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上級批評時,反複糾纏、爭辯,希望弄個一清二楚,這是很沒有必要的。如果確有冤情,確有誤解的話,可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即使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著糾纏不休。這種斤斤計較型的部下,是很讓領導頭疼的。如果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不受批評,當然可以“寸土必爭”、“寸理不讓”,可是,一個把領導搞得精疲力盡的人,是不可能受上司重用的。
在領導發火時,下屬要控製住自己。在與領導相處時,盡量不要意氣用事,因為領導做慣了領導,習慣了成功,有些事情一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他就會感到不順心。此時,有很多領導冷靜不下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下屬就成為他看著煩、聽著厭的目標了。
在不了解情況時,作為下屬千萬不要衝動,因為領導的發火有時是沒有什麼依據的。此時應該弄清原因、對症下藥,這樣做不僅能夠化解領導的怒氣,還會讓他對你的冷靜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立在一家商貿公司工作。一天,公司經理由於與外商談判進行得非常不順利,本來談妥的事情又中途變卦。當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辦公室,見到辦公室亂七八糟,心情更加煩躁,不分青紅皂白就大罵起來。此時,王立正在不緊不慢地看報紙,以為領導是衝著他來的,加上平時就覺著領導好像對他有意見,心想:自己的工作做完了,看會兒報紙還挨臭罵,於是與經理爭吵起來。另一位同事連忙過來,向經理問明了情況,領導此時也有些醒悟過來,直言:心情不好,不好意思,但對王立卻悻悻然,感到王立不懂事兒。
在領導發火時,要麼采取不理不睬的政策,要麼就主動上前,給他分憂解愁,切不可與領導爭執不休,那樣是最不理智的。
在領導發火時,首先不要妄加猜測,領導是否有什麼樣的目的,要保持冷靜;其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尋找領導發火的客觀原因,並予以諒解;最後,要引導對方把他的原因說出來。這樣,就掌握了控製領導情緒的主動權。頂撞隻會使領導在一怒之下開除了你,即使冷靜之後,對你也沒有什麼好印象了。
因此不要當麵頂撞上司。頂撞上司時必須考慮他的麵子問題,不要令人下不了台,當麵頂撞是最愚蠢的。
要想避免頂撞,就要和上司交談時達成彼此間的默契,尋找自然輕鬆的話題,令上司有機會充分地發表意見,你可以適當地作些補充,提一些問題,這樣,上司便能自然而然地認識你的能力和價值。不要用上司不懂的技術性較強的術語進行交談,否則,上司會覺得你在故意難為他,也可能覺得你的才幹對他的職務會造成威脅,從而對你產生戒備,有意壓製你。
注意說話的忌諱
領導是一個圈子中的核心,畢竟與圈子中其他同事不一樣,所以與領導相處,就更應該注意,平時說話交談,彙報情況時,都要多加小心。特別是一些讓領導不快的話,就更要注意分寸。
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講策略,行為有節製,別人就很容易接納你、幫助你、尊重你,並滿足你的願望。因此要想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就應該掌握最恰當的說話尺度和最適宜的辦事分寸。作為下屬,要想得到領導的信賴,嘴上說話一定要有個把門的,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嫌領導動作慢,如不經意間說一句:“太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嫌領導動作太慢,以至於快要誤事了。在領導聽來,肯定有“幹嘛不早點”的責備意味,這樣的話在平時說來無所謂,在下屬與上司共事時說來就有失分寸。
讓領導下不來台的話不要說,如果對領導說:“這事不好辦!”領導分配工作任務下來,而下級卻說“不好辦”,這樣直接地讓領導沒麵子,一方麵說明自己推卸責任,另一方麵也顯得領導沒遠見。讓領導下不了台。
不要說領導該說的話,如果對領導說:“您真讓我感動!”其實,“感動”一詞是領導對下級的用法,例如說:“你們工作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我很感動!”而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用“感動”一詞,就不太恰當了。尊重領導,應該說“佩服”。如:“經理,我們都很佩服您的果斷!”這樣才算比較恰當。
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如果對領導說:“我不清楚,”“不行拉倒,沒關係!”這類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來講,也是說話不講究方式方法的表現。
無所謂的話盡量要少說,如果對上級的問題回答:“無所謂,都行!”這樣的話說明對領導提出的問題根本沒怎麼在意,同時,既顯得對領導不夠尊重,也有推卸自己責任的嫌疑。
趙剛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平時不愛說話,隻知道踏踏實實,埋頭工作,一年內為研究所搞出兩項科研成果。為此,研究所所長非常欣賞他,就有意提拔他為副所長。可是,每一次所長把自己的意思告訴趙剛時,趙剛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真的不行,您別為難我了。”這樣談了三次後,所長再也不找趙剛談話了,把另一個在能力上不如趙剛的研究員提拔為副所長。其實,趙剛並不是不想當副所長,人都有渴望名利的欲望,可是,由於他過度的客氣,機會與他失之交臂。
過度客氣反而會招致誤解。和領導說話應該小心謹慎,顧全大體,但顧慮過多則適得其反,容易遭受誤解。因此應該善於察言觀色,以平常心去應付,習慣成自然,對這類情況就可以應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膽小怕事的心態,有時越是謹慎小心,反而更容易出錯,會被上司誤認為沒有魄力,不值得重用。
說話要有技巧,溝通要有藝術;良好的表達方式可以助你事業成功,良性的溝通可以改變你的人生。我們與上司交流時,要注意用好自己的大腦,管好自己的口,要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講。不知道有所忌諱,就會造成失敗,我們在談話中,就要懂得說話的忌諱。
二、懂人情世故,玩轉圈中的人際關係
在不同圈子裏遊刃有餘
同樣是一個圈子,但有的人在圈中所擁有的人際指數,即所受到的歡迎程度與其他人比並不一樣。這種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在於人情世故。一個懂人情世故的人,才能玩轉好圈子中的人際關係,才能在不同的交際圈子中遊刃有餘,其中擁有良好的口才,就是重要的素質之一。
一個人交際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說話的水平上。因為言為心聲,舌戰便是心戰,語言能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心。
1954年,在日內瓦召開了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重大國際會議。美國代表團團長、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個頑固派,推行敵視和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他囑咐美國代表團的成員,在會議廳或走廊上遇見中國人時不予理睬。日內瓦會議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之後不久,杜勒斯離開了日內瓦。美國代表團改由杜勒斯的助手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將軍任團長。周總理覺得美國代表團中並不是每個人對中國的態度都與杜勒斯一模一樣,他決定直接同史密斯打交道。
有一次,周恩來走進酒吧,看見史密斯在櫃台前正往杯子裏倒咖啡,他徑直向史密斯走去,伸出自己的手。
史密斯猝不及防,不由一愣,但還是迅速做出了反應。他左手夾著一根雪茄,急忙用右手端起咖啡,故意顯示他的雙手忙不過來。
盡管如此,周總理已把堅冰打破了。二人進行了短暫的交談。
不久後,在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時,周總理正在會議休息室裏與人談話。史密斯走上前去向周總理問好,還說總理的外交才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為能結識總理而感到高興。
周總理回答說:“上次我們見麵時,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了嗎?”
史密斯笑了,臨走時,用肘碰了碰周總理的胳膊。杜勒斯在日內瓦時,下過一道“不許同中國人握手”的禁令,史密斯不敢違抗,便以“肘”碰“胳膊”的變通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問候。
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與美國代表團打破堅冰的嚐試獲得成功,為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鋪平了道路。周恩來卓越的交談藝術在國際舞台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
在人際交往中,語言是最簡便、快捷、廉價的傳遞信息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相反,一個說話張狂無理的人總是受人鄙視的。一個善於講話的人,通過出色的語言表達,可以使人對他產生好感,可以與他人友好相處;而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往往會因自己與他人的溝通得不到改善而成為一個孤獨的人。
李然和周軍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玩,互相之間說話也沒什麼顧忌,還經常開一些別人看來是“不正經”的玩笑。有一次,兩人都應邀參加一位老同學的婚禮,李然一看見周軍,又想逗樂了,說:“老兄,你怎麼不把‘小蜜’帶來呢?”
周軍見場上人這麼多,怕影響不好,又不想開玩笑,支支吾吾地說:“你這是什麼話,我哪有什麼‘小蜜’?”
李然哈哈笑道:“我跟你是什麼關係,你那點事還能瞞得過我?”
“你瞎編什麼呀,我對我老婆忠心耿耿,怎麼會找‘小蜜’呢?”
“得了吧,背地裏卿卿我我,瀟灑得很,一到了人跟前,就這麼不爽快,連承認都不敢。”
周軍不敢應戰,找個借口溜到一邊去了。沒想到,這事還沒完,因為當時認識周軍的人很多,聽了李然的話,都以為周軍真的找了情人,免不了有一番傳說。一來二去,傳到周軍的妻子秦香耳裏,秦香可不幹了,要找周軍算賬。結果,兩人打鬧了大半年才把這個問題鬧清楚。
像李然這樣不顧場合地亂說話,不但破壞了他人的家庭和睦,而且會使自己在社交中步履維艱。
社交是一個很大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你怎樣才能揮灑自如、靈活應對呢?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說話。在社交過程中,你該怎樣開啟你的嘴巴呢?
1.應清楚對方的身份與性格特征。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怒形於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談;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對他則應注意委婉地循循善誘。不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隻一味誇誇其談,其結果必然是失掉了一個交談對象。
社交場合的交談不僅是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靈活巧妙的語言能夠幫助你順利打開人際交往的新局麵。掌握了以上的交談技巧,並將其成功地運用在社交場合,你便可以在社交中遊刃有餘。
2.應先了解對方的一些情況。在應酬當中,不同的人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你有你的觀點,他有他的想法,交談能否融洽,則在於你話題的選擇。如果你不了解他的情況,隻顧自己一味地誇誇其談,他肯定沒有興趣同你交談;如果你知道他現在想要知道的,迫切需要了解的話題,同他促膝長談,他肯定會耐心地傾聽你的述說的。
3.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觀。根據經驗,一個態度中立的人,往往可以爭取更多的朋友。對事物要有衡量其種種價值的尺度,不要頑固地堅持某一個看法;假若有必要對事情保守秘密時,一個人不能保守秘密,會在很多事情上都出現過失。不要說得過多,想辦法讓他人說話。如要對人親切、關心,應竭力去了解他人的背景和動機。
假如在交談中,不顧對方的心理變化,而一味地去將想法統統搬出來,那麼,你是得不到他人的認同的,一廂情願地談話往往會讓對方厭惡。
不該說話時說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該說話時卻沒有說,從而失掉了說話的時機;不看對方的態度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說大話。
在交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活動是呈漸變狀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人交談中應該兼顧對方的心理活動,使談話的內容和聽者的心境變化相適應並同步進行,這樣才能讓交談的意圖明朗化,從而引起共鳴。
從朋到友
加入了一個圈子,就意味著你是圈子中的一員,但並不意味著你與圈子成員中每個人的關係都很好,把圈子裏的一般朋友變成自己的知心朋友,還需要你帶著一顆誠心去經營,交友貴在誠。不管一個人的相貌、學曆、出身如何,隻有帶著真誠的情感跟別人交往,才能贏得知心的朋友。
隻有充滿真誠的言行,才能贏得別人的心,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也就是說,在交友的過程中,唯有真誠才能換來真誠的朋友。
東漢時,曾有一位為人稱讚的典範,他名叫荀巨伯。此人交朋友特別講求誠摯,重視“義”字。
有一天,荀巨伯正在房中閑坐,忽然外麵有人送進一封書信。荀巨伯打開一看,是自己的遠方朋友。信中說:伯兄,別來無恙!愚弟自與兄相識,亦有幾度春秋。心中感幸。古人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與君促膝而談,共話世事短長,何其樂哉!奈何來去匆匆,聚時不易,別時也難。千裏之遙,遙不可聞,天涯咫尺,共祈明月。
“無奈那日染病臥床,僵直難動,抬手舉目亦是疲累,念去期之不遠,恐弗能與君再會,心中愈感淒涼。此修書一封,薄紙片語無以盡述其意,唯兄知之。”
荀巨伯讀完信,心中一顫,來不及多想,忙收拾東西,打好包裹上了路。朋友遠在千裏之外,荀巨伯星夜趕程。走了好幾日,來到朋友所在的郡地時,卻發現此地被胡人團團包圍了。
當時,隨他同行的人都勸他說:“最好還是別進去了,胡人野蠻,弄不好會丟掉性命的。”
他卻什麼也沒有說,自顧前行。
他潛入了城中,城中已是慌亂紛紛。荀巨伯看著狂奔的人群,望著淩亂不堪的城鎮街道,心中倍感淒涼,更想到友人臥病在床,心中酸楚,急急尋找朋友居處。
當朋友睜開微弱的雙眼見到荀巨伯時,眼睛突然放出異彩,掙紮著顫抖的雙手想坐起來,荀巨伯趕緊迎過來伸出雙手將他扶住,讓他不要動。朋友望著風塵仆仆的荀巨伯,淚水在瘦削得不成樣子的臉龐上滾動。喉間咕咕直響,卻哽咽著說不出話來。荀巨伯握著友人枯瘦的手,望著瘦骨嶙峋的友人,也止不住掉下淚來,淒聲地說:“愚兄應早早趕來才是,愚兄——”
那朋友用微弱的氣力使勁搖了搖頭,眼睛閉了閉,用細弱的聲音說:“不,你不要這樣說——在這樣的時候,從那麼遠的地方,你卻趕來看望我——我——不知該怎樣感謝你才好,——我——,我恐怕是沒有幾天時日了。現在又遭胡人侵掠,怕是城鎮不保。對於一個將要死的人來說,誰來侵略就隻管侵啦,一切都無關緊要了。——可是,你必須趕快想辦法離開這裏,我在臨死之前能夠見君一麵也就心滿意足了,——我——不願讓你因我的拖累而遭到什麼不幸,你快走——”
說著,將手從荀巨伯手中抽出來,示意荀巨伯快去逃命,荀巨伯聽完立刻說:“你這是什麼話?你把我當成什麼人啦?你病成這樣我怎麼能拋下你不管呢,那還算什麼朋友,你未免太看扁我啦?”那位朋友苦笑一下,淚水再次湧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胡人很快破城而入,四處搜索,搶掠財物,但家家戶戶已是淩亂不堪,逃的逃,散的散,唯獨有一院戶秩序井然。胡人進來後見院中一切都很平靜,不覺生奇,破門湧入室內,卻見一人安然坐在屋中,他們進來後,那人隻是看了他們一眼,隨即又手端藥碗給床上躺著的人喂藥,這正是荀巨伯和他的朋友。
胡人當即火冒三丈,大發淫威:“我大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逃,你是何人,竟如此大膽,輕視我等,莫非你要一個人擋住我勇武大軍嗎?”
荀巨伯將藥碗放到床邊的方桌上,站起來衝胡兵們一抱拳,說:“請你們不要誤會,我也不是這裏的人,我的家距此有千裏之遙。我到這裏來是為了看望這位病重的朋友,不想與貴軍相遇。現在我的朋友病情很嚴重,危在旦夕,而由於貴軍的到來,大家逃的逃,走的走,可憐我的朋友無人照料。我是他的朋友,理應在此照料他,並非有意與你們作對。如果你們不肯放過我們,定要殺的話,我請求你留下我的朋友,他是一個病人,要殺就殺了我吧!”
說著,將頭向前一伸。胡人聽完當即全都驚愕在那裏,麵麵相覷,相視無語,又看看手中亮光閃閃的鋼刀。半晌,一個頭領說:“想不到竟還有如此堅守道義的人,我們以不義之師侵道義之地,實乃罪過!”說著,衝其他人一揮手,“走吧!”
患難見真情!荀巨伯真誠的言行不僅打動了摯友,甚至打動了胡人,可見,真誠同樣具有無與倫比的威力!
一個善於交友的人,一定是個能為對方著想的人,不僅會懂得“錦上添花”,更會懂得“雪中送炭”的藝術。
俗話說,“人心換人心”,你若想別人關心尊重你,你就必須對別人也付出一份真心。一個善於交朋友,關心、體貼別人的人,一定是個能為對方著想、欣賞對方、處處滿足朋友需要、解決他們的困難,而又避免去麻煩對方的人。所以,要成為受歡迎的人,不僅要能夠“錦上添花”,更要懂得“雪中送炭”、“人心換人心”的藝術。
有一句話常用來形容人世滄桑,我們拿它來解釋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也頗合宜——“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而不管他樓起、樓塌,是真朋友就長伴左右,絕不因對方的窮富而改變人情的冷暖。換言之,別人起高樓,你要有為他祝福、欣賞他能力的胸襟;當他時運不濟時,你可別幸災樂禍,而要以實際的行動安慰鼓勵對方。
如果說,你能將關心、體貼的心意建立在這種風度上,你對別人的關心和體貼才是真心誠意的,而不是茶餘飯後一聲“吃飽了嗎?累了嗎”的隨口問候,別人也才會以真心來回報你。也許,社交場合講究的是方法、手腕,而不以“關心與體貼”是最重要的,但是,別忘了古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隻有真情才能曆久彌新,使友誼的芬芳愈陳愈香。如果你始終以同樣的一顆赤誠之心與人相處,還怕沒有朋友嗎?如此久而久之,你就是社交場合中最受歡迎的“名人”了。
真誠地交談是朋友間真誠相待、關係融洽的表現。不能做到這一點,友情便會淡化。維也納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列德·阿德勒在《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一書中寫道:“誰不對自己的友人真誠,誰就會在生活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最容易傷害別人。人類的一切敗事曾出於此。”所以,在交友的過程中,要以真誠的心去對待朋友,所謂人心換人心,你的真誠一定能夠贏得最真誠的朋友。
巧避鋒芒,得饒人處且饒人
構建一個良好的圈子和融入這個圈子並不容易,往往是經過長時間的經營而形成的。對此,應懂得嗬護,如果不知道嗬護,就會很容易使關係陷入於僵化之中。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爭執。當雙方的爭執已經發展到“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狀態時,得理占勢的一方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古訓,而不應該對另一方窮追猛打。
當然,“饒人”也需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就是要在無損雙方麵子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一定的妥協。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語言方式和技巧:
1.搭台階,“你好我好”巧圓場。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常為一些小事同他人爭論,並且火藥味兒十足。這時,有理的一方應有饒人的雅量,可以一麵解釋一麵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避免衝突擴大。
有一次,王先生上嶽父家去吃飯,進餐時同嶽父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王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嶽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那位泰山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的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王先生。王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有什麼。或許我們都是對的,或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王先生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個台階,也給對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王先生意氣用事,與嶽父爭論下去,結果會怎麼樣呢?很可能惹火老嶽父,被臭罵一頓。
2.息幹戈,妙設難題巧誡人。在雙方激烈的爭辯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認為說理已無法消除歧見,不妨采取一種“外強中幹”的警示性語言中止爭論,將一個兩難選擇擺在對方麵前,就能收到警示對方、平息幹戈的效果。
生物學家巴斯德,一次在實驗室工作時,一位男子突然闖了進來,指責他誘騙了自己的老婆,爭論中對方提出了決鬥。清白無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將對方趕出門去,或奮起決鬥,但是那樣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時候巴斯德沉著地說:“我是無辜的……如果你非要決鬥,我就有權選擇武器。”對方同意了。巴斯德指著麵前的兩隻燒杯說:“你看這兩隻燒杯,一隻有天花病毒,一隻是淨水。你先選擇一杯喝掉,我再喝剩下的一杯,這該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於難解的死結麵前,隻得停止爭論與挑戰,尷尬地退出了實驗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綿裏藏針的難題,才使決鬥告吹,矛盾就這樣止息了。
3.化窘迫,類比影射巧暗示。一般來說,爭辯中占有優勢的一方,千萬別把話說得過死、過硬,即使對方全錯了,也最好以雙關影射之言,迫使對方認錯道歉,從而體麵地結束無益的爭論。
一位顧客在一家餐館吃飯,發現湯裏有隻蒼蠅,不由得大動肝火。他先質問服務員,對方全然不理。他找到了餐館的老板,抗議道:“這一碗湯,究竟是給蒼蠅的還是給我的,請解釋。”那老板隻顧訓服務員,卻不理睬他的抗議。他隻得暗示老板:“對不起,請您告訴我,我該怎樣對這隻蒼蠅的侵權行為進行起訴呢?”老板這才忙換來一碗湯,並謙恭地說:“你是我們這裏最尊貴的客人!”
顯然,這位顧客雖理占上風,卻沒有對老板糾纏不休,而是借用所謂蒼蠅侵權的類比之言暗示對方:“隻要有所道歉,我就饒恕你。”這樣,很自然地就既幽默風趣又十分得體地化解了雙方的窘迫。
4.止爭吵,幽他一默巧解紛。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爭吵在所難免,甚至夫妻那樣的親密關係,也不會例外。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調侃、幽默的言語,澆滅對方的怒氣,達到釋疑解紛的效果。
有一女子虛榮心很重,當夫妻商量出席友人的婚禮時,她纏著丈夫要買一頂昂貴的花帽。此時正值夫妻鬧“經濟危機”,丈夫自然不肯答應。爭吵中,妻子賭氣地說:“人家小張和小王的愛人多大方,早就給她們買了這種花帽,哪像你,小氣鬼!”丈夫不願爭論,隻是故意誇張地說:“可是,她倆要是有你這樣漂亮,還用買帽子裝飾嗎?”妻子一聽這幽默的讚語,不覺轉怒為笑了。
5.息怒火,誠懇解釋巧勸慰。人和人交往過程中的爭辯,大多都是由於互相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得理的一方最好是多加解釋、設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一家醫院裏,病人擠滿了候診室,一個病人排在隊伍中,將手上的報紙都看完了也沒有挪動一步。於是他怒火中燒,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麼醫院?這麼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員麵對病人的怒火,耐心地解釋說:“很抱歉,讓你等了這麼久。是這樣的,醫生去手術室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隊得不到及時的診治,責任並不在那個值班員的身上,但是麵對病人的錯怪,他卻沉住氣,一麵解釋,一麵勸慰,這就比以怒製怒、火上澆油的回答好多了。
相信,有了以上這些恰當的語言方式和技巧,任誰都能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懂得寬恕之道
同在一個圈子裏混,別人做錯事,或得罪了你,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時你就要做寬恕,寬恕不僅是為別人考慮,更是在為你自己著想,一個不懂得寬容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在一個共事的圈子裏,處處是矛盾、事事有衝突,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你又怎能做出成就呢?
一位在山中茅舍修行的禪師,一天夜裏從林中散步回來,看見一個小偷正在房間裏行竊。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於是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後,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夢境。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照耀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位禪師表現出來的慈悲寬懷之心,感化了小偷的靈魂。
這則禪悟哲理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不會使你失去什麼,反而會使你得到很多。
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生命之路,熙熙攘攘,難免有碰撞。即使最和善的人也難免有時要傷到別人的心。一個朋友背叛了我們,父母辱罵了我們或兄弟離開了我們,都傷害了我們的心。說不定就在昨天,或許是在很久以前,某個人傷害了你的感情,而又難忘掉它。你不該得到這樣的損傷,因為他深深地印在你的記憶中,在那繼續傷害你的心。
一位哲學家講過,堵住痛苦的回憶激流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諒。但對普通人來說,原諒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人看來原諒傷害者幾乎不合自然法則。我們的是非觀告訴我們,人們必須承擔他所做事情的後果。但是原諒則能彌合舊隙,相互諒解。
很多作家告訴我們,原諒可以使我們更“美好”,但很少有人理解到原諒別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快樂。更多的人把原諒誤解看做高尚之舉,因為原諒可以使我們的地位更優越,甚至是壓倒敵人的一種方法。大主教狄羅遜曾經說過:“當對方有傷害之心時,我們則以仁慈對他,這是我們對他人所能取得的最光榮的勝利。”這裏把原諒作為有效的報複武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妻子發現丈夫不忠,經過別人的勸告之後,她決定“原諒”他,因而既沒有爭吵,也沒有離開他,從一切外在舉止上看,她是一個“盡了責任”的妻子。她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每頓飯也準備得很周到,等等。但是,她用很巧妙的手段,用冷峻的麵容表情,用炫耀她道德上的優越感折磨他。這種原諒是報複性的原諒,而不是治療性的原諒。正如有人所說:“我能原諒,但我不能忘卻。”這句話其實就等於“我不原諒”。真正的原諒就是被遺忘,就像一張注銷的票據,撕成兩半,然後燒掉它,使人永遠忘記它。
當人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心靈創傷之後,自然對傷害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怨恨情緒。一位離婚的婦女希望她前夫的生活過得艱難落迫;一位男子希望那出賣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種被動的和侵襲性的東西,它像一個化了膿的、又不斷長大的腫瘤,它使我們忘卻歡笑,損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本人,使自己拒絕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位女士受到某個男人的“傷害”,就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一個男人的求愛被某個女人拒絕之後,就發誓將來永遠不同任何女人進行感情的接觸。這種情感上的“疤痕”很可能使自己變得心腸冷酷,與生活失去了聯係。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必須割除這個腫瘤。下麵是幫助你原諒別人過錯的幾種方法。
第一,放棄怨恨。沒有人願意承認他恨別人,這種藏在心底的怨恨卻常常在平靜的表麵奔流,損傷著我們的感情。承認怨恨,就等於強迫我們對靈魂施行手術,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原諒的決定。我們必須承認所發生過的一切事情,麵對另外一個人直接地說:“他傷害了我。”
麗茲是某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個很稱職的教師。她的係主任答應替她向教務長請求提升她。然而,在他向教務長提交的報告中卻嚴厲地指責了麗茲的工作表現,以致教務長對她說:“走吧,你隻好另謀職業去了。”麗茲恨透了係主任對她的詆毀。但她還要從他那裏得到一張推薦函,以便另找工作。當係主任對她說:“真抱歉,盡管我在教務長麵前為你說了許多好話,但仍然不能使教務長提升你。”她假裝相信他的話,但她難以忍受這口怨氣。一天,麗茲告訴係主任她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他卻斷然否認了這件事。這使她看出他是多麼可憐、多麼卑微的人,於是她感到不值得和他生氣,並最後決定把這樁事情拋在一邊。
第二,將錯事和做錯事的人區分開來。人們往往把人的錯誤與人自身畫了等號,從而混淆了自己的認知。其實,錯誤的事情和做錯事的人是不同的。我們常說,他犯了一個錯誤,但不是說他就是一個錯誤。要區分這一點,首先要重新估計這個人,他的優點、他的缺點以及他的錯事所處的環境。
16歲的小麗是一個愛幻想的少女,她小時候就被她生身父母遺棄了,對此她十分憤恨。她不明白,為什麼她不值得她母親親自來撫養。後來她才發現生身父母很窮,並且生她時還未結婚。
吃了一點虧,就耿耿於懷,總想找個機會報複回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肯定被孤立,最後甚至會弄得自己四麵楚歌,所以做人一定要能夠寬容別人。
別隻顧著自己表現
有些人在圈子裏混,信仰的是強者之美,認為做人就該多想著自己、多表現自己,隻有多表現,才能成為圈子的核心或領導者,隻有在圈子中多表現,別人才會注意到自己,進而崇拜自己。至於別人怎麼看,自己才不在乎呢。然而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一個不顧及別人的人很難獲得別人的認可。
有的人說話,從不顧及別人的態度與想法,隻是一個人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講到高興之處,更是眉飛色舞,你一插嘴,立刻就會被打斷。這樣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李曉就是這樣一個人,隻要他一打開話匣子,就很難止住。跟他在一起,你就得很不情願地當個聽眾。他甚至可以從上午講到下午,連一句重複的話都沒有,真不知道他的話都是從哪來的。每次他找人閑聊,大家都躲得遠遠的,因為和他在一起實在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