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生活就是在鑽圈子,從一個圈子裏出來,又進入另一個圈子。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在上班時我在同事圈裏和同事交往,下班無聊時,找朋友聊聊天,又進入了朋友圈,回家後,我們又進入了親戚圈。但在如此眾多的圈子裏,最重要的還是與工作有關的圈子,隻有你玩轉了這個圈子,才能提升自己的位子。經營工作的圈子,無非是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以及與你工作有關的各類人的關係,培養自己的好人緣。隻要你具有了自己經營圈子的意識,從以上幾個方麵入手,就一定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一、學會與領導交往
做一隻善傳捷報的喜鵲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舞台,那麼職場無疑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圈子。如何在這個職場圈子中經營好自己,當是很重要的話題。其中學會與領導交往,做一隻善傳捷報的喜鵲便是一個重要的方麵。在民間,人們都是歡迎喜鵲討厭烏鴉的。其實大家也都明白或喜或憂是客觀存在,與報告者並無直接關係,但依然不由自主地喜吉言,惡凶訊。
當你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時,你會突然發現,盡管自己累得半死,別人好像熟視無睹,尤其是上司,似乎從未當麵表揚過你。這時,你可能會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但你一定要懂得,這不完全是上司的過錯,試想想,公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有多少人要上司操心過問,你的“被忽略”也情有可原。因此默默無聞固然好,但是也要讓上司知道你的存在,這樣他才能夠發現和認識到你的價值,才能對你委以重任。
李永在一家公司已經工作很多年了,他為人比較內向,不善於和領導溝通,是一個隻會做不會說的人,工作時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沒有怨言。但是不久後他發現,上司不但沒有發現他工作的能力,反而對一些工作能力不如他的人予以重用,因此他感到非常苦惱。
若要想上司注意你,就應該與上司保持溝通,做一隻善傳捷報的喜鵲。當你完成了一件很棘手的任務後,首先必須得先向你的上司彙報,讓他知道你有一個好腦袋和快刀斬亂麻的能力,不是那種隻會吃幹飯的人。但是應當注意,不要等出了紕漏才想到去找上司,做上司的都喜歡能幹的下屬,如果你一貫精明幹練,即使萬一惹了麻煩,上司也能夠寬大為懷,予以諒解。最怕的是,你每次報告上司的都是工作沒做好的壞消息,這樣,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印象一定很糟糕。
向老板“傳捷報”應當掌握一些靈活的技巧。
第一,開門見山,先說結論。不要把時間和精力用來描述你做的事,而應該首先把結果直接告訴他,上司都很忙,用有限的時間,報告上司最關心的事,這是攻心的良策。
第二,如果時間允許,再進一步詳細說明過程。報告內容應盡可能簡明扼要,並且記住先感謝別人,再提自己的功勞。
第三,如果是書麵報告,內容要詳盡。一定要署上自己的名字,不要洋洋灑灑,下筆千言,如果忘了加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把直屬主管、上司的名字統統寫了上去,卻唯獨漏了自己的,那豈不是“功虧一簣”?
第四,不要急功近利。報告完了,切勿立刻求賞,隻要能給上司留下好印象即可;否則,上司可能會覺得你太急功近利。隻要你一次次贏得上司的肯定,天長日久,功到自然成,升遷晉級就總會有你的份兒。
第五,榮耀不可獨享。一定不要忘了,除了報告你的上司,最好同時把好消息告訴你的同事、部屬,讓他們分享,既營造了好的人緣,又造了“輿論”,讓別人覺察到你的“閃光點”。
在工作中,有了成績就要讓人知道。就像做蛋糕一樣,做完蛋糕要想到點綴一些花朵,有了美麗的奶油花朵,蛋糕就自然贏得了人們更多的青睞。隨時不忘報告上司,就是在自己做的蛋糕上加上花朵,讓他人感受到你的光彩之處。
當麵與背後的說話學問
在圈子中與領導交往,要懂得當麵說話與背後說話的學問,“前”與“後”的關係構成一個整體。所謂“當麵背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生也有“前台”與“後台”,即如何處理好人前與人後的關係,往往影響很大。
人們都討厭背後說別人壞話的小人,一方麵是背後說壞話,會有中傷別人的感覺;另一方麵,人們會覺得背後的評價更能體現那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當他知道一個人在背後讚美自己的時候,他也會感覺你真的是這樣想的,會更加高興。不要擔心你在別人麵前說另一個人好話,那些好話當事者不會聽見,這世界沒有不透風的牆,就算讚美傳不到他本人耳朵裏,別人也會因為你在背後誇獎人而更加敬重你。
讚美也是一門學問,它講究一定的時機。當麵說和背後說是不同的,效果也不會一樣。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能極大地表現你的“胸懷”和“誠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在第三人麵前讚美他人,被讚美的人必然認為那是真正的讚美,毫不虛偽,於是真誠地接受,對你感激不盡。對領導當麵說好話,容易有歌功頌德之嫌,而如果你背後的讚美傳到他耳朵裏,他對你的好感定會直線上升。
當著上司的麵直接逢迎讚美他,雖然也是一種“奉承”上司的方法,卻很容易招致周圍同事的輕蔑,而且,這種正麵式的歌功頌德,所產生的效力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險。與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門、上司不在場時,對其適度稱讚一番,這些讚美終有一天還是會傳到上司耳朵中的;同樣地,如果你說的是一些批評中傷的話,遲早也都會被泄露出去的。一個精明能幹的上司,即使在他管不到的部門內,必定也會安置一兩名心腹的。下班後相邀去喝酒應酬的,不見得全是同一部門的同事,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一個不經心的批評,也很容易被擴大渲染而傳到上司的情報網上。因此我們不妨也利用這些“網”,讓讚美的言詞傳播出去。一個人若連這點“智慧”都沒有,那他可就很難“高升”了!
人各有所長,應投其所好。針對上司的長處、優點給予稱讚,若有人表示不讚同甚至發出批評上司的言論時,我們無須為此爭辯,隻要說,對上司的讚美是個人的主觀意見吧!
對其他部門的人,不管是誰,也請不要忘記讚美他們。一件西裝、一條領帶,甚至看到人家心情好的情形,等等,都可以作為讚美的內容。不過,這些讚美應該在私底下用親切而穩重的語氣表達,如果你是在大庭廣眾麵前大聲叫喊,可能會得到相當惡劣的反效果。
自己的下屬在其他部門是否受歡迎,這也是上司很在意的事情。自己的部下很得人緣,上司也會覺得自己很有光彩。如果又知道,那位部下在其他部門中不遺餘力地稱讚他,不用說,上司對這種部下的好感是會與日俱增的。
而且和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彼此比較沒有警戒心,較容易得到一些“幕後消息”。這種情報,往往對上司是非常有價值的。經常收集這種情報給上司,也是一種獲得上司好感的好方法。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下屬和其他部門的人,尤其是其他部門的上司走得太近,這時,直屬上司可能就會不高興。人總是有猜疑心的,萬一實在無法拒絕其他部門上司的邀約時,隔天最好向自己的上司說明,這也是做下屬應有的態度。
與上司保持適當的距離
俗語雲,伴君如伴虎,在圈子中與上司相處,太遠了上司容易忽略你,太近了,容易觸犯“龍顏”,所以要與上司保持適當的距離,人之所以能夠從世間的萬事萬物中感受到和諧之美,全在於他與別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而與上司交往更應注意保持心理上的安全距離。
與上司親密無間,固然不一定是壞事,但過分了就會惹來是非,甚至侵犯到上司的威嚴。
有句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不要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關係就越深。有的人認為自己跟上司是多年的老關係,而且整天形影不離,前途已大有保障,其實,眼下的得意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也靠不住。不久之後你可能突然發現,這種表麵很近的距離、而且又很牢靠的關係,其實是很危險的,就像走鋼絲一樣,不跌便罷,一跌下去,那將會是粉身碎骨!
和上司走得太近,會帶來兩方麵的消極後果。一方麵,會招來同事的嫉妒;另一方麵,其他上司也會認定你是某一上司的親信。也就是說,人人都會用有色眼鏡來看你。
同時,矛盾是在交往中形成的。隻有互不往來的人才有可能沒有矛盾。事實上,如果你與上司相處太密切,可能越容易出現意見不合的情況,那麼就越有可能產生矛盾。與上司過度親近會碰到很多煩瑣的生活小節,而自己總會有做得不夠圓滿的地方,要知道對於一個人的優點別人也許不會太過留意,但是對於別人的缺點卻印象深刻。因而你那些有做得不夠完美的地方,隻會容易讓你的上司厭倦。另外,每一個人都不是聖人,都有弱點、有能力不足的時候,在你與上司頻繁的接觸中,你性格上的弱點和能力的不足也早就被上司摸透了,對上司來說,你就像一張透明的底片,一覽無餘地暴露在他的眼皮之下。這樣一來,偷雞不成蝕把米,本想在你上司麵前展現自己的才華,反倒弄巧成拙,成了一個不被信任的人。
上司看穿你能力不足而瞧不起你固然不好,但是就算你的能力得到了上司的賞識,那麼帶來更多的是上司把什麼事情都推給你做。所以,上司的欣賞可能會讓你困在永遠都忙不完的事務之中,沒有空餘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此,隻有與上司保持恰當的距離,一段若有若無的距離,你們之間的關係才能永葆和諧,周圍的人也不會把你當成某一個特定人物。所以就算一時得到恩寵,你也得步步謹慎,保持距離。因為從長遠的眼光看來,這是一條處處充滿危險的羊腸小道,上司是一個利益和危險並存的漩渦中心,這就決定了你不能離這個中心太遠,也不能靠得太近。
踏實做事,不要越權做事
在工作的圈子裏,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而不應該越俎代庖,做不屬於本職工作範圍內的事,有作為的人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把握好適度的原則,而不要越位。這樣,才能夠與圈子中的同事和諧相處,並得到同事的信任和上司的賞識,在個人事業的發展上,也會少一些不必要的阻礙。
在一個團體之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子。即便得意時也不可忘形,不小心把手伸到人家的地盤上,難免會引起上司的戒備、同僚的排擠。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氣度。找準位置,把本職工作做好,對於超出自己工作範圍的工作,即使能力足夠,也不要輕易插手,如此才能不越位、不越權,才能走出一條平穩的發展之路。
李小姐是一家跨國集團所轄分公司的員工,經過幾年的奮鬥,她現在已成為這家公司的公關部經理。一次,總公司的幾位高層領導在香港舉行宴會,李小姐因為自恃業績卓越,在一些宴會中,風頭常常淩駕於香港分公司總經理之上。總經理是一位性格寬容的好好先生,一般也不會讓她難堪。宴會當晚,李小姐周旋於賓客間,確實令宴會氣氛甚為活躍。到總公司的高層和主管分公司的總經理致辭時,李小姐在旁一一介紹他們出場。輪到她的上司,即分公司的總經理時,她竟先說了一番感謝詞,雖然隻是三言兩語,但已讓總公司的主管皺眉,因為她當時隻負責介紹上司出場,而無獨立發言權。
在宴會的過程中,總公司主管主動與她交談了一番,發現她在提及公司的事務時,常以個人主見發表意見,全不提經理的旨意,給人的印象是,她才是這個子公司的總經理。宴會後,子公司經理被上級邀請開會,研究他是否還能堅守自己的職位,是否懶至由公關經理代為處理日常業務。後來,李小姐因越位,被他的上司找了個借口炒了魷魚。
在一個團體之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子。我們應該根據現實情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讓自己越位,也不要讓別人占據了自己的位子,這樣,才能夠保證團體成員間的協調合作,推動共同的事業向前發展。如果大家都找不準自己的位置,團體工作便無法協作進行。
當然,從為人處世的角度而言,一個人要想達到升遷的目的,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若非自己權限範圍的事務,最好不要隨便摻和插手,這樣,才不會給人一種不尊重上司,或者想要霸占上司位置的感覺;否則,鋒芒畢露,顯現自己的野心,將會受到同僚的攻擊、上司的防備和打壓,會嚴重影響個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和事業的發展。
在一些企業中,職員可以參與公司和本部門的一些決策。這時就應該注意,誰做什麼樣的決策,是有限製的。有些決策,你作為下屬或一般的普通職員可以參與;而有些決策,下屬還是不插手為妙。人們往往喜歡對某件事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有時卻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胡亂地表態,這不僅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且也是無效的。對帶有實質性問題的表態,應該是上司或上司授權才行。“沉默是金”需要你視具體情況見機把握。
必要時要敢為領導挺身而出
領導雖然是圈子的核心,但他是人不是神,決策就必然有失誤之時。即使一貫正確,群眾中也可能出現對立麵。聰明的做法是,當領導與群眾發生矛盾時,你應該大膽地站出來為領導做解釋與協調工作,最終對你是大有益處的。
常言道:“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關鍵時刻,上司才會真切地認識與了解下屬。當某項工作陷入困境時,你若能挺身而出,定會讓上司格外器重你。當上司本人在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現問題時,你若能妙語勸慰,也會令其格外感激。此時,切忌冷漠無助,畏首畏尾,膽怯懦弱。這樣,上司便會認為你是一個無知無識、無情無能的平庸之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領導犯錯的時候,你也像有些人一樣站在群眾一邊,同領導對著幹,那可就糟透了。這樣做無疑是掉進了晉升道路中難以自拔的陷阱。作為一個領導,當他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你支持了他,你們的關係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實際上,上級與下屬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領導與部下的關係,也可以是朋友關係。誠然,領導與部下身份不同,是有距離的,但身份不同的人,在心理上卻不一定有隔閡。一旦你與上級的關係發展到知己這個層次,較之於同僚,你就獲得了很大的心理優勢。你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級的特別關懷與支持,甚至,你們之間可以無話不談。至此,是否可以預言,你的晉升之日已經為期不遠了。
某公司部門經理於雷由於辦事不力,受到公司總經理的指責,並扣發了他們部門所有職員的獎金。這樣一來,大家很有怨氣,認為於經理辦事失當,造成的責任卻由大家來承擔,所以一時間怨氣衝天,於經理處境非常困難。這時秘書劉彥站出來對大家說:“其實於經理在受到批評的時候還為大家據理力爭,要求總經理隻處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獎金。”聽到這些,大家對於經理的氣消了一半兒,小劉接著說:“於經理從總經理那裏回來時很難過,表示下個月一定想辦法補回獎金,把大家的損失通過別的方法彌補回來。其實這次失誤除於經理的責任外,我們大家也有責任。請大家體諒於經理的處境,齊心協力,把公司業務搞好。”小劉的調解工作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按說這並不是秘書職權之內的事,但小劉的做法卻使於經理如釋重負,心情豁然開朗。接著於經理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熱情,很快糾紛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小劉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於經理當然另眼相看。可見,善於為別人、尤其是上司排憂解難,對於更好地開展工作的確是有利的。
在日常工作交往中,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上一級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可在追究責任時,上麵卻指責自己沒有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這時就應該有個妥善的方式去處理。
某機關部裏下達了一個關於質量檢查的通知後,要求各省、地區的有關部門屆時提供必要的材料,準備彙報,並安排必要的下廠檢查。某市輕工局收到這份通知後,照例是先經過局辦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關局長處理。這位局辦公室主任看到此事比較急,當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長辦公室。當時,這位局長正在接電話,看見主任進來後,隻是用眼神示意一下,讓他放在桌上即可。於是,主任照辦了。然而,就在檢查小組即將到來的前一天,部裏來電話告知到達日期,請安排住宿時,這位主管局長才記起此事。他氣衝衝地把辦公室主任叫來,一頓嗬斥,批評他耽誤了事。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主任深知自己並沒有耽誤事,真正耽誤事情的正是這位主管局長自己,可他並沒有反駁,而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事過之後,他又立即到局長辦公室裏找出那份通知,連夜加班加點,打電話、催進度,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準備齊整。這樣,局長也愈發看重這位忍辱負重的好主任了。
主任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是他的責任,而又挺身而出,悶著頭承擔這個罪名,背了這個“黑鍋”,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時候必須為上司背黑鍋。這樣,盡管眼下自己會受到一點損失,挨幾句批評,受一些累,但到頭來,自己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證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確的。因此,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也是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妥善協調好領導意見的分歧
工作不是兒戲,耽誤不得。然而有些問題本來就有多種答案,不存在誰對誰錯,共識的形成往往隻能在結果出來之後,領導之間的分歧很容易影響工作的進程。因此,協調好領導之間的分歧就勢在必行。
職場中妥善地處理好多位領導之間的分歧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麵對的領導,不隻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每個領導的話都要聽,每個領導的指示都應當執行。如果領導之間的意見一致時,落實起來一般沒有問題,但是,由於領導們的學識經曆不同,性格脾氣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間意見不一致,甚至相互有矛盾的情況並不少見,在這種情況下,下屬就應該妥善處理。對領導意見出現非原則性分歧的處理方法,有這麼幾種。
首先,按“時間先後”來處理。即哪個領導先說了,就按照哪個領導的意見辦。這實際上是未等到不同意見表達出來就已執行了,可以避免聽誰的話不聽誰的話之嫌。
其次,按“職務高低”來處理。也就是誰的職務高就聽誰的。雖然職級低的領導心裏不高興,但是不能完全埋怨你,即使有意見也擺不到桌麵上來。
再次,按“實效大小”來處理。也就是你認為哪個領導的意見更切合實際,更富有成效,就按哪個領導的意見來辦,並把自己的認識向持有不同意見的領導講清楚。
最後,按“兼顧左右”來處理。也就是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對不同領導的意見盡量照顧到。
某單位對廠區整修時,兩位主要領導在如何修排水溝上意見發生分歧:一位要求修明溝,認為這樣節省經費;一位要求修暗溝,認為這樣美觀。兩位領導的意見都有道理,而且互不退讓,都要機關職能部門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辦。負責施工的機關幹部便來了一個折中方案,營院道路邊的一半修成暗溝,房後不引人注意的一半修成明溝。既沒有得罪某個領導,又把任務完成了。
上麵的這幾種方法都是可行的,在有些情況下恐怕也隻能如此了。因為等領導們的意見統一起來再辦,大概早已時過境遷了。
萬變不離其宗。如果再深一步研究,其實還有一些相對更高明的處置辦法。下屬承辦事情,力爭想在領導之前,不僅預想出工作本身應該怎樣做,充分準備方案和建議,力求使之切合客觀實際,而且要預測出哪些環節意見不容易統一,領導各自對此事可能會有什麼想法,在方案中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適當有所照顧和體現。沒有照顧和體現的,一旦他們提出來,該如何解釋,去說服他們放棄這部分意見,使他們能按照你提出的方案去辦。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避免矛盾,利於工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利於彌合領導之間的分歧,使領導都對你產生信任感。困難在於你必須充分了解領導,熟悉工作,有過人的眼光和協調關係的能力。
有時不等你想好辦法,領導就把意圖交代下來了,這個說這麼幹,那個說那麼幹,弄得你左右為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事情並非十分緊迫,可以放一放,擱置一段時間再說。事後當領導問起時,可在適當的場合與時機解釋一下,一來這件事對推動單位建設作用不大,或者說時機尚不成熟,應該適當推遲一下,二來領導意見不統一,我們貫徹起來有困難,並懇切希望領導部署工作要盡量一致起來,以利於工作的展開和單位的建設。
我們應該有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隻要對單位建設造不成危害,下屬就應該有這麼點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和不怕領導誤解的精神,那我們的工作進行起來就會越加的順利。
不要過多地參與領導的秘密
在職業的圈子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領導者也保有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既有私人秘密也有公司的機密,對此我們不應過分地去探尋,因為領導是圈子裏的核心人物,一旦你過多地掌握他的秘密,必然會引起他的緊張,為了保守他自己的秘密,他可能會對你采取報複措施。
在公司裏,領導確實很願意與員工交朋友,但絕不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就算是好朋友也會因為交往過於密切而分道揚鑣,領導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上下級之間的確可能建立友誼,但是友誼過深,過多地參與領導的秘密,卻是應當避免的。
如果說過多介入領導的私生活,已經使你與領導的關係不那麼正常了,那麼了解領導的個人秘密和事業上的秘密對你更是沒有好處。
曲麗在一家外企做行政,由於她聰明伶俐,公司的幾個部門的主管都比較喜歡她,也願意與她交談,或讓她替他們辦一些私事。尤其是人事部的李主管,對她非常信任,有時把自己的私事和公司主管之間的一些事情也講給她聽。
曲麗覺得這些事很新鮮、好奇,所以後來在與一個同事閑談時就把李主管講的事情說了。沒想到同事把她的話如實地告訴了李主管,曲麗則在李主管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實則否定的談話以後,說是工作需要,把她調離了現在待遇豐厚的大公司,讓她去分公司做一名前台小領班。
你和領導的地位的確是不同的,至少在你們建立關係的組織範圍裏情況是這樣。親密的關係有一種平等化的效應,這可能扭曲領導與你之間正常的上下級的工作關係。領導告訴你一個秘密,如果被泄露,他將受到傷害。起先你也許會因為領導是密友,和領導無話不說而洋洋得意,可是領導已經給了你反對他的利器,他遲早會後悔的。接著你們的密友關係便會更加尷尬,即便領導對你吐露的秘密僅僅局限於公司內部的事情,這仍會帶來麻煩。你介入得越深,你會發現自己的行動越不自由。
值得你注意的是,頻繁地與領導接觸也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而你本來可以利用它來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值得人們為其工作的領導都想看到你多做工作,而不是想常常看見你的麵孔。當你正忙於接觸領導的時候,別人也許在完成他的計劃和解決他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領導都很喜歡和員工交朋友,因為常常有這方麵的報道,說某某領導和某個黨外人士結為知己,某某領導和某個小朋友結為棋友,某某領導和某個工友友誼常青,等等。但隻要留心,就會發現這些領導和他的朋友通常都不在一個單位和係統,也就是說,這些領導實際上不是他的朋友的領導,他隻是比他的朋友級別高而已。
很少有領導像要求下屬那樣要求自己。這並非說領導虛偽,也的確不是虛偽,隻是一種職業習慣和角色需要。演員在台上當了好人,在台下照樣當壞人,或者在台上當了壞人,在台下照樣當好人。領導在人前當了聖人,在人後也隻有當俗人,但轉換角色總沒有演員自然,總有些尷尬。因為領導在心理上不可能像演員那樣坦然承認自己是在演戲。領導通常都忌諱自己在人後當俗人的一麵讓員工知道,領導通常有把員工排斥在自己的普通生活圈以外的習慣。因此,領導通常都沒有下級朋友,我們也不要指望領導和我們交朋友。
但假如我們已經是領導的朋友了,或是我們和他先是朋友,後來他才成為領導,我們應該識時務者為俊傑,趕緊撤退。領導需要保持人前的神聖和尊嚴,但作為朋友,我們早就知道他在人後的庸俗,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他可以在別人麵前坦然保持神聖和尊嚴,在我們麵前是繼續通俗還是繼續神聖?這是一個難題,這也就是尷尬。
中國曆史上沒有不殺功臣的皇帝,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被無數事實換來的長歎。人們通常隻注意到這個現象的社會原因,忽略了皇帝這個領導或者領袖的職業的心理因素。
所以,我們的朋友一旦當了我們的領導,我們千萬不要高興,不要以為對自己有好處,我們最好離他遠遠地,忘掉和他曾經是朋友,時刻提醒自己,他已經是我們的領導。如果我們真的把他當朋友,我們就體諒他作為領導的難處,維護他做領導的神聖和尊嚴。我們遠離他後,或許他會感謝我們,在適當的時候照顧我們。
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太露
鋒芒太露,必遭人忌,我們常見有一些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以為自己聰明絕頂,這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在與領導溝通時應當注意,要想成為領導靠得住、信得過的得力助手,就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得意忘形,蓋過領導的功勞。
世人都存在一種嫉妒的心理,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優秀。被別人比下去是令人很惱恨的事情,你的上司被你超過,這對你來說不僅是蠢事,甚至會產生致命後果。因此,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養生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茭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嘛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對他這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委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作臣下的,最忌諱的是恃才傲物,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落得可悲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呢?
自以為有功而得意忘形,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嫉恨。自己表白自己的功勞雖說合理,但卻不合國情與人情,所以是很危險的事情。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浚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浚的曆史功勳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製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告王浚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矣,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不要當麵頂撞上司
在職場這個圈子裏,圈子的建立就注定要以領導為核心,圈子成員的一切行動都是為領導的決策而開展,一般來說,員工服從領導似乎是天經地義。但當你將目光聚焦於現實時,桀驁不馴的“刺頭”卻不乏其人,甚至每個人都有過刁難、衝撞領導的驚險一刻。同樣是服從,領導的感受卻大相徑庭,世事紛紜迷人眼,唯有服從是關鍵。
在工作中要明確領導與下屬的位置,要虛心接受領導的教誨。當受到批評時,最忌當麵頂撞。當麵頂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開場合,你下不了台,反過來也會使領導下不了台。其實,如果在領導一怒之下而發其威風時,你給了他麵子,這本身就埋下了伏筆,設下了轉機。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評,他會在潛意識中產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