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你的圈子決定你的位子(1 / 3)

卡耐基說過,人生事業的成功,取決於85%的人際關係和15%的專業技能。在社會生活中,不在於你懂得多少,而在於你認識什麼樣的人,你社交圈的優劣程度將決定你將來的前途。每個人都很難獨自成功,建立或加入一個良好的圈子,將對你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圈子的廣度和深度,將決定你的前途

與圈中人交往就是要博采眾長

博采眾長,就像金庸的小說裏有一種非常厲害的功夫“吸星大法”一樣,能在與敵交手之際將其內力盡數吸走。這種神功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的道理卻可以啟發我們,要想擴大自身的知識和本領就必須采取“吸星大法”式的手段,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吸星大法”要求習武之人在修煉這門神功之前必須將自身內力盡數化去,造成體內的一種“虛”境,這樣,遇到了其他有內力的人,才會產生強大的吸力。在人際交往裏,博采眾長也是要自己虛懷若穀,虛心向圈中人學習,吸取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首先要認識你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這樣我們才能有選擇地同人交往。

有的人適合行政,有的人適合經商,有的人適合當老板,有的人適合做公關。古希臘戴波伊神廟刻著這樣的銘文——“認識自己”。隻有認識了自己,才能在現實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從而在自己的圈子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和弱點,這才是博采眾長的基礎。

年輕的彼得·詹寧斯是美國ABC晚間新聞的一名小辦事員,他雖然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卻把事業作為他的教育課堂,在參加工作之初,他就認識到自己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不足,他時刻都把向書本學習和向別人學習結合起來,在工作時他常常會注意別人的工作方法與技巧,時不時地與同事交流工作的心得,工作之餘,他也不忘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一次工作評比中,經理給他的評價就是,“你的創造性不足,但是善於向別人學習;你能很快地將別人的經驗或者做法學過來,再轉化為自己的做法,而且往往還能比別人做得更好些。”就憑著這種善於學習的習慣,他由一名小辦事員成為了ABC晚間新聞當紅主播,當了3年主播後,他毅然決定辭去人人豔羨的主播職位,決定到新聞第一線去磨煉,幹起記者的工作。他在美國國內報道了許多不同路線的新聞,並且成為美國電視網第一個常駐中東的特派員,後來他搬到倫敦,成為歐洲地區的特派員。經過這些曆練後,他重新回到ABC主播的位置。此時,他已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成長為一名成熟穩健、廣受歡迎的記者。

博采眾長,就是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以此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有人說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麵鏡子,這就是說從別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以及還要改進的地方。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都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要學會博采眾長,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會欣賞人。欣賞人是博采眾長的基礎,試想,一個不會欣賞他人的人,還會向別人學習嗎?

2.細心觀察,敏銳感知,認真思考。僅有欣賞人的願望還不夠,還要學會細心觀察;觀察要有目的,才能敏銳地感知;隻是看到了、聽到了、感覺到了還不夠,還要經過思考,提升出其中能夠供你采集、借鑒的內容。

3.通過交流和交談來學習。與自己水平相當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就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有時就是交談),往往能學到不少東西。交流不僅要有合適的話題,還要有自己對問題的見解,還要準備向對方提出一些需要請教的問題。

4.通過閱讀學習。讀書學習是學習的重要方式,這是人盡皆知的。特別是通過閱讀與你業務有關的知識,這樣你的工作技能會提高得更快。

5.學習不要簡單模仿或“照搬”。別人的經驗或做法再好,也必須結合自己工作的具體情況和個人的能力水平加以消化吸收,才能轉換成自己的東西,因此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甚至“照搬”的過程。

當今世界的競爭日趨激烈,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僅憑自己的長處是不夠的。還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更加強大。因此,要勤於學習,充實自己。對於學習,很多人都局限於書本和課堂上,認為在職場上要提高自己隻需參加一些學習班,自己多抽時間看看有關業務方麵的書籍,這樣就可以提高自己,從而獲得更多的晉升機會。這其實是大錯特錯,書本上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向身邊的圈中人學習,這樣你才能提高的更快。

向圈中的同事學習,不僅可以培養你和同事們的感情,而且還可以學到更實用更新的知識,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非常快,書本上的東西,很多都是已過時或是些對工作幫助不大的東西,況且書本與工作還有一段距離,把書本上的東西用於工作實踐,還需要你花一段時間去摸索。向圈中的同事學習就不同了,他們會告訴你最簡捷、最實用的工作方法,從而縮短你摸索的時間。

我們主張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這種“充電”的內容不僅包括理論上的知識和一些純工作性質的技能,而且還包括社會交往等社會知識和技能,隻有做到了這兩者的兼顧統一,你才能算是真正地提高自己,你才能在為人處世中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獲取成功。

近朱者赤,遇強則強

組建一個圈子或加入另一個圈子,要有選擇性,古人就曾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你進入了一個圈子,這些朋友將是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有選擇性地加入對你將來發展有利的圈子,多向圈子中的前輩求教,會使你的人生獲得很大的益處。

薩加烈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結交一流人物能讓自己更強,經常與有價值的人保持來往,回避沒有價值的人際關係,這不是庸俗,這是你向上的力量。多與有益的人相結交,結交成功的前輩,往往能夠轉換一個人的機運。

裏昂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小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在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17歲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先是在西部合同電信公司,接著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當他的兒子上學就讀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你也許會覺得這句話太庸俗,但請別誤會,事實證明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一樣,好的朋友既是良伴,也是我們的老師。

要與偉大的朋友締結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賺百萬美元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事。這原因並非在於偉人們的出類拔萃,而是你自己容易忐忑不安。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失敗,是因為不善於和前輩交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的陸軍元帥福煦曾說過:“青年人至少要認識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請他做顧問。”

不少人總是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交際,因為借此能產生優越感。可是混跡於不如自己的人當中,顯然是學不到什麼的。你所交往的人會改變你的生活。與憤世嫉俗的人為伍,他們就會拉你沉淪;結交那些希望你快樂和成功的人,你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的路上邁出最重要的一步,對生活的熱情具有感染力,因此同樂觀的人為伴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的人生希望。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則能促使我們更加成熟。

我們可以從劣於我們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須獲得優秀的朋友給我們的刺激,以助長勇氣。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來的。我們或者和他們住得很近,因而相識,或者是以未曾預料的方式和他們相識。結交朋友雖因為偶然,但朋友對於個人進步的影響卻很大。交朋友宜經過鄭重的考慮之後再決定。

多結交成功的朋友,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比自己先成功一步的朋友身上。這樣,你既有結交的機會,也容易領略到對方的內涵。阻礙我們成功的最大障礙,其中就存在於我們自己心中,自己戰勝自己往往是人生中最持久最難決出勝負的艱苦戰役。但如果你擁有許多成功的朋友,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很可能輕易取勝,因為成功者已經告訴我們取勝的訣竅和方式方法。既是成功者的方式方法,我們無須過多地懷疑憂慮,在人的一生中,該模仿的時候就應該模仿,我們隻有自己去研究領悟發現,才能有美好的人生。

事業成功的人,是你成就事業的最好的參照物,會使你不斷地力爭上遊。你應當牢記與有益的人交往並不是太難的事情。首先將你所在城市的著名人士列出一張表,再把將會對你的事業有所幫助的人,也列出一張表,之後就是每星期去試著結交一位這樣的人。這樣不久後你就會驚奇地發現,你的人生會有所改變。

二、結交一幫“好朋友”

交際要富有目的性,建立有利的關係網

按中國傳統心態來看,交際不應該有目標,應該“以情會友,別無所求”,應該奉行一種無為哲學。但是,會建立交際圈的人都懂得,在交往中要注重圈中人的使用價值,然後想方設法接近他,從而建立有利的關係網。

我們不妨設想,有這麼一個人,他既不能與你信息共享、情感溝通,也不能與你相求相助,你會與他交朋友嗎?恐怕不會。可見,人際交往還是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目標的體現。

建立“圈子”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說明。首先,要認清目標,接著找有相同需求的人,最後與之聯係,建立圈子。也就是說:目的+有相同需求的人=圈子。

有人單靠直覺建立“圈子”;有人則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點“圈子”。前者往往難以預料結果如何;後者比較知曉圈子的“天時地利”。

“圈子”通常要花一點工夫才能獲得。一家公司在兩個月內即將麵臨大裁員或破產的打擊,員工應該早有所聞,有人像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則已悄悄地打電話聯絡,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以免和公司“同歸於盡”。你可以用全部的銀行存款打賭,這些人一定比慌張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後也會繼續依靠“圈子”,追求更卓越的職業生涯。

事實上,“圈子”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線。與外界人建立某種“圈子”,消息才會靈通。要是問他們這些“圈子”是怎麼建立來的,恐怕他們也答不上來。這種事並非是鬼鬼祟祟、見不得人的勾當,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訣。他們了解“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最後,練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報的神功。

善於拓展“圈子”的人,是標準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會、洽談公事或私人聚會上,總是會掌握時機。對這些“溝通大師”而言,人生就是一場曆險記——會議室、酒吧、街角、餐廳,甚至在澡堂裏,處處都可以“增廣見聞”,因此隨時豎起耳朵,收聽精彩的內幕消息或飛短流長。隻要你多走動,必有收獲。最會拉圈子的聰明人,不但口吐蓮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的法眼。他們就是天生的偵探或是名記者,不然也應頒給他們“社會學”榮譽博士。

總而言之,要時刻在心裏想著身邊的“圈子”,看看是否能從雙方的需要上做些文章,以使圈中人的關係變得更加牢靠。

組建交際圈,尋找對自己有用的人

外國成功學有“交際圈”一說,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成功的人們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個“交際圈”。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好不容易才能為你提供一兩個人,而且很費力地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這也顯示了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麵的差別。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交際圈的人。這種網絡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交際圈,才是一種比較全麵的交際圈,也就是說,在你的交際圈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

交際圈既然稱做是“圈”,就應當具有圈的特點。也就是說,以自己為圈心,以關係為紐帶,建立以自己需求為中心的交際圈。不懂交際之道的人交友就不是這樣了,他們結交的範圍十分狹窄,分布十分不均,隻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認識幾個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個標準的交際圈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傳統上,知識分子往往喜歡閉門謝客,喜歡孤軍奮戰,特別是對官場上的事情喜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政界的人物更是不願去與之進行交際,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對聰明人的成功更為不利。就目前的現狀來說,要成功,離不開上級領導的信任和支持,而上級領導大多是官場的人,你不主動與他們交往,他們對你不了解,你對他們也很陌生,你怎麼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呢?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交往越廣泛,遇到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朋友的其他多方麵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例如,某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許被選中了。原因就在於這位領導委托自己的一個下級單某為自己物色秘書,而單某和小許是同學和好朋友,單某自然清楚,小許肯定勝任秘書這一職位,於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來了。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許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這也是他成功的一個裏程碑。這個裏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麼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決定了日後一個人的巨大成功,沒想到這種交往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越廣泛,機遇就越多。

聰明人不應當過於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漠視這種交往。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後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沒有人是自己一個人達到事業的頂峰的,一旦你立誌要成為出類拔萃的人,你就要開始吸收大量對你有幫助的人和資源了,如其他各方麵有所建樹的人是你所有資源中最大的資源。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他們,構建有助於你的事業的“交際圈”。

實際上,你的“交際圈”遠比你意識到的要廣大得多。你實際擁有的網絡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聯係的人之外,更多的聯係包括你與之共同工作和曾經一同工作過的人們,以前的同學和校友、朋友,你整個大家庭的成員,你遇到過的孩子的父母,你參加研討會或其他會議時遇到的人,這些人都會是你的網絡成員。你的網絡成員還包括那些你在網絡中認識的人,以及與他們有聯係的人。

有句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你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他們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而且,如果你距總統僅僅有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你想讓其加入你的團隊支持你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