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講究的是交際圈。不但尋常百姓重圈子,達官顯貴也重圈子;不但下級重圈子,上級也同樣重圈子。一旦哪個圈子運行不好,出了問題,很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切身利益甚至仕途前程。
你越與圈內的“核心”關係緊密,你升遷的機會也就越大,或所謂“關係鐵”的人,都是些神通廣大的人。
法國有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上了總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
這種手法看起來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現實。一本政治家的會議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七八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的人去適合自己?這的確是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一些有潛質的人有交情才好辦事,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別人也不會知道。
固守朋友圈子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保持一個好的朋友圈,你可以通過它打開整個世界。
朋友也是我們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群人。同學、戰友、老鄉、同事都可以稱做朋友。因此,“朋友”這個詞的內涵很豐富,但也很模糊,它甚至可以涵蓋所有的社會交往。
在社會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活方式,會鍛造不同性質的友情。
朋友有很多種,有忠友、難友、信友、諍友,還有摯友、善友、密友、畏友。另外,互相以學問切磋的,稱為學友;在道上相互提攜勉勵的,稱為道友;經常受其指教助益的,稱為益友。也有的是共同參加集會的,可以稱為會友;共同結派成黨的,叫做黨友,如此等等。
朋友要肯指正錯誤、患難與共,但是,世間上也有的人交友反受其累,比方說損友、惡友、利友,這些酒肉之交、狐群狗黨,有的趨炎附勢,有的攀龍附鳳、見利忘義。
有的朋友如蠅逐臭、如蟻附膻,所謂利害相交,吃喝玩樂,這就不能成為益友、好友了。也有的朋友,一生蒙受其益,靠友成功。這種朋友如兄如弟,彼此肝膽相照、推心置腹,遇事開誠布公,坦誠相見,與這種朋友相交,彼此互助,終生受益。
總之,根據不同的目的,總能夠交到不同性質的朋友。
第一種朋友隻關注利益,他們之所以加入這個圈子,除了友誼以外,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為了達到目的,很多事情,盡管不喜歡,很多人,盡管不想打交道,你也得硬著頭皮應付,因為圈內規則是大家製定的,除非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否則,你隻得承受煎熬。
某圖書公司的銷售代表,經常泡在業務圈內。這個圈子有個遊戲規則,即大家一起泡吧、一起策劃、一起製定攻守同盟協定。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他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回家。他也考慮離開圈子,但一想到離開圈子,自己很可能得不到最新的圖書市場動態,為利益所驅,他隻得硬著頭皮待在這個圈子裏。
第二種朋友關注的是快樂。因為長期在利益圈子裏生活得太累,有些人不免發展一些可以讓自己“喘息”的圈子,這樣的善待自己、放鬆心情的圈子,快樂的成分更多,比如,一些白領下班後經常約幾個朋友去酒吧喝酒,一些派對與聚會也是這些人排遣煩惱的最佳場所。
第三種是為了排遣寂寞。有些人入圈,純粹是因為寂寞,圈子內的溫情給你歸屬感。
第四種則是因為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馬雲創業的成功,雖然與他個人的能力有很大關係,但也少不了有一幫有共同理想的朋友們的幫忙。從最初創業時,馬雲的公司隻有三個人,到回杭州創立阿裏巴巴網站時,馬雲對他的朋友們說:“我要回杭州創辦一家自己的公司,從零開始。願意同去的,隻有500元工資;願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紹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說用3天時間給他們考慮,但不到5分鍾,夥伴們一致決定:“我們回杭州去,一起去芝麻開門!”台灣人蔡崇信是全球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investab的亞洲代表,他聽說了馬雲的宏偉計劃後,竟然主動申請到一月隻有500元收入的阿裏巴巴網站工作。其實,在創業最艱難的時候,公司連工資也發不出。這幫朋友之所以願意跟馬雲幹,除了是想在創業成功後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創立一個中國自己的商務網站。
那麼,作為一個有誌於成功的人,要交些什麼樣的朋友呢?很簡單,第一點,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器,到時候不定就派上了用場。
胡雪岩交朋友,官場上的,商場上的,洋場上的,黑白兩道上,三教九流中,無所不交,無處無友。比如劉不才,純粹是一個嗜賭如命的花花公子,一個規模不錯的藥店被他輸得精光。在別人眼裏,他絕對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敗家子,甚至連他的侄女芙蓉,都認為他三叔“除掉一樣吃鴉片,沒出息的事情都做絕了”。但胡雪岩看到的卻是他的另一麵:第一,他賭得再狠,手上的幾張祖傳秘方卻不當賭注押上,這說明他心裏頭存在著振興家業的念頭;第二,雖然吃喝嫖賭樣樣都來,但是絕不抽大煙,這說明他還沒有墮落到自暴自棄的地步。就憑著這兩條,胡雪岩不但看出劉不才有本事,也還有誌氣,“人雖然爛汙,隻要不抽鴉片,就不是無可救藥”,那麼,他的會玩便是自己用得著的地方。於是,胡雪岩讓他充當了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專門培養他用來和達官闊少打交道。劉不才果然不負眾望,成長為胡雪岩手下一名得力幹將。
孟嚐君蓄養門客有這樣一個信條,即無論有無本領,隻要看得上我孟嚐君的,盡管到我府上來求吃求喝。這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果然在後來的危險中,總有門客挺身而出,多次救了孟嚐君的性命。其中還有一則被傳為佳話的雞鳴狗盜助其成功逃逸的故事。可見,朋友猶如資本金,對我們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乃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他的事業肯定不會有大的發展。
那麼交朋友有沒有什麼法則呢?我想是有的。
一是最少是要真心,虛情假意交來的隻能是同樣性質的友誼。
二是要有時間去“泡”,據說這是時下最流行的“圈內人語”:“工作是幹出來的,鈔票是掙出來的,友誼是泡出來的。”譬如:老同學聚在一起,老戰友互相走動,幹買賣的混在一起……盡管目的不一,想法各異,但中心思想都是為了發展友誼走到一起來的。確實,有了意向相對一致的圈子,彼此就有了誌趣相投的“朋友”,然後,朋友的朋友又會帶來更多的朋友,彼此那麼一泡,不相識的成了朋友,不相幹的成了夥伴。於是,懷舊的找到了知音,尋老鄉的碰到了故知,覓商機的結識了知己,友誼就這樣泡出來了醇味。
其三就是要寬容、大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胸懷,交不到一個知心的朋友。隻有當你具備了容人之量,才能使朋友由衷地歸附於你,並尊重你,才能為你效力。
不要放棄同學圈子
現在,很多人都愛賣弄同學關係,常常說某省委書記是我的高中同學,某某高幹是我的大學同學,如此等等。一旦你與某位大人物拉上同學關係,你的身價也會大增。阿倍仲麻呂在我國古代唐朝留學,歸國後,他非常自豪地說,大詩人李白原是我的同學,我們還相互贈送了詩。20世紀,張五常留學芝加哥,回來後他說,我的學長是弗裏德曼。連現代一向以低調著稱的李開複也在最近出版的自傳中聲稱奧巴馬是他的大學同學。看來,這些人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這一點:同學關係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資源,用現今的話來說,同學關係也像礦產一樣是一種資源,我們要善於開采並加以利用。
我們在研究數千個成功者案例中發現,在許多成功者的身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同學的身影,有的是少年時代的同學,有的是大學時代的同學,還有各種成人班級,如進修班、研修班上的同學。
小布什是耶魯的學生(他爸爸也是),國務卿賴斯是耶魯的,美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也是耶魯的。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國富豪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是小學和中學時的同學,一個是班長,一個是體育委員,後來兩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以後才分了家,分別成立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
在泰國,同學關係與戰友關係一起,是一個人出人頭地的基本要素。而且,泰國講究的同學關係是留學的同學關係,最好是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的同學。
同樣,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把持了日本最重要的公務員崗位。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夢想著金榜題名的無比快活,所以把批閱卷子的考官稱做“宗師”,考上了,遞個門生帖,算是弟子,以後想平步青雲,這層關係是少不了的。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兼了100多所軍政學校的校長職務,所以,後來的國民黨幾乎所有中青年軍官、幹部都成了他的學生,學生都團結在老師的周圍,並為其效忠。
如果把你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同學都收集起來,你就會發現,這已經是一張編織得非常龐大的網了。何況有時比較要好的同學的朋友也相處不錯,關鍵的時候也可以互相幫助。
A是如今商業界非常著名的人,但是他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習慣,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會把“同學錄”帶在身上。已經拿到了MBA證書的他,同學遍布祖國各地,甚至海外。平時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設法和同學們聚一聚,回憶一下往昔,以便加深感情。也許目前並沒有什麼事需要同學們幫忙,還有可能是幫同學的忙,但是他明白,同學這張網,如果經營得好,是大有益處的。
同學這種關係需要精心維護,如果平時不聯係,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想起人家,很可能得到寒心的結果。在古代也有一些非常重視同學關係的好例子。姚崇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宰相,權傾當朝。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後,他與一位叫張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師門下繼續深造,以期將來能考中進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師要姚崇與張宗全就某個題目寫一篇文章,兩天之後他要考核。這兩位學生下去都精心作了準備,將自認為寫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來。事有湊巧,姚崇與張宗全所寫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且觀點也相當一致,這如何不使老師為之惱火?沒想到自己門下兩位最得意的門生敢剽竊他人作品,這如何了得?
看到這種情況,姚崇據理力爭,聲明文章絕非剽竊。而張宗全作品也非剽竊他人,但為了平息老師的怒火,他就對老師說:“這實屬學生不該,前兩天與姚崇兄弟論及此題,姚兄高談闊論,學生深感佩服,遂引以為論。”
老師聽到這番話,也知錯怪了兩位學生,就息了怒。事後姚祟心裏為此深感佩服,為張宗全的廣闊胸襟所感動。姚崇當了宰相以後,遂向唐玄宗推薦此人,唐玄宗在親自考核張宗全的才華之後,深以為信,便封了他一個正三品官銜,專職外藩事務。
能為同窗,實屬有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此緣當可足惜,當應珍惜。同學關係既是人生難得的財富,也是人間十分稀缺的人際網絡,是可供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學會依靠鄰裏關係
有一個好鄰居,並與之建立一種好的鄰裏關係,會使我們在家在外,辦起事兒來又順手又方便,鄰裏關係是最簡單也最經常用得上的關係。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個道理。
鄰居是我們每天都必須接觸的,鄰裏近在咫尺,他們的適時照顧、幫助,能解決燃眉之急,婚喪嫁娶,大事小事,離不開鄰居。
如果我們和鄰居處不好關係,或者有事兒時不知道去找鄰居幫忙,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可能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紕漏,無論你的鄰居能力有多小,有些日常瑣事可能還離不開他們,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實在不可取。
有一個好鄰居,可以幫自己解決麻煩的家務事兒。
在一個小城市,有這麼兩家鄰居,女人是個善良溫柔的好妻子,和丈夫生活得很幸福;而她們的鄰居是性子比較急躁的人,愛發脾氣,心情不好時,會與家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她們適當的勸解發揮了巨大作用。
他們安排鄰居妻子住在自己家,鄰居丈夫一開始還賭著氣,自己給孩子做飯,忙裏忙外倒不以為然;夜深人靜時,他才體會到妻子的溫柔體貼,總會在自己忙得不可開交時倒一杯熱茶,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妻子輕柔的話語比誰的安慰都重要。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不愛她,隻是脾氣暴了點,都是自己不好。
他想妻子住在了朋友家,但到處找都找不到。後來,才知道她住在鄰居家,自己過去賠禮道歉,倆人又重歸於好。
在那幾天中,鄰居也不斷地安慰她。她也想到了丈夫對她的體貼關懷,已經不再責怪丈夫了。
在這件事發生的整個過程中,鄰家的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鄰居的幫助,我們很難想象事情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好鄰居會為和諧的鄰裏關係而努力,當別人家有了不愉快的事,會全力幫助解決,尤其是這樣的家務事,鄰居的恰當方法,能幫助家庭平複矛盾。
在我們做任何事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例如,資金周轉不靈,聯係客戶不夠,或是自己缺乏信心,缺少經驗等等,如果自己求助於鄰居,也許會發現鄰居給予自己許多有價值、有建設性的意見。
有一個人和商人為鄰,這個人特別想自己做一番事業,就從銀行貸款投資做生意,可他畢竟年輕,涉世太淺,沒多久就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這時,他想起了平日和自己關係不錯的那個商人。他就找了個合適的時間來到商人家,告訴他自己的難處。商人聽後,笑著說:“你還很年輕,有許多事還沒有看透。不過,我會給你談談我的這些年來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經驗,也許對你還有些用。”青年人聽後,似乎覺得自己明白了不少事理,也似乎從中摸出了一些經商門道。後來,他告訴商人,自己現在資金周轉不靈。商人說:“我可以幫你渡過這個難關,但這些錢必須用你賺來的錢來還我。”年輕人聽後,深表感謝。
年輕人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情況下,在鄰居有能力幫自己渡過難關的情況下,請求鄰居的幫助,是十分正確的方法。鄰裏之間本應該互助互利,但我們必須努力去爭取,才能夠得到幫助。否則,坐在家中等著錢從天上掉下來,隻能是白白浪費時間。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一點不假。親戚再好,他們離得比較遠,有什麼突然的事情發生,就是飛過來也遲了。
老鄉也是你可以依靠的關係網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很多人都在外地漂泊,孤身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既無親又無鄰,拓展人際關係較為困難,這時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一般來說,一個人發達了,總想提拔一些同鄉人,以此來作為自己的心腹。曾國藩用兵隻喜歡用湖南人;中國曆史上最成功的兩大商幫——徽商和晉商不管走到哪裏,都是老鄉拉幫結派,成群結夥的。正是同鄉之間互相幫助,互為支援,才成就了晉商和徽商曆史上的輝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幾乎所有商業繁盛之地,其最惹眼、最氣派的建築不是徽商會館,就是晉商會館。會館者,老鄉交遊約會之館也。如今,一個人要外出創業,比如一個湖南人要到深圳創業,或者一個福建人要到紐約創業,老鄉眾多仍然是最有利的條件之一。這是近年來各地同鄉會風起雲湧的原因。同學資源和同鄉資源,可並稱為創業者最重要的兩大外部資源。
另外,更多人更是把同鄉人等同於自己人。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挎。”韓德勤是江蘇洋河人,他當江蘇省主席時,那裏的百姓則說:“會說洋河話,就把洋刀挎。”
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當時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被五台人所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都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內到處都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隻有山西人會理財”……
蔣介石是奉化人,他倒並不在乎別人譏諷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衛長多用奉化人,如俞濟時、蔣孝先等,而侍衛官則幾乎一律是奉化人,因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書中,有9人是奉化人,是不是隻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鄉可信;奉化並不出武夫,也不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區,但國民黨軍界裏,奉化出過55位將軍(其中中將以上20人),這種“人傑地靈”,與蔣介石的提攜不無關係。在一個地區中出過一個顯赫人物,往往就會帶出一大幫人來。到了近代,這個現象似乎特別明顯,大批的同鄉做了官,形成一定的勢力圈之後,這個地方自然要被說成是“人傑地靈”。
當然,對於同鄉關係,我們要學會結、學會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鄉與其他關係不同之處就在於,老鄉之間的關係是以地域相連的,有一份“圈子”內的溫情存乎於心。
戰國時期,衛子期在一個小國蔡當上了大夫,身受國君器重。但蔡國在當時地小人少,經常受別的大國欺負,為此,衛子期深感不安,與國君商量要找個大國作為靠山,最後,他們挑中了地處鄰毗的楚國。
可是怎樣才能將這種意思傳達給楚王呢?又怎樣才能成功呢?還有,應怎樣做才能做得既顧及國家體麵,又能達到目的呢?
這些問題困擾了衛子期很長一段時間,他經常日思夜想。終於,他想起了一條主意,那就是找楚王身邊的侍從公羊獨,他是蔡國山齊郡人,與衛子期剛好是同鄉。
於是,衛子期在通過其他人與公羊獨接過頭後,就化妝成一個商賈,前往楚國都城郢。
到了公羊獨的府第,衛子期托仆人將一盒東西送進去給公羊獨,不一會兒,隻見公羊獨親自帶領家人,前來迎接衛子期。
是何物竟使得公羊獨如此看重呢?原來,衛子期當時在國內也為要送公羊獨什麼禮品深感頭痛過,他知道公羊獨家產龐大,富可敵國,如送黃白之物則定然不喜,於是他出奇製勝,特叫人準備蔡國山齊郡的特產——鹹魚幹20馬車,一路浩浩蕩蕩開往楚國。
公羊獨在楚國什麼都有,什麼也不缺,但他有一個癖好,就是愛吃自己家鄉生產的鹹魚幹,可一直苦於吃不到正宗的鹹魚幹,這次,衛子期以如此大“禮”相贈,他焉能不喜,焉能不樂呢?
這個例子很明顯地告訴了我們在老鄉關係上,這“禮”該怎麼送,送些什麼,衛子期實在很高明!他抓住了公羊獨這個老鄉的癖好,投其所好,最後達成了目的。
老鄉之間除了可用“鄉音”引起共鳴外,“鄉產”也是一樣,它是很普通的東西,本身也許並不貴重,但在“鄉產”上所包含的情意卻非“鄉外人”能看出來,體會出來的,它會起到勾起老鄉思鄉之情的作用,然後會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對你這位老鄉“另眼相待”,照顧有加。
我們應該借用鄉情關係作為自己接洽、聯絡人的紐帶。現今同鄉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人脈資源態度,那麼我們在日常交往中就不可忽視它。最起碼可以為你在有求於人時提供一條“跑關係”的線索。對於同鄉關係,隻要不搞歪門邪道,沒有到“結黨營私”的程度,則完全是可以善加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