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圈子,我們並不陌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圈子”。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用時下的語言來說,這個“群”就是我們所說的“圈子”。圈子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一個人“圈子”的大小和氛圍,將會對他的人生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認識圈子
圈子與人生的關係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聽說“圈子”一詞,所謂圈子,簡明地說,就是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係在一起的人群,實際上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如汽車發燒友可以加入“汽車圈子”,數碼產品發燒友可以加入“數碼圈子”等。
其實,圈子大多是人們通過社交途徑形成的。圈子的劃分,實際上就是對人群進行了一次分類劃分,即分眾的模式。
在我們時下生活中,我們可以自己為圓心,以不同的紐帶為半徑,就可以劃出不同的圈子:以血緣而定的親人親戚圈,以交際而定的朋友圈,一起工作的同事圈,此外還可以有同學圈、老鄉圈、娛樂圈等,舉不勝舉。
在社會職業框架上,我們也經常聽說過各種圈子:演藝圈、體育圈、學術圈、政治圈……
圈子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各種大大小小的圈子在這個社會上交織存在,各色人等也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圈子中。有的人圈子多,有的人圈子少;有的人是圈子中的重要人物,有的人就是跟著人家混;有的圈子慢慢變小了,有的圈子卻逐漸變大了;有的圈子很封閉,外人難以進入,充滿了神秘色彩,也有的圈子鬆散無序,散漫自由……
圈子的存在給人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是每個人生存的心理需要。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圈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當一個人置身於社會這個係統中,或主動自覺加入一個圈子,或無意識地卷入一個派係,或純粹是被別人當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會被歸類和被貼上標簽。一個圈子就是一股勢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結果很可能就是被邊緣化了:上邊沒有人照顧你,下邊也不會有人追隨你,孤家寡人一個,既成不了氣候,也就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薦賞識和提拔後,隻要不違背大的原則,你就應該站到這個人的隊伍中,如左右搖擺,不但會被這個圈子拋棄,也很容易被別的圈中人所不齒,也就很難混下去了。
對圈子的研究和經營,應該成為人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選好圈子,設法投靠加入,並逐漸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組建經營好自己的圈子,形成自己的資本和勢力;高層的領導者則要平衡好各種圈子:讓其存在並競爭,但不能容忍其中某一支勢力太大,以致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就圈子的組建和形成的目的而言,可以分出一定的層次來:
第一層麵是誌同道合。這是一群為共同理想或事業而結合在一起的“君子”,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他們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不怕苦、不怕累,他們會互相欣賞和支持,同氣相求,他們也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他們的目的基本上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為了整個集團的發展,從集團或公司的發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造福社會。
第二層麵就是為了某一利益而結合的集團。這部分的人物相對前一部分來說,要“低級”一些,他們沒有實現自己價值,造福社會的遠大理想,他們隻為個人的利益而生存、奮鬥著,客觀地說,這些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的。初出道時,他們也同樣有理想有追求,是想幹事業的熱血青年。但理想往往在現實麵前被擊碎,幾番碰壁和挫敗之後,他們無力改變現狀,於是畏難而退,變得世故和圓滑起來。人生沉浮,理想很難實現,他們開始明哲保身,而且,經過多年的為官生涯,他們已經變成了大大小小的既得利益者——要保住這一切,他們免不了要媚上欺下,左右逢源,見風使舵……一句話,棱角被打磨掉了,他們庸碌但圓潤,不求有什麼大的成就,但求在社會上渾渾噩噩地生活著。
第三個層麵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集團。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去幹一些違法的勾當,這一集團應該堅決予以抵製,也是法律所不容的。
對於這三個層麵的圈子,我們應努力做第一層麵的人,去尋找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為共同理想而奮鬥;對於第二層麵,我們應持觀望態度;對於第三層麵,我們應該堅決抵製。
五彩繽紛的圈子
在我國古代就有朋黨一說,即君子為朋,小人為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各種不同的人被人為地劃分為不同的圈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即時通訊工具的發展,人們對圈子的依賴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大大加強了,幾乎人人都屬於某個或某幾個“圈子”。比如富人的圈子、小資的圈子、中產階層的圈子。如果按職業劃分,說有三百教、九百流的圈子恐怕也不為過。除了大家熟知的文化圈、藝術圈、影視圈或者各種中規中矩的行業協會等,還有廚子的圈子、鞋匠的圈子、修腳工的圈子,等等。他們不僅定期聚會溝通情感,而且還相互切磋各自的技藝和交換行業信息。
圈子的劃分,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如果按興趣愛好劃分,恐怕也有三百教、九百流,除了像老饕一族、車友會、驢子幫、球迷、搓麻愛好者之類的圈子外,可能還有一些不大能擺上桌麵的秘密圈子。
如果按地域劃分,則有數量眾多的老鄉會,仿佛隻要祖籍源於同一地域,相互之間就能信任。
當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速,按居住的社區形成的圈子也開始大批湧現,這類圈子本質上屬於過去的“街坊鄰居”時代的新版本。不過,這一次人們不是按照自願來往的原則形成的,而是由小區會所的管理者或業主委員會半強迫半誘惑的拉攏而成。
為了理順這種關係,讓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圈子的含義,認識圈子,下麵,我們就分門別類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圈子的類型。
第一類,根據圈子的起源和形成原因可以分為:血緣圈、地緣圈、學緣圈、事緣圈、客緣圈、緣分圈等。
血緣圈:由家族、宗族、種族形成的具血緣關係的一群人,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親戚圈,隻要有一丁點血緣關係,就可以加入這個圈。在目前這個圈也是最牢靠、最可信的。
地緣圈: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脈關係,最典型的就是老鄉關係。老鄉關係因所處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出了鄉,則同鄉的是老鄉,出了縣,則同縣的是老鄉,出了省,則同省的是老鄉,出了國,全中國的人都是老鄉。
學緣圈:這是因在一起學習而產生的人脈關係。學緣人脈不僅局限於時間較長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同學關係,隨著人們學習和交際意識的提高,各種各樣的短期培訓班甚至會議,都蘊涵著十分豐富的人脈關係資源。隻要你善於挖掘,很多人都可以與你形成同學關係。
事緣圈:因共同工作或處理事務而產生的人脈關係。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同事關係,同事關係的產生不僅局限於工作中的同事、上司和下屬,一段短暫的合作經曆也能形成良好的人脈關係。比如一個單位或多家單位為完成一項任務或項目,而臨時抽調人員組成團隊,任務完成後各自歸隊,但由於共同工作與生活而產生的友誼則會留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客緣圈:我們工作中會時常與客戶打交道,由此而形成的關係就是客緣關係,例如,生產廠家、供應商、零售商、加盟商、合作商、消費者等,在進行商務交易和往來的過程中,其實是互為客戶關係。俗話說“不打不相識”,這種相互利益交換與競爭的商業活動在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能力和品行。職員在為顧客做好服務,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切莫忘了投入自己的誠信和情感,積累自己的客戶資源。
緣分圈:“有緣千裏來相會”。人與人相見是一種緣分,一次短暫的聚會、一次邂逅,這都是上天給我們安排的緣分,隻要我們搶抓機遇,善於表現自己,而又理解他人,“一見鍾情”的緣分就會降臨,你的人生或事業也可能由此而變得不同。緣分圈的產生不僅局限於男女的愛情,與陌生人的一次偶然碰麵,也就是你倆的緣分,這就要看你善不善於把握了。
第二類,根據圈子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政府人脈圈、金融人脈圈、行業人脈圈、技術圈、思想智慧圈、媒體資源圈、客戶資源圈、高層人脈圈(比如老板、上司)、低層人脈圈(比如同事、下屬)等。
第三類,根據人脈資源重要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核心圈子、緊密型圈子、鬆散型圈子等。
核心圈子:指對職業和事業生涯能起到核心、關鍵、重要、決定作用的圈子資源。這些資源根據個人目前所處的職業位置、事業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個營銷部門經理的核心人脈圈,可能是他的頂頭上司、公司老板、關鍵同事和下屬、對公司業務和自身業績有重大影響的重要客戶,以及其他可能影響職業與事業發展的重要人物等。
緊密型圈子:指在核心層人脈資源的基礎上,適當地擴展。仍以一個營銷經理為例,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其他領導、其他部門同事、一般下屬、次重點客戶、對自己有影響的老師、同學、朋友等,都可能在這一圈子中。
鬆散型圈子:指根據自己的職業與事業生涯規劃,在將來可能對自己有重大或一定影響的人脈資源。比如公司未來可能的接班人選、有發展潛力的同事、下屬、客戶、同學、朋友等。
第四類,根據人脈資源動態變化的狀態,可以分為現在時人脈資源和將來時人脈資源。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分類,無論是哪一個圈子,對我們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這些分類知識,就是要讓我們懂得利用這些知識來給予我們指導,讓自己的圈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良好的圈子是你事業的助燃劑
圈子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在現代社會裏,要想混得好,必須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光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善於把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變成你的圈子,還是不夠的。關係隻意味著你和某幾個人關係好,而圈子的建立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團結一部分人,在這個圈子中實現利益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圈子中的相互幫助和人際關係要比你獨自找一個好朋友拉關係要有效得多。
目前,圈子在社會上無處不在,歌星、影星、笑星相互搞點節目爆點猛料,這叫娛樂圈;為了形成規模效應,眾多商家雲集一地,這叫商圈;同樣,搞政治的,大多數都是以政黨的形式出現在政壇上,這個所謂的政黨就是“政圈”的代名詞而已。
你看,演藝圈、商圈、政圈……諸如此類,但凡與“圈”沾上點邊兒的,躋身其中,“身份”馬上就會變得不同。你嗤之以鼻也好,榮辱不驚也罷,骨子裏多少有些喜出望外,畢竟說明你在“圈子”中已有了位置,獲得初步承認,從此,你便可以“圈內人”的身份出席各種場合,說說道道、指指點點,甚至於耀武揚威了。
媒體上經常有個詞,叫“圈內人”,也就相當於“自己人”的意思。不是自己人,當然什麼也不好辦,打不進圈子內部,你就是渾身是膽,也隻不過算個散兵遊勇,很難大紅大紫。武林中人,都要拜師,一是為了學藝,二來也是為了有所歸依。拜了這個師,也就等於入了這個門,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進入某個行業中的一個圈子,是我們在這個行業取得成功的前提,試想,如果武則天沒被選進皇宮,她能當上女皇帝嗎?由此可見,所有的交流、提攜,甚至爭鬥,都是在圈內發生的,進不了圈子,這一切就與你無關;與圈的核心越近,你就越有可能得到核心的提拔,甚至成為核心。
可見,物以類聚,人以圈分,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非得有一個自己的圈子不可。
《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如果都是散兵遊勇,對大宋不會構成真正的威脅。你武鬆能打,打得過我的千軍萬馬嗎?你吳用善謀,沒有兵馬供你調遣,很多好的謀略也隻能在你腦中想一想,沒有施展的機會。但是當這些散兵遊勇聯合起來後,大宋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別說是武鬆、吳用等人,就連一個隻知道偷雞摸狗的時遷恐怕就夠你大宋對付一陣子的了。
劉備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圈子之前,論運籌帷幄不如諸葛亮,論帶兵打仗不如關羽、張飛、趙雲,但他有一種別人不及的優點,那就是一種巨大的協調能力,他能夠吸引這些優秀的人才為他所用,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圈子,憑借著圈子的力量,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實力。
楚漢之爭的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國,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對象,劉邦卻是“好酒及色”之徒,連結發之妻都厭惡他的為人。但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屢敗屢戰,垓下之戰一勝而平定天下;項羽百戰百勝,垓下之戰一敗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原因何在?仍然是圈子在決定著他們的命運。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在洛陽的慶功宴上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擒也。”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是因為他重用了一些在某些方麵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他把取得天下的原因歸之於自己善於經營圈子,可謂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