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擴大自己的圈子,巧妙與人交往(1 / 3)

你滿足於你目前的現狀嗎?你想在幾年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坐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如果你覺得目前的生活過得很好,你隻需經營好目前的圈子;如果想超越現在的自己,就從現在開始擴大自己的圈子,積累好你的“關係存折”,擴大你的交際範圍。幾年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在你身邊到處都有可以幫助你的專業人士,一個電話、一個短信,就可以幫助你解決在別人看起來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從現在開始,擴大你的交際圈子,從而實現你的夢想。

一、很多事是靠說出來的

會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要想擴大自己的圈子,必須要學會說話,要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圈子的擴展,要靠自己去開拓的,你能否把一個納入你的圈子,如何利用圈子替自己辦事,都是要靠說的,可以說,說話的水平高下影響到你經營圈子的好壞。在你處於不利局麵的時候更是成也說話,敗也說話。

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能說會道的諸子百家,其中蘇秦張儀之流就是著名的遊說家。蘇秦動用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使六國訂立了合縱的盟約,於是就有了“六國合一”之說;張儀幫助秦國遊說了六國,拆散了六國合縱的關係,幫助秦國吞並了六國。又有《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也。當時他們所麵臨的情況十分艱難——對手個個不好對付,硬是靠會說話的本事得到了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結果。在國外,說話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們所廣泛認識。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演說雄辯之風就非常盛行。美國人將“舌頭”、原子彈和金錢並稱為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可見說話非同小可。既然說話於治國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覷了。

說話對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語言作為信息的第一載體,其力量是無窮的。在社交場合,語言是最簡便、快捷、廉價的傳遞信息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人;相反,一個說話張狂無禮者總是受人鄙視的。

其次,說話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講究速度和效率,於是要求人們彼此的說話應充分節約時間,簡明扼要,能一分鍾講完的話,就不應在兩分鍾內完成。同時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說話者應能說普通話,並且要說得有條理,這也是社交活動所必需的。

第三,信息社會的要求,說話者還應學會“人機對話”,以適應高科技帶來的各行各業的高自動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國,已有口語自動識別機,用來預訂火車票等。文字的機器翻譯若幹年後將發展成為口語的機器翻譯,語言打字機的使用,將使人類的雙手獲得第二次解放。這些人工智能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不僅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更要求人們應講究如何說話。說白話,不說半文不白的話;說明白的話,不說似通非通的話;說準確的話,不說含糊不清的話。不重視說話的“井底之蛙”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迫使人們突出重圍,走出家園,去廣交朋友,去認真說話,通過說話去創造效益、架設橋梁、增進友誼,以創造更加理想的明天。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需,誰把說話當小事,誰就必將在交際中處處碰壁。

改變說話方法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時間長了,其中必然摻和不少可能導致不佳結果的說話方式和內容,但語言惰性形成以後很難改變,而一旦做出改變,換一種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可能會給你一個驚喜。

一個周末,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與情侶相會的。這時有兩個擦鞋童,正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

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既光又亮。”

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讓他擦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擦鞋童的話,盡管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個擦鞋童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願意以幹幹淨淨、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

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也該從中受到啟發:研究心理,察言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說話切入點。

比如,在知識高深、經驗豐富的對手麵前,不能自作聰明、虛張聲勢,尤其不能不懂裝懂、顯露淺薄;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再如,在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對手麵前,不宜過多解釋,而可以采用激將之法。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對手麵前,越殷勤,越妥協,往往越會引起更多的疑問和戒備。因此,關鍵在於想方設法啟發對方講話,以便摸清虛實,對症下藥,態度也不妨強硬一點,用自己的自信來感染、同化對方,打消疑慮。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專為皮革製造廠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戶登門,幾句寒暄過後,公司負責人發現這位客戶實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談中又發現這位客戶比較自負、性急。於是皮革材料公司通過客戶觀看樣品的機會,適當而得體地誇獎他的經驗與眼力,在最後的價格談判中,先開出每公尺20元,但接著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們開的價是生意的常規,有虛頭騙不了您。最後的定價您說了算,我們絕無二話。”果然,客戶在這種信任的讚譽聲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公尺15元的價格(公司的進價是每公尺12元)。

顯然,這樣的戰術成功了,而成功的關鍵還在於準確地把握住了對方的性格及心理,使用了正確的說話方法。

多說讓人感到溫暖的話

平常我們會說很多廢話,這更容易使我們產生錯覺:說話嘛,有什麼重要的,小事一樁。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沒有嚐試多說一些溫暖他人的話,一旦這種關心被他人真切地感受到,情況會大不一樣。

就是由於對別人的事情同樣強烈地感興趣,使得查爾斯·伊斯特博士變成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位大學校長。他當哈佛大學的校長,從南北戰爭結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五年。下麵是伊斯特博士做事方式的一個例子。有一天,一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克蘭頓到校長室去借50美元的學生貸款,這筆貸款獲準了。下麵是這位學生後來在一篇文章中的敘述——“伊斯特校長說,‘請再坐會兒。’然後他令我驚奇地說:‘聽說你在自己的房間裏親手做飯吃。我並不認為這壞到哪裏去,如果你所吃的食物是適當的,而且分量足夠的話。我在念大學的時候,也這樣做過。你做過牛肉獅子頭沒有?如果牛肉煮得夠爛的話,就是一道很好的菜,因為一點也不會浪費。當年我就是這麼煮的。’接著,他告訴我如何選擇牛肉,如何用文火去煮,然後如何切碎,用鍋子壓成一團,冷後再吃。”

還有一件同樣的事,一個似乎一點都不重要的人,卻幫了新澤西強森公司的業務代表愛德華·西凱的忙,使得他重新獲得了一位代理商。“許多年前”,他回憶說,在馬薩諸塞地區,我為強森公司拜訪了一位客戶。這個經銷商在音姆的雜貨店。每次到店裏去,我總是先和賣冷飲的店員談幾分鍾的話,然後再跟店主談訂單的事。有一天,我正要跟一位店主談,但他要我別煩他,他不想再買強森的產品了。因為他覺得強森公司都把活動集中在食品和折扣商品上,而對他們這種小雜貨店造成了傷害。我夾著尾巴跑了,然後到城裏逛了幾小時。後來,我決定再回去,至少要跟他解釋一下我們的立場。

“在我回去時,我跟平常一樣跟賣冷飲的店員都打了招呼。當我走向店主時,他向我笑了笑並歡迎我回去。之後,他又給了我比平常多兩倍的訂單,我很驚訝地望著他,問他我剛走的幾小時中發生了什麼事。他指著在冷飲機旁邊的那個年輕人說,我走了之後,這個年輕人說:‘很少有推銷員像這樣,到店裏來還會費事地跟他和其他人打招呼。’他跟店主說,假如有人值得與他做生意的話,那就是我了。他覺得也對,於是就繼續做我的主顧。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真心地對別人產生點興趣,會是推銷員最重要的品格——對任何人都是一樣,至少以這件事來說是如此。”

一個人要是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的話,哪怕你一句極平常的話也可以從即使是極忙碌的人那兒,得到注意和合作。

讓自己更加能說會道

有些人在圈子裏是沉默者,他們出言謹慎,生怕說錯話,有些人是圈子裏的活躍者,是圈子裏活動的倡導者。對於沉默者,他們隻是圈子裏的被動響應者,這樣的人很難成為圈子中的重要人物,要想改變被動響應者的角色,要學會說話,必須承認會說話有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靠後天的訓練、知識的積累。既然我們知道說話對一個人如此重要,為什麼不下點工夫,讓自己變得“能言善辯”起來呢?

要想能說會道、能言善辯,首先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語商。所謂語商,也就是指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個人說話顛三倒四或詞不達意是“語商”低下的表現,但還不至於造成大的危害,其另一種表現是總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出不恰當的話,就會對其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造成很壞的後果。

有一位專家型的部門經理,從他的業務能力來看可以幹更大的事,但當他在評價和安排員工的工作時,卻經常讓人不知所雲。他要麼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要麼喋喋不休,因此失去了晉升機會。還有一類人是對自己所幹的事和所說的話不敢承擔責任,因而失去了上司和員工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