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建立自己的圈子,保住自己的位子(2 / 3)

某雜誌刊登過這麼一則標題,就是“手放在你肩膀上,我們已是情侶”。的確,本來一對陌生的男女,隻要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離就會一下子縮短,瞬間就會在心理上產生雙方是情侶關係的感覺。推銷員就常用這種方法,他們經常一邊談話,一邊很自然地移動位置,試圖挨到顧客身旁。

因此,隻要你想及早營造親密關係,就應製造出自然接近對方的機會。

2.見麵時間長不如見麵次數多。

成功的推銷員,會經常到主顧家中去,被認為是和主顧熟悉的要訣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來辦事,順便來看看你”這種說法,更能讓對方覺得你們是熟人,更能抓住主顧的心。像這樣習慣於親近的方法,在心理學方麵被認為和學習一樣。一般對學習的看法,認為集中學習不如分散學習來得有效。

譬如我們要用24小時學習,那麼一天用功2小時,而連續一個禮拜,要比一口氣熬夜念24小時更加有效。此外,到駕駛訓練班學習駕車,一天的練習時間也都有一定的限製,絕不會讓你超出時間,也就是利用這種分散學習的方式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在人際關係方麵,使對方產生親近感,是給予對方良好印象的基本條件,而要滿足這項條件,利用這種“分散效果”,可說是給對方強烈印象的科學的方法了。

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長時間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際關係較穩固,但實際上,這種關係如不加以維持,交情就會愈來愈淡,這是顯而易見的。譬如有人問你:“你和某人的關係如何?”而你回答:“我見過一次”和“偶爾會見麵”,那麼給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見”這個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顯而易見,見麵的次數和兩人之間的親近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們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一些法則。

這個法則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也就是要采取分散漸進的方法,而且是長期的,使對方不知不覺的。對此,善交際的聰明人是這樣解釋的。

第一,人都有戒心,這是人類很正常的反應,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對方對你采取的絕對是關上大門的自衛姿態,甚至認為你居心叵測,因而拒絕你的接近,有權勢之人,更是如此。

第二,每個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會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求盡快接近對方,也許對方會很快感受到你的熱情,而也給你熱情的回應,可是大部分人都會有自我受到壓迫的感覺,因為他還沒準備好和你“熟”,他隻是痛苦地應付你罷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絕和你碰麵了。

多個朋友多條路,我們應當努力擴大交際圈,把陌生人變成好朋友。不過與陌生人結交時,千萬不要急在一時,交友應該是漸進式的,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帶著目的與他交往的。

二、背靠大樹好乘涼

學會借勢,做事不慌

借勢就是借力,就是指借助他人的力量幫助自己從容地實現目的。借勢的關鍵是要讓勢。

李淵就是一位會借勢的聰明人。在決定起兵反隋之前,當時東、西突厥再度強盛,太原又地處突厥騎兵經常出沒襲擾的地方。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親自用十分卑恭的口氣給和自己關係不錯的突厥可汗寫信,希望得到援助。突厥始畢可汗卻回答說,李淵必須自立為天子,突厥才會派兵援助。

眼看強大的突厥希望李淵成為天子,李淵屬下將士包括文臣謀士,無不歡呼雀躍,紛紛勸諫李淵趕快起兵。李淵當然也希望統一天下,自己當皇帝。但此時,他卻異常冷靜,考慮得很多很遠。

根據當時的局勢來看,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他們大多打著明確的推翻隋王朝的旗幟,使飽受隋煬帝橫征暴斂的窮困百姓趨之若鶩,農民軍聲勢迅速壯大。李淵考慮自己還不是農民起義軍,因為他所要依靠的對象主要是新興的貴族、官僚和豪強勢力。這股勢力中的人與農民不一樣,他們隻反對某一個皇帝,隻想用一個“明主賢君”去代替當朝的“暴君昏君”而已,絕不容許有人推翻整個政治製度。而地方貴族、官吏則擁兵自重,具有很大的實力,他們為確保自己割據一方的地位而控製著武裝力量,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在戰鬥力方麵,並不亞於朝廷的正規部隊,手持鋤頭、竹竿而又分散的農民力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其相比的。

再者,從隋煬帝前不久鎮壓楊玄感反兵之迅速、果斷和殘忍來看,楊廣對於貴族階層的叛亂更為深惡痛絕。隋朝江山雖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但它畢竟是一國之政權所在,如果隋煬帝集中力量來剿滅李淵,那麼此時此刻恐怕有十個李淵也難逃滅頂之災……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李淵決定找一棵大樹,這樣,既可以成為自己的依靠,又能為自己遮風擋雨。於是他否決了部下的建議,他打出了“尊隋”的旗號,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留守關中的楊廣之孫代王楊侑為新皇帝,並移檄郡縣,改變旗幟。這樣,在突厥方麵看來,李淵聲勢浩大,馬上便要自立,自己的建議已被采納,也就不再隨意侵擾,並有條件地給予支持。借這股勢力,李淵便乘機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壯大起來。

更重要的是,李淵的尊隋旗幟迎合了“忠君”思想濃厚的貴族士大夫階層。而且李淵新立代王楊侑為帝,在這批人看來,朝廷官僚便有一次大換班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則是一次難得的升官發財的機會。誰先加入李淵部隊,誰便會搶到更好更多的先機。於是,眾多手握精兵的貴族士大夫們紛紛投入李淵的部下。李淵的實力迅速強大起來。

當然,李淵“尊隋”畢竟是個權宜之計,他隻把隋朝當做一棵正在快速腐朽過程中的大樹。當自己剛剛破土、尚處幼苗之時,機敏地把苗根一下紮在這棵大樹之上,飽吸樹中水分和養料,又借大樹遮風擋雨,甚至讓大樹誤認為這棵小苗乃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悉心保護,從而獲得迅速壯大的有利條件。而等到時過境遷,李淵便一腳蹬開隋朝這截爛木頭,建立唐王朝,自己去贏得更為廣大的民眾之心。

可以說借勢是一種精明,也是一種策略。因為借勢需要把握住絕好的機會,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從而達到成功。

讓圈子活起來

會發揮圈子作用的人,不是圈子結得多而廣的人,而是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圈子、需要什麼人,怎麼讓圈子活起來。杜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是一個有200餘年曆史的美國軍火、化學及金融界的壟斷資本集團,其發家史上重要的一筆便是:依靠官府、利用官府。

1802年4月,皮埃爾·杜邦向傑弗遜總統建議,從拿破侖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領土。這片東西橫貫密西西比河和洛基山,南北從墨西哥灣至加拿大的法國殖民地總麵積為214.4萬平方公裏。這個重大建議與傑弗遜總統的觀點不謀而合。傑弗遜認為:美國的民主與繁榮取決於自由民移居自由土地的能力。總統即派皮埃爾代表他去巴黎和拿破侖進行秘密談判。名義上此事由總統的特使門羅辦理,但實際上皮埃爾·杜邦是執行人。1803年5月8日,拿破侖簽署了賣地條約,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將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美國在這筆交易中得到了驚人的實惠,將領土一下子擴大兩倍。

具有商人基因的杜邦家族當然是“無利不起早”的。1803年7月,伊雷內得知其父在這筆交易中所起的作用後,馬上給傑弗遜寫信,要求政府給杜邦家新建的火藥工廠以優惠。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提煉政府所有硝石的合同。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成為伊雷內的最大買主。

先進的技術、廉價的勞動力、政府的優惠、日益擴展的市場,這一切構成了牟取暴利的杜邦公司創業階段的基石。1804年春,伊雷內·杜邦完成了首批黑色火藥成品,並將其送到兄長維克托·杜邦在紐約格林威治街的貿易公司。維克托立刻在報上刊登廣告,宣稱杜邦火藥公司生產的這種黑色火藥優於任何火藥。美國海軍訂了22萬磅(約10噸),西班牙駐美大使訂了4萬鎊(約18噸),此外,美國陸軍部訂購了12萬磅(約54噸)精製硝石。1804年杜邦火藥銷售額為1萬美元,1805年增加到33萬美元。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前後,杜邦公司的買賣做大了。戰爭期間共向政府出售了100多萬磅火藥,這使公司能將獲得的愈來愈多的利潤中的絕大多數用於擴大再生產,杜邦家的名氣更大了。1815年,前外交官維克托作為布蘭迪瓦區的代表被選入特拉華州眾議院,1820年又進入州參議院。這是杜邦家族稱霸特拉華州的開始。在此之前的1817年8月,杜邦家族的老祖宗、前法國商務總監皮埃爾·塞繆爾·杜邦已經去世,杜邦家族的首領變成了維克托和伊雷內兩兄弟。1824年,杜邦家族擠進了美國新的財閥集團。伊雷內被任命為美國銀行的董事,這家銀行壟斷了全國的貨幣。1826年,維克托也成了該行的董事。

1827年2月,60歲的維克托死於心髒病,伊雷內仍經營著火藥公司。這時公司年產80萬磅火藥,占美國火藥總產量的七分之一。到1832年,公司已出口火藥120萬磅,而這30年公司貿易總額多達1340萬磅。1834年10月底,杜邦公司的創始人、第1任總裁厄留梯爾·伊雷內·杜邦也因心髒病去世,終年63歲。伊雷內死後,公司由他的女婿安德宛·比鐵爾曼暫時代理,這種狀況維持了兩年多。

伊雷內有三個兒子,長子艾爾費·雷德生性溫順,他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超過了謀利。父親死時他已36歲,兩個弟弟亨利和亞曆克西斯隻有十幾歲。1837年,艾爾弗·雷德出任杜邦公司第2任總裁。他堅持要和兩個弟弟合夥管理公司,但最後裁決的人還是他。這以後的十幾年裏,國內經濟一片蕭條,企業破產、銀行倒閉,而杜邦公司卻一直生意興隆。這是由於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國內的礦業開采和公路鐵路的修建等都需要越來越多的火藥。1850年,艾爾弗雷德因病辭職,其弟亨利·杜邦成為公司第3任總裁。

1861年2月,繼林肯總統的就職典禮後,傑弗遜·戴維斯宣誓組成美國南部各州同盟。4月,南北戰爭剛一打響,亨利·杜邦立刻跑到華盛頓,宣稱他忠於政府,從而撈到了一大批軍火合同。到年底,杜邦公司向政府出售的槍炮火藥價值230萬美元,這是公司成立60年來的最大一筆交易。這時,政府供應的鯿硝石缺貨,林肯總統擔心英國可能支持南方而停止供應東印度市場上的硝石。林肯派杜邦公司的“新星”、艾爾弗雷德的兒子拉摩特·杜邦到英國去,以杜邦公司的名義包攬世界硝石市場。拉摩特同意了,但條件是這些硝石必須由杜邦公司提煉。1861年11月,年輕的拉摩特(20多歲)來到英國。在倫敦、利物浦等地用美國政府的價值50萬美元的金條買下了英國所有的硝石。在整個南北戰爭期間,杜邦公司為聯邦政府提供了近400萬磅火藥,從中獲得了100多萬美元的巨額利潤。另外,由於在西部發現了新的市場,杜邦公司需要長途運送火藥。拉摩特從蒙特加寧到威爾明頓之間修了一條鐵路,使公司的軍火廠直接與全國的鐵路網連起來。政府是明令禁運軍火的,但亨利總裁卻能得到政府特許,大量運輸軍火,甚至可以出口。

南北戰爭期間,由於杜邦公司總裁亨利·杜邦發誓效忠政府,林肯授意特拉華州州長伯頓任命他為州武裝力量的少將。這位“將軍”牢牢地掌握了特拉華最大城市威爾明頓,並率軍隊開進了特拉華南部地區,進而控製了全州。在1868年到1888年的五次總統選舉中,亨利都是特拉華州的總統選舉人。杜邦家族此時已是腰纏萬貫的新貴族、特拉華州一言九鼎的人物了。1899年,杜邦家族為了得到大企業的許多特許權,竟然操縱州立憲會議,修改了州憲法。新憲法給予大企業納稅優惠的特權,也為建立大規模的股份公司開了綠燈。

1932年的大選結束了。紐約州州長、民主黨人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登上了總統寶座。當然,正如人們知道的那樣,這個勝利主要應歸功於杜邦家族代理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拉斯科布。他經過4年努力建立起一個以城市為基礎的政黨,並資助該黨度過困難時期,使其得到了城市平民的支持。

1933年,是羅斯福推行“新政”的第一年,他得到杜邦家族的普遍支持。E。保羅·杜邦全力讚助他的田納西流域公共工程計劃。皮埃爾除了在全國複興總署及其管轄的全國勞工委員會任職外,還擔任了商務部的商業谘詢和計劃委員會的職務。當羅斯福總統號召私人把貯藏的黃金轉入政府儲備時,伊雷內把自己積存的美元和大量金條拿了出來,還向民主黨捐贈了5000美元。拉摩特也表示讚同羅斯福宣布的美元貶值的決定。

1937年6月,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出現在全國報刊上: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小富蘭克林·羅斯福與杜邦家的埃塞爾·杜邦小姐的婚禮在杜邦家舉行,總統和夫人親抵特拉華參加。

戰爭是被稱為“死亡販子”的杜邦家族發財的好機會。小戰小發,大戰大發。1939年,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機會又來了。1940年,杜邦公司向英國和德國提出了一個無煙火藥工廠的預算,6月4日軸心國批準了這筆預算,並簽訂了一項合同,同意資助全部工程。7月,羅斯福政府向杜邦公司訂購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無煙火藥。為了生產這批火藥,杜邦公司被授權以2500萬美元建造並管理一家新廠,其產量將達到全國火藥總產量的3倍。

1940年,杜邦公司第6任總裁皮埃爾·杜邦的妹婿之弟、52歲的沃爾特·S。卡彭特被公司選中,出任公司第9任總裁。在他的領導下,杜邦公司生產了40.5億磅的火藥,占戰時全國總產量的70%,比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總產量增加了3倍。1940年,杜邦公司的營業利潤為1億美元,1941年猛增到1.58億美元。另外,1941年杜邦公司還從通用汽車公司中撈到了3700萬美元的紅利。在1941年至1945年的軍工生產期間,杜邦公司獲得了741億美元的營業利潤,3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使杜邦家族獲得“死亡販子”稱號的數字。

杜邦家族得以發家,一方麵得益於其靈活的頭腦,另一方麵也離不開“朝”中有人,其操縱州立憲會議,修改州憲法便是重要的一麵。

不懂得多找靠山,就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有一個硬靠山雖好,但它總有靠不住甚至有倒的時候。隻有一個靠山,就等於把賭注都壓在一個人身上,一旦這人身敗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說不定還會跟著他遭殃。因此,聰明的人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多找靠山,以防不測,不把雞蛋全放到一個籃子裏。

要想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有時候需要左右逢源,廣交朋友,引以為援。若隻顧一人,不及其餘,有朝一日,靠山一倒了,則牆倒眾人推,自己必然會遭到眾人攻擊,致使身陷險境。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處。如不仔細權衡,難保他日平安,特別是在從政為官上,更是如此。以下的故事,教訓便極為深刻。吳起是戰國時的一位軍事家、改革家,為了追求功名,他幾乎是六親不認。他本來在魯國為官,齊魯交戰時,魯國國君想任命他為統兵禦敵的主帥,偏偏他的妻子是齊國人,便有點信不過他,他為了取信於魯,竟殘忍地殺掉了無辜的妻子。他曾發誓,不為將相,誓不還鄉,後來他的母親病逝,他果然不回家奔喪。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並不順利,他雖然殺掉了妻子,魯君依然不信任他。後來到了魏國,為魏國立了大功,又為魏國的貴族所不容。最後,他來到了楚國,深得國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為相國,主持楚國的變法。他變法的一個主要的內容便是“損有餘而繼不足”,把矛頭指向在楚國根深蒂固、勢力雄厚的貴族,剝奪他們的田產,廢除他們的特權,並將他們遷移到偏遠的地區去開荒種地。

楚國強大了,吳起卻孤立了,他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和憎恨,隻是由於楚悼王的支持,這些人一時還奈何不得他。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吳起的後台沒有了,那些仇恨積壓已久的舊貴族們再也按捺不住複仇之心,立即對吳起群起而攻之。吳起無處可逃,情急無奈,一下子撲到了楚悼王的屍體上,他估計那些舊貴族們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對他施行攻擊的,如果傷害了國君的屍體,那可是滅族的大罪。可那些瘋狂的貴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麼也顧不上了,亂箭齊發,國君的屍體並沒有幫到吳起的忙。

吳起以為,有了楚悼王這樣的最高掌權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無恐,放手大膽地去幹他所想幹的一切,而對其他政治勢力的態度可以不聞不問。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場上,沒有永遠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這樣地位的人,你將他視為孤注,將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個人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該怎麼辦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種平衡藝術,既要左顧右盼,照顧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又要瞻前顧後,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隻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秦國時,吳起的悲劇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反對者數以千計,連太子也不以為然,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國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結果便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當替罪羊,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信,權勢極盛,太子拿他也無可奈何。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秦國的國力得到極大的充實,武力得到極大的增強,由一個西部的邊陲小國一躍而成為七雄之首,秦國最後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礎。

然而,正當商鞅的權勢如日中天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師、那個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麵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離鹹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要進監獄的!”

商鞅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斃,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即五馬分屍)於鹹陽街頭,家人也被族滅。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鞅其人,作為一個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極具遠見的,他的變法政策,為秦孝公以後幾代秦國的國君(包括處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國因之而強大。

但他長於謀國,拙於“靠”道,他沒有想到,寵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輩子,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得罪呢?聰明的人都明白狡兔三窟的道理,隻有善於經營人際多找靠山,才不至於在一棵樹上吊死,才能從容地行走在人生的旅程中。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還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個走法,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舞台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而商鞅卻隻靠在一棵樹上“為所欲為”,沒有給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所以說在改革大業上他是一個英雄,在官場上,他卻是個失敗者。

三、拓展身邊的圈子

依靠圈子辦事

依靠圈子求人、辦事,漸漸成為了國人辦事的風氣。圈子是一種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圈子也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種隨時可以兌現的希望。

有些動物在進化中,為了有效地保護自己,都形成了自己的保護色,能在不同的環境中變換不同的顏色,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圈子的建立也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圈內人的利益,一個圈子的建立對圈內是好處,對圈外人卻形成了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