遠離那些背後使壞的小人,不斷擴大自己的圈子,使自己在不同的圈子中出入自由,如履平地。

一、小心眼,心胸狹窄愛記仇的人

不要得罪心胸狹窄的小人

在圈子中,常有一些心胸狹窄的小人,他們心眼兒小,容不下事,一點小事就記在心裏,甚至長時間地記恨,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有機會報複你,你還不知道因為什麼得罪了他。心眼兒小的人好嫉妒,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而且越是好朋友,接觸最多的同事,他越不希望你混得好、幹得出色。心眼兒小的人喜歡斤斤計較,要麼什麼事都跟你爭個是非長短,要麼動不動自己生悶氣、生閑氣。心眼兒小的人好像玻璃人,一碰就碎。防範這樣的人隻有一招好用:保持距離。

西漢的主父偃未發跡時,窮困潦倒,連借錢都無處可借。世態的炎涼,自身的困頓,使他對世間的一切充滿了仇恨,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報複那些羞辱他的人。他一度遊曆了燕、齊、趙等藩國,可始終不被任用,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心。萬般無奈,他孤注一擲,來到首都長安,直接向漢武帝上書。這次的冒險使他大有所獲,漢武帝對他竟十分賞識,立即授他以官職。一年之內,他竟連升四級,官居顯位。

有了權勢,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了他的報複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隻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複之能事,不惜致人死地。至於當初冷遇他的燕、齊、趙等藩國,他更是處心積慮地把一腔仇恨發泄在其國王身上。漢武帝的哥哥劉定國,是燕國國王,他無惡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媳婦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主父偃正為如何報複燕王發愁之際,偏趕這時有人向朝廷告發了燕王的醜行。主父偃主動請纓,獲準受理此案。他假公濟私,不僅向武帝訴說此中實情,還添油加醋地編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終迫使燕王自殺了事。

漢武帝的遠房侄子劉次昌,為齊國國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卻遭到齊王的拒絕,為此,主父偃懷恨在心,便對武帝進言說:“齊國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商業興旺,民多富有,這樣的大國如此重要,陛下應該交由愛子掌管,才可免除後患。”主父偃的一席話打動了漢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經,他遂被任命為齊國丞相,監視齊王的舉動。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下一個報複目標自然是趙王了。趙王劉彭袒深知這一點,索性來個先發製人,搶先上書漢武帝,揭發主父偃貪財受賄,脅迫齊王。

主父偃這次猝不及防,陷入被動。他被收監下獄,承認了受賄之罪,卻拒不承認對齊王的脅迫罪名。

漢武帝本不想殺他,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百般進讒,說他脅迫齊王,離間陛下的骨肉,非殺不可。加上主父偃樹敵太多,竟無人肯為他說一句好話,終使武帝狠下心來,將主父偃族滅。

主父偃有此下場,先前早有人勸誡他說:“做人不能太過霸道,不留餘地。你如此行事,實在過分,我真為你擔心呐!”主父偃卻不以為然,振振有詞回答說:“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難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餘年,受盡屈辱,今朝大權在手,又怎能不盡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窮困時連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認我,我又何必在意別人的說法?”

瞧,這樣的人多麼可怕。在他未發跡時大家平等相處,言語、行為冒犯之處自是難免,如果對這樣的小人不加識別、不加防備,哪一天被他整治一番,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這個道理。

要提防小心眼的上司

當你還不是圈子的領導者時,一定要處理好與領導者的關係,在圈子中有一些這樣的領導人,他們心眼兒小、報複心強,如果他隻是一個普通人也就罷了,最多離他遠點——惹不起總還躲得起吧。可有些人你偏偏躲不開,如果是你的上司,不僅躲不開,他還是你的“衣食父母”,你的前途大半攥在他的手心裏。小心眼兒的上司其表現不一定都是報複心強,還有一種典型的表現是疑心重,整天疑神疑鬼,總怕你威脅到他的權力和利益。這時候你動輒得罪、冒犯了他,就會挨整;事做多了,功立大了也可能挨整。

周勃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他追隨劉邦,屢立戰功,被封為絳侯。劉邦死後,呂後專權,漢宮麵臨嚴重的危機。周勃此時身為太尉,雖握有兵權,卻被呂氏子弟架空,不得施為。他自不氣餒,暗中始終為鏟除呂氏而精心籌劃。

呂氏死後,周勃見時機已到,便毅然起事。他來至軍營,對軍士們說:

“先皇密詔,清除逆黨。我受先帝重托,望各位助我除奸。忠於劉氏者袒露左臂,忠於呂氏者袒露右臂!”

周勃德高望重,有此登高一呼,軍士們無不響應。周勃於是率領這支軍隊清除了諸呂,迎立了劉邦的第五個兒子劉恒為帝,史稱漢文帝。

如此功勳,不想卻招來了漢文帝的猜忌之心。他自知沒有周勃的擁立之功,自己決然當不上皇帝。可他有這等能耐,對自己始終是個威脅。

漢文帝表麵上對周勃加官進晉爵,背地裏卻一臉憂鬱,寢食不安。

周勃的一位家人私下對周勃進言說:

“大人鏟除逆黨,居功至偉,皇上感激之餘,疑心便會產生了。大人何不主動請退,以安其心呢?”

周勃一笑置之,說:“皇上仁慈寬厚,自是不比常人了。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很可笑嗎?”

周勃雄心勃勃,一心想為重振漢室江山再立新功。他這般舉動,卻是更令漢文帝不可忍受了,他索性以被封侯的人都該回到自己封地為由,把周勃趕出了朝廷。

事至於此,周勃方知皇上對他懷有戒心,他大為恐懼,以至朝廷來人,他都嚇得穿上盔甲,以防不測。他如此小心,還是遭人暗算,有人告他謀反,漢文帝不由他分辯,便將他逮捕入獄,欲治其死罪。

周勃幾近絕望之際,重金賄賂獄吏。獄吏為其出了一策,周勃如夢方醒,連連稱謝。

原來,獄吏隻在一副竹簡的背麵寫了六個字:“請以公主為證。”公主是漢文帝的女兒,周勃的大兒媳婦。

周勃依計而行,公主於是求老太後出麵,文帝礙於情麵,這才不得不放了周勃。

事後,周勃親自向那個獄吏致謝,那個獄吏說:“大人實在太幸運了。我看管的這個獄門,凡被人告之以謀反的,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出去過。大人的幸運,可是公主的功勞了。”

周勃萬分感慨,連連搖頭說:“我自以為位高權重,卻是不及你通曉人情世故啊。我先前不聽家人相勸,終有此禍。今用你策,方解大難。這其中的教訓太深刻了,我能不死,真是萬幸啊。”

周勃的經曆確實讓人感慨萬分:難道遇到這樣一個上司就真的沒有我們的活路了嗎?有,但需要你把握好上下進退、說話做事的分寸。

朱元璋是曆史上有名的難伺候的“上司”,他先後興起胡、藍大案,文臣武將被誅殺者達4萬餘眾。然而,這並未使朱元璋罷手,大案之外,被其謀害的開國功臣也不在少數。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文忠、傅友德、馮勝、劉基和宋濂。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姐的孩子,他的親外甥,隨其起義,轉戰多年,被封為曹國公。李文忠能武能文,家中多有文客來往。明太祖不悅,盡殺其家來客,李文忠驚恐得病。明太祖派人監護醫藥,李文忠中毒而死。

傅友德隨劉福通起義,後投降明太祖,多立戰功,進封穎國公。傅友德軍中大將王弼在藍玉被殺之後,對其說:“早晚要殺我們了。”被明太祖探知,王弼被賜死,傅友德被逼自殺。

宋國公馮勝是徐達、李文忠之後的第一名將,因被人告私藏良馬,娶蒙古女,收奪大將軍印,賜死。

劉基是輔佐明太祖起事的第一謀臣。朱元璋曾將他比作張良,建國後,封誠意伯,賜其歸老於鄉。劉基怕被疑忌,不敢還鄉,留住京師。1375年得病回鄉,不久病死。據說,明太祖示意人下毒,其子不久被迫墜井自殺。

宋濂是明太祖第二大謀士,屢立戰功,建國後任太子師,凡十餘年,明太祖密使人偵視,然後察問。胡惟庸案起,宋濂的孫子因事牽連,明太祖將其處死,連坐到宋濂,太子求情,免死罷官,行至途中,被逼自縊。

但是,在這一連串中的猜疑和打擊下,仍有人能死裏逃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就是同為開國功臣的湯和。

湯和平時極為恭慎,遇明太祖麵,即頓首謝罪。53歲時進封信國公,知明太祖不願諸將執掌兵權,便自請辭甲歸田。明太祖大悅。1395年,湯和壽終正寢,明太祖追封東甌王。

由此看來,如果你不幸遇到一個疑心重的上司,在現代社會固然不會遭受砍頭之禍,但時不時被穿個小鞋、長期無法升遷,畢竟也是不開心的事。何妨學一學湯和,雖不至“解甲歸田”一走了之,至少應躲開他的猜忌之處,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二、當麵裝好人,背後使壞的人

好人裝得像,壞人做到底的人

有人說,好人和小人都容易對付,最可怕的是那種偽君子,在圈子中,也有一些這樣的偽君子,他們表麵上與你和和睦睦,背後卻給你使絆子。當你的圈子中存在這樣一些人時,你尤其要小心。圈子中有壞人並不可怕,對於很容易就區分出來的壞人,其能量是有限度的,因為誰對這種人都會產生一種本能的防範心理。存在你圈子中的偽君子卻讓你防不勝防,那就是善以好人的麵目偽裝自己,讓你對他產生好感,甚至以小恩小惠讓你心存感激,他卻專在背後說壞話、使損招兒,最終被他打倒在地還要不住口地向他道謝,或者即使此時認清他的廬山真麵目也為時已晚。防範這樣的人就得先練就一雙能識真偽的火眼金睛,能透過表麵看清他的本來麵目,才不至於總是吃他的虧,上他的當。

中國曆史上被冠以“奸”名的人不計其數,但能奸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恐怕還真沒幾個。特別在他打下大明江山的過程中,他能把自己裝扮成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而做事時又務求把壞事做絕做透,所以,在他手下混的人沒有人得到好下場的。

郭子興在義軍內部的傾軋中憂憤死去,朱元璋便開始籌劃兼並整個郭子興部。

朱元璋首先渡江攻占了太平(今安徽省當塗縣),為進攻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元為集慶路)打下了基礎。然後派降將陳野先去攻取金陵。

智將馮國用向朱元璋進諫,說陳野先靠不住,原來的投降不過是在太平一戰中被俘不得不降,現在放他帶領原班人馬去攻金陵,恐怕是放虎歸山,有去無回。朱元璋先是沉默不語,後來馮國用堅持諫阻,朱元璋才說:“人各有誌,從元從我,聽他自便罷了。”

馮國用是朱元璋的親信大將,朱元璋也未對他說明心事。朱元璋的馭人權術,古今罕見,無一人能比。從陳野先被俘後的頑固,以及後來的再三勸說下才勉強投降,朱元璋不會看不出陳野先心懷二意。他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別有用意地加以利用。又特意派陳野先去招降舊部,而且並不將這支部隊拆開分編,仍使陳野先自己統轄。陳野先主動請求進攻金陵,就欣然派他前往。

果然不出馮國用所料,陳野先去了不幾日,便派人送回一份公文,報稱:金陵右環大江,左枕崇岡,不易攻取,建議先南下攻取溧陽,向東奪取鎮江。並說這是斷敵糧道,使金陵可以不戰而下的最佳方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陳野先的緩兵之計,不願為朱元璋攻打金陵。朱元璋看到書信,也就一笑了之,並不采取其他措施,隻讓李善長寫了一封複書。向陳野先指出長江天塹,已不成為奪取金陵的障礙,現在占據了上海,已扼其咽喉。陳野先不過是舍全勝之策,而為迂回之計。

這封信實際是向陳野先點明,他的反意已經被看出來。

一切布置就緒,朱元璋就命張天右到滁州去邀郭天敘攻打金陵。

在此之前,朱元璋在表麵上仍是郭子興起義軍中的一部。郭子興死後,由其子郭天敘繼任為都元帥,朱元璋與張天右為副元帥。

郭天敘見朱元璋叫他去攻金陵,開始很不滿意,懷疑朱元璋有不良企圖。張天右卻看出了利益很大,已有陳野先的人在金陵城外,兩麵出擊攻下金陵,即可以南麵稱帝,北圖中原。

郭天敘受到了誘惑,立刻出兵進攻金陵。他和張天右都沒有深作考慮,金陵是曆代帝王之都,朱元璋自己不攻,卻在占據太平等金陵門戶之後,把這一好處拱手讓給他們,到底用意何在?

郭天敘和張天右率軍東下,駛抵秦淮河,同元南台禦史大夫(禦史台在中書省南,故稱南台。禦史大夫掌糾察百官善惡,朝政得失,從一品)福壽遭遇,即被擊敗。在潰退中遇到陳野先的人馬,郭天敘還以為是來了援軍,喜出望外。可是等到催馬走近,卻被陳野先一槍殺死。張天右也被福壽的追兵趕上,與陳野先合兵夾擊,當即陣亡。郭天敘的部下被殺戮殆盡,餘眾逃回太平向朱元璋泣訴戰敗經過。

“郭天敘、張天右攻集慶,野先叛,二人皆戰死,於是子興部盡歸太祖矣!”(《明史·本紀第一》)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陰謀深入骨體,甚而可以令人不寒而栗。

他在占領太平、采石後即造成對金陵進而可取的有利形勢,即可取而不取,拱手讓給他人。在俘虜陳野先後,知其心向大元,不願降而硬勸其降,然後又縱其招集舊部,放其前往金陵。又在書信中點明陳野先心懷二意促其必反,最後以“金陵伸手可得”的大利讓給郭天敘,借陳野先之手而殺之。郭氏不亡,朱元璋不好稱王,這也是他金陵可取而暫時不取的另一個原因。讓郭天敘先取,他既有謙讓之美,又坐收兼並實利,而且郭天敘一死,他即可自取而獨立稱王。

朱元璋借了陳野先這把刀殺了郭天敘,令人叫絕的是,他“借”意在先,卻偏偏讓這把刀和周圍的人都能感其“至誠”;他殺意已久,卻偏偏讓郭天敘對他的一番“好意”至死感激不盡。

類似朱元璋這樣壞到底、裝得像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許並不多見,如果你碰上了,可千萬記著陳野先和郭天敘是怎麼被朱元璋玩弄的。

小人物的背後拳腳更能傷人

圈子中也是有級別的,既有小人物也有領導者。當然我們說圈子中的小人物都隻是相對而言,比如對於公司的部門主管來說,看門的老頭、新進的普道員工都算小人物;對公司董事長來說,一個部門內的業務經理隻能算個小人物;往大了說,對於一個省級幹部來說,一個小縣的縣長也是個小人物。同樣,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把地位、財富遠不如己的人自覺不自覺地看做小人物,一旦心目中對人有了這樣的定位,你便不再重視他,想當然地認為小人物沒有什麼能量,即使偶有得罪對自己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其實大謬。

一家當地小有規模的企業因一件小事與一位中學老師產生矛盾。本來此事很簡單,且確屬企業理虧,他們放下架子表個態事情就過去了,可他們欺負一個普通老師是個小人物,根本不予理睬。殊不知,當地主管工商業的一位副市長正是這位老師的學生,老師情急之下一個電話打過去,副市長的秘書也隻是給縣長打了個電話,該企業的經理差點被撤職。

確實,小人物的能量一旦被激發,在特殊的時候,他在背後給你幾拳照樣能讓你傷筋動骨。

鹹豐十一年六月,鹹豐帝崩於承德,享年31歲。八大臣即扶六歲的皇太子載淳在靈柩前即位。在京的王公大臣聞訊後都聚在恭親王那裏議事,對不召恭親王參與此事感到不滿。恭親王雖未作聲,但心裏卻有了打算。他為了摸清離宮諸人態度,當即打一道奏折,請求去承德奔喪。

肅順等人見奏折,怕恭親王來後與慈禧太後串通起來對付他們,當下擬旨,說是京師重地留守要緊,且勿來奔喪,一麵又加強對慈禧太後的監視。慈禧很火,但因肅順挾持著小皇上,她一時也沒有辦法。

恭親王接到聖旨,知道是肅順搞的,但因為是聖旨,不能違抗,也是急得束手無策。就在這時,軍機大臣文祥以及內務府主事押了太監安德海來,要見恭親王。

恭親王聞聽這幾個人把安德海押了來,知道其中必有文章,所以當下命門官放他們進來,其他人概不準入內。

安德海是慈禧太後的寵監,怎麼被押入京呢?

這得從恭親王的奏折說起。恭親王要求去離宮奔喪,被肅順等人借聖上旨意給駁了,此事被安德海知道了,安德海秘密地告訴了慈禧太後。慈禧太後不甘心處於被動地位,她思來想去,心生一計,讓安德海告訴禦史董元醇奏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

董元醇遵照慈禧旨意寫了一道奏折,交與了八大臣。

怡親王載垣看罷奏折,拍案大罵:“混賬主意,我朝自開國以來,哪有什麼垂簾聽政!”

肅順道:“這明明是有人指使,應立刻駁回,免得他人再生事端!”

怡親王道:“對!駁回去!”當下提筆在原奏折上批下了一行字:“如再敢危言亂政,當即按大清律加罪處置!”慈禧得知後,氣得渾身發抖,心說:如不除掉肅順這幫人,自己便有生命危險。當下與慈安太後商議。慈安太後本無意垂簾,但架不住慈禧太後一個勁兒地說,而且說得十分危險,於是也動了心。

慈禧道:“除了密召恭親王來處置,別無良策,恭親王總是我們弟兄,當今的皇叔呀!”慈安道:“那就叫他來吧。”

當下擬了懿旨,可是派誰去送呢?當時兩宮太後發起愁來了。因為肅順等人早已派人嚴守宮門,任何人不得隨便出入。

安德海見慈禧愁眉苦臉,便道:“太後,莫不是為那密詔送不出去發愁。”

慈禧道:“正是為此,眼下離宮的形勢你也不是不知,明著送不行,可密送也有閃失。一旦落入他們手中,就要招來殺身之禍。”

安德海道:“老佛爺,奴才願意舍死傳遞詔書。”

慈禧道:“小安子,難得你一片孝心,可你天天常在我身邊,他們能不注意你,你又能如何出得了離宮?”

安德海道:“老佛爺,你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當年三國時,曹操與東吳交兵,東吳來了個周瑜打黃蓋,奸詐的曹操不也照樣中計,肅順未必比曹操轉軸多少?”

安德海道:“小安子願當那黃蓋。”

慈禧:“那豈不苦了我的小安子。”

安德海道:“為了太後,奴才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受點兒苦算得了什麼,隻要日後主子多疼奴才就心滿意足了。”

次日,慈禧讓太監宮女重新為她布置寢宮,安德海當眾道:“先皇剛剛駕崩,太後如此安排,恐怕有些不當吧。”

此話顯然惹惱了慈禧,她當即罵道:“大膽奴才,竟敢幹預我宮事,來人呀,給我掌嘴!”幾個人一擁而上,直打得安德海捂著腦袋連喊饒命。

安德海被打個鼻青臉腫,口吐鮮血。慈禧太後仍然怒氣未消,命人將安德海押送京城交內務府懲辦。

安德海苦苦求饒,慈禧哪裏肯聽,當即把手向外一揮,厲聲喝道:“帶走!”

安德海被責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離宮,早有人報與了肅順等人,他們聞訊也甚為開心。怡親王道:“這安德海可是太後的紅人,怎舍得毒打一頓呢?”

鄭親王道:“那小子該打,平日不得人心,沒少在太後跟前說咱們的壞話。”

怡親王道:“一個小小的太監,責打一頓就罷了,還送什麼內務府,真是小題大做!”

肅順道:“這位那拉氏被咱們控製起來,她哪裏服氣,一肚子怨氣沒處發泄,這回趕上她的小安子倒黴了,說不定得把命搭上。”眾人邊說邊笑,可誰也沒想到這裏的文章。

安德海被押入京城,內務府的趙主事不知內情,當下提審安德海。安德海什麼話也沒說,偷偷地向趙主事遞了個眼色,趙主事會意了,知道安德海有話要暗中相告。

這位趙主事也是慈禧太後的心腹人,當時他命左右退下,低聲道:“安公公有何話講?”

安德海道:“快快送我去見恭親王,慈禧太後命我前來傳遞密旨,並有要事相告。”

就這樣,恭親王立即去了承德,給了肅順一個措手不及,除掉肅順等八大臣,確立了慈禧太後的地位。

一般情況下,與你地位相當的人即使想背後使你的壞,你也容易警覺,但小人物就不同了,你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得罪了他,又在不知不覺中中了他的“暗器”。試想,被慈禧送出宮門的如果不是一個小太監什麼的,肅順等人還能這樣大意嗎?

在某一家公司,行政部和財務部兩個部門的經理都是大學畢業,年齡、經曆相仿,都非常有才華。行政部門經理為人和善,善於走群眾路線。在日常工作中,對下屬恩威並施,分寸得當。在業務上嚴格要求,從不放鬆,但偶爾出了什麼差錯,他卻總能為下屬著想,主動承擔錯誤,為下屬擔保;每當出差,總是不忘帶點小禮物、小玩意,給每一個下屬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