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儒家文化與電視劇關係研究一(2 / 3)

曆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漢末英雄的形象,王粲《漢末英雄紀》中已有記載。《三國誌·武帝紀》結尾評雲: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但在文藝視野中,曹操卻多了幾分梟雄的氣質。《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雲:“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梁,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張銑注:“梟,惡鳥也;雄,強也。言操如惡鳥之強也。”對曹操早有惡評。

到了《三國誌演義》小說,為了實現正邪對立、忠奸分明,在“尊劉貶曹”的需求下,曹操作為“梟雄”的形象已經轉向了“奸雄”形象。

對於這種增強負麵特征的改造,郭沫若等人早就從戲劇的角度予以“翻案”,找出“文姬歸漢”等題材加以潤色。最近史學界對曹操的研究也多以發掘正麵形象為主。

電視劇的改編並沒有沿著“翻案”的路線走得過頭,總的來說還是延續了戲曲和小說的向度。電視劇的改編者並沒有為了忠實曆史而另起爐灶,為曹操翻案,而是接受了“尊劉貶曹”的主體傾向。但電視劇的改造,還是弱化了曹操的“奸雄”氣質,向“梟雄”氣概回歸,增強了“民本”特色。

電視劇《三國演義》重點宣揚了儒家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充分展現了三國時期各路英雄所具有的仁德、忠義、智慧。與曹操的形象調整不同,劉備的形象本身就是典型的“仁主”,隻需要對他的原有形象進行強化便可。電視劇把“劉備攜民過江”這一情節進行了充分的擴展,用一整集來渲染此事。

曆史上的三國征戰本來也沒有太多的善惡之辨,曹操和劉備都有愛民的記載,在這一點上二人是相通的,但方式有所不同。劉備是一種情感上的關懷,他的“哭”就是這種關懷的體現。但曹操更多的是法治上的保障,正是在這一點上,曹操具有相對於劉備的先進性:劉備盡管仁德,但有任人唯親、不顧大局的缺點;而曹操則不同,他堅定地維護著法紀,不輕易以個人情感為轉移,也顧及到民心和軍心對戰場角逐的意義,這就是勝利一方是由他一派衍生出的司馬氏政權的原因。這一點“民本”的基因,盡管在演義小說中有所展現,但被他的奸詐所湮沒,被讀者忽視,好在這方麵被今天的曆史劇或者影視劇發現和開掘出來,成為曹操由白臉轉紅臉,再調適到恰當尺度的一個手段。

三、形象的反轉:雍正皇帝電視形象的塑造古代文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傳奇”,這個詞既是指唐人小說,也有指明清戲曲的含義。這足以說明傳奇誌異在通俗文藝審美質素中的重要地位。人們對曆史劇的欣賞會帶有很強的好奇心態,也就是說,喜歡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表述。他們往往依據一點當前學術界或者文化界的時尚觀點,來對曆史材料或者現實素材做一點當代化的處理。就王者形象而言,如果能找到一個題材實現大的曆史性逆轉,那真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1999年初,中央電視台播出了44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收視率居高不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且是好評居多。“現今的電視劇,終於拂去曆史的塵埃。我們從熒屏上看到了一個上承康熙,下啟乾隆,為清朝盛世作出巨大貢獻的雍正,他勤於國政,改革積弊,整肅吏治,懲處貪官,重視人才,勵精圖治。所有這些,給我們樹立起一個既有觀賞審美價值,更有相當人格感召力量的曆史人物形象。”當代小說和電視劇通過將其仁愛政治的強化和陰鷙性格的弱化,營造出了一個令觀眾接受和認可的王者形象。

《雍正皇帝》的導演是胡玫,編劇是劉和平,故事改編自二月河的同名小說。小說本身已經先期走紅,為電視劇改編奠定了很好的觀眾基礎。但文本閱讀和視聽傳播畢竟有著本質的不同,視聽傳播的對象更加大眾化,要求作品的文學趣味要向大眾的文化趣味轉換。小說以“九龍奪嫡”來渲染皇權鬥爭中的緊張氛圍,而電視劇《雍正王朝》一開頭卻用向朝廷報告緊急災情的場麵來喚起觀眾的生命關懷,其審美視角是不一樣的,也為電視劇演繹定下了關注民生的基調。胡玫說:“我將全劇分為,前20集為上部‘奪嫡篇’,後24集為下部‘治國篇’。其中一條潛伏之線貫穿,就是治國之難、利民之難。我認為對這個‘難’字的深入挖掘,就會挖出人物,挖出曆史的真實麵目,挖出雍正的曆史價值,也挖出本片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

雍正皇帝的負麵印象主要來自野史和傳說,甚至是一些近期的相關影視劇。在這些描述中,雍正被塑造成一個暴君的形象,謀權篡位、自私陰險、殘酷無道,是一位充滿陰暗和血腥的帝王角色。相關的一些故事,比如篡改康熙傳位遺詔,由“維民所止”,引出莫須有的“雍正無頭”,從而大興文字獄,誅滅九族;還有陰森恐怖的“血滴子”,暗查年羹堯,乃至又有風塵女俠呂月娘為父報仇,取了雍正的首級等等,暴君的形象似乎已被蓋棺定論了。

應該說,曆史上的雍正皇帝也並非隻是暴戾、殘忍,而確實是位有果敢睿智一麵的中興聖主。這一點是近20年來學術界的基本共識。隻是這個認識來得太晚,聲響太小,民間的聲音長期被一些荒誕不經的傳說控製。這部電視劇把學界的基本立場講述了出來,取得了很好的文化傳播效果。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反轉帶來的驚奇效應掩蓋不了美化雍正之實,“經過胡玫的重新挖掘,曆史傳說中的暴君形象悄然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昂然挺立的‘英雄’——背負苦難,艱難前行,拯救國家的至尊天子,從而使雍正成為今天人們心目中認可的改革家。但客觀公允地講,胡玫強調雍正不為人知的另一麵的同時又犯了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錯誤,即缺少批判的歌頌,這同樣不符合曆史真實。”

當然,這也是傳奇效果實現的代價之一。

除了勤政愛民形象的建構、陰鷙冷酷形象的淡化,還有亂倫悖理的弱化也是塑造雍正新形象的手段之一。在小說原著中,雍正曾經愛上過一個名在樂籍的女子,這樣的愛情很顯然以悲劇告終,但雍正並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女喬引娣,後宮選美中雍正愛上了喬引娣,兩人情深意厚,但最終得知為父女亂倫之後,雙雙自裁殞命。

二月河是個優秀的曆史小說作家,但在《雍正皇帝》結尾的處理上,太重傳奇,有些拿捏失準。……這種處理不可不謂慘烈萬分,讓人詫異,然而,作為一本曆史小說,讀後總覺得有一些不足之感。電視劇本的結尾處理極為平實。致力改革、殫精竭慮的雍正,因為病入膏肓而吃了兩顆丹藥,發作身亡。在雍正深夜批閱奏折,誤吃兩顆丹藥之前,反複出現已經死去的政敵八王爺允祀的形象,並有幾段意味深長的對白。對於喬引娣這個女人,編劇作了重要的改動,即她並不是雍正的私生女。從表麵上來說,這處改動削弱了這部劇的故事性與戲劇性,然而,正是因為這種改動,反而增強了這部戲作為曆史劇的嚴肅性和真實感,同時也促進了文本的流暢和邏輯的合理。

電視劇的處理,很顯然更加符合大眾媒體的敘事尺度,也有利於雍正形象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在對古代帝王的藝術演繹中,人物真實的曆史形象退居次位,而人物虛擬的藝術形象中又是以愛民思想為指針的,從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與當代人權思想合作下的審美理念。而另一部電視劇《長河東流》也在改編《誰主沉浮》中緊緊圍繞“民心向背決定朝代更替”的思想主題取材。“劇中它通過朱有榔(南明末帝)父子對話的視覺形象和視聽語言加以體現。當朱有榔全家及所代表的明永曆王朝不得不麵對滅亡時,太子問道:為何大明王朝擁有比清朝百倍的實力卻被它取代?朱有榔回答道:雖然大明曾擁有一切,卻喪失了一個立國的根本——民心。”重視“民心”、“以民為本”,不僅是封建時代帝王的政治準則,也是今天老百姓依托影視劇對當代政治的呼喚。

儒家民本思想與電視劇清官形象塑造儒家民本思想對於王者的要求是“仁政”,對於官吏的要求則是“清正”。20世紀的最後10年,基於國家反腐倡廉的政治氛圍,一大批反映古代廉吏的電視劇充斥熒屏,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劉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仲呈祥說:“《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難得的具有較高曆史品位和美學品位的優秀作品。作為一個曆史題材,它不露聲色地、自然而然地、莎士比亞化地衝向頂端,沒有一點說教,它通過海瑞形象的塑造,把中華民族傳統的寶貴資源演繹出來了。”這部作品並不是收視率最高的,但卻是最有文學價值的,其中塑造的海瑞形象受到史學界的關注也是最多的。劉和平在創作這部劇作的時候就一直在和明史學界保持著溝通,專家們對他的曆史演繹大部分是認可和讚歎的。劉和平先生說: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質”是什麼?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在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劉和平的作品也在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王權主義”。

海瑞是中國式的組合思維方式,即君本、民本理論性格的體現,大智包含大忠,是“第二種忠誠”,不對明朝構成威脅,忠誠明朝,得到了士林的擁護。明人何良俊說:“海剛峰之意無非為民。為民,為朝廷也。”

何良俊與海瑞私交不好,政敵能如此評價海瑞,可見他的為民、為國形象不可抹殺。但何良俊在他的《何氏語林》中對海瑞的封建道德之固執做過異樣的記錄:

海瑞有女,五歲。一日,瑞見女食餅,問之,女曰:僮某。瑞怒曰:男女授受不親,汝非吾女矣。其女哭而不食,至七日,餓死。孰論其真偽,瑞之嚴苛亦難掩於眾口。長於寡母之手,娶三妻有二妾,徐氏休,潘氏走,王氏暴卒於盛年……海母雖苛刻異於常人,然瑞之本性亦有作為焉。悲乎!一家之內,何至於斯。

根據筆記史料記載,海瑞內有嚴母,人品極刻薄,海瑞原配之妻品德賢淑,就因為不能生育就被海母逼迫休棄。後海瑞又有幾次娶妻納妾,多為其所迫害,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暴卒。即便如此,海瑞依然事母至孝,從不忤逆。對於這一點,今天的學者尤其不滿。“明人何良俊說他的小女兒因遞東西,手與其他男孩子有過接觸,就被他責罵,女兒性倔,絕食而死,他竟也不阻攔,與劇中海瑞相差甚遠。這樣的人,應該一生都沒有朋友。但劇中的海瑞雖然剛正,反對貪官也不管官職大小,敢於直言衝撞,但對女兒、對朋友、對鄉民,都表現出慈愛、幽默的一麵。怎麼看都與史料不一樣。”

個人生活中“愚孝”若此,那麼政治生活中呢?清廉忠正有之,但未必有實幹的才能,也未能擺脫忠君的桎梏而全身心在懲治貪官、維護黎民上。明代賢人李贄評價海瑞:“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所以,在明代,海瑞隻是個道德楷模,原生態地拿到今天,他的形象雖然可敬,但並不可愛。為了使海瑞的清官形象更具時代感,電視劇對原本的史料進行了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