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宮廷係列
1.《禦前四寶》施什倫、納蘭性德、林天寶、謝放四人為康熙麵前紅極一時的結拜兄弟,四人性格各異,衝突不斷,時而搭幫共進,時而互相拆台,但他們與“三大奸臣”較量時,卻能同仇敵愾,為民請命。本劇講述禦前四寶在複雜的官場、變幻莫測的江湖中,縱橫馳騁的一幕幕啼笑皆非、回腸蕩氣的宮廷喜劇。此劇在曆史題材電視劇中獨辟蹊徑,不但有壞人當道、好人受屈的悲憫之景,而且有正義伸張、除暴安良的大快人心的場麵,而更多的是不同性格的碰撞,出乎意料的情節帶來的笑聲,使全劇在不斷出現的喜劇情境之中融入悲劇的震撼、正劇的暢快。
2.《龍非龍鳳非鳳》本劇依據“維新變法”這一曆史史實,以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之間的鬥爭為軸線,演繹出了一幅兩派相互爭鬥、民間與曆史相融合的清末曆史圖景。此外,該劇還杜撰了一些有血有肉的戲劇人物,比如林永健飾演的奕玝以及張國立飾演的世鐸等等。本劇基本是按照戊戌變法前後的曆史走向來安排劇情的。不一樣的是,在本劇中,我們正史中記錄的那些關於這場變革的曆史人物,比如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等,都沒有被安排到故事的主軸上。有趣的是,環繞在慈禧和光緒之間的世鐸、奕玝等劇中人物成為這一曆史拐點上支配劇情的關鍵角色。這些杜撰出的人物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齒輪,在他們的演繹中,我們從另一個側麵間接地還原了戊戌變法前後的種種曆史畫麵。
(十一)體育係列
1.《壯士出征》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於光緒21年致函李鴻章,勸說清政府參加首屆世界運動會(即萬國運動會)。該劇由此傳說出發,圍繞一個一心報國卻被明升暗降調離戰場的將軍、一個滿腹經綸卻遇科舉廢除的秀才、一個被立了貞節牌坊的天橋寡婦和一個留學西洋滿腦子反傳統觀念的皇家格格等,從背景到性格都千差萬別的各路男女壯士,講述他們誤打誤撞進入中國最早的運動隊所發生的一係列離奇故事。而憑一張嘴混跡天橋、販賣假洋古董的楊天樵正是這些壯士的堅實後盾。故事講述他們衝破清政府的重重阻撓,壯誌滿懷地出征萬國運動會,結果卻發現大會已經閉幕。該劇在碰撞出現代體育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火花的同時,也展現了清末一群青年人的報國熱情和他們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追求。
2.《好漢一籮筐》本劇以清末為時代背景,以國民開展體育運動為主要內容,配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及具有現代特色的劇情,也使得該劇成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喜劇盛宴。
(十二)尋寶係列
1.《紫玉金砂》本劇以清朝末年景德鎮壺藝為背景,講述了圍繞千古一壺——陰陽太極壺展開的一係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把一個傳統的“尋寶”、“奪寶”母題故事,安放在一對神秘傳奇的千古一壺——陰陽太極壺裏,驅遣各路的人、神和鬼魅展開“奪寶”與“護寶”的角逐,演繹愛恨交織的淒婉人生故事,攪起了一壺風雲,寫下了中華紫砂文化的風韻,譜唱了中國近現代史上這一頁撼人心魄的春秋。
劇中與史實的相同點:(1)曆史時代背景相同。劇中謂:“楊氏為清嘉慶年間人。”《江蘇省誌·陶瓷工業誌》載:“楊鳳年,字玉禽,亦稱楊氏,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2)家庭背景相同。劇中謂:“楊氏是製壺名家楊彭年的妹妹。”《江蘇省誌·陶瓷工業誌》載:“楊鳳年……係楊彭年之妹,為紫砂工藝史上最早的女名家。”(3)劇中所述與傳世品相符合。劇中謂:“《風卷葵》為楊氏所首創”,並述其創製過程。傳世品楊氏《風卷葵》,原為宜興丁蜀工商界人士、前輩華蔭堂所收藏,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贈與宜興陶瓷陳列館。該品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古陶館中。(4)劇中所述與傳世品風格、特點、曆史評價相一致。如《江蘇省誌·陶瓷工業誌》中評價楊氏“其製品構思豐富,浮雕精美,成就可與楊彭年媲美……名作風卷葵壺似錦花瓣點綴全壺,花姿卷翻,形態逼真”。(5)劇中“兄妹二人一起做茶壺”的記述與史實相一致。在許多史籍中都有“楊彭年、楊鳳年為陳曼生訂壺製壺”的記載。
劇中與史實的不同點:(1)劇中楊氏製壺為自學,是瞞著楊彭年自己製壺成功的。清嘉慶期間,製壺技藝十分講究,傳統成型及傳授技藝亦比較講究。拜師學藝這一套禮儀更為講究,楊氏“自學成才”在當時的曆史背景條件下是不大可取的,亦僅是文學色彩加工而已,與史實是不相一致的。(2)劇中楊氏《風卷葵》是楊氏第一次創製出來的新作品,這無疑是杜撰出來的。紫砂茗壺的創製,應該是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天長日久的經驗積累中,在技藝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創新。因之,楊氏“首創新壺”無拜師學藝之說與紫砂製作技藝的工藝技法運作規律不相符合,也可以說這與史實中的製壺的實際情況、運作規律是不相一致的。(3)劇中楊氏《風卷葵》在創製過程中麵對“風卷錦葵”,瞞著哥哥楊彭年,偷偷用泥捏製而成,這也是脫離實際的。紫砂陶藝是特殊的工藝陶,除了需要獨特的材質和成型技法,還需要一些特製工具才能完成其創製。沒有配套的工具,要製作出如此精湛的名壺是不可能的。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也與史實是不相一致的。(4)劇中謂“藝不傳女”,“女人不能學製茶壺”。在這一點上,亦與史實有距離。因為宜興名曰“陶都”,宜興窯場以生產日用陶器為主,而日用陶器在明清時代以家庭作坊式進行手工業操作,“婦隨夫唱”、“妻幫夫製”、“妹替兄長做小手”、“子女為父母操雜務”是常有之事。平常的操作,凡是女人能做的,凡是女人能幫得上忙的,窯場上從沒有“男女之分”、“男女之別”。紫砂陶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分化、演變、發展而自成體係的。紫砂應該說從一開始就有女人參與,沒有像其他特種工藝中有“藝不傳女”的習俗和現象存在。因之,這一點電視劇與史實亦不相符合。
2.《肥姐掛帥》本劇主要描寫的是清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心存異誌,要謀反稱帝,偶然得知前朝寶藏,於是想找到寶藏來增加自己的財力,從而擴充軍備。但是康熙早有鏟除吳三桂之心,並且事先獲得了密報,也派出自己的心腹九貝勒暗中偵查,希望能搶在吳三桂之前獲得寶藏。九貝勒之女白善依的乳娘肥姐滿嬌,深得九貝勒信任,故被委派前來,負責追尋“寶藏”。她開設了酒樓,但其實隻是為了掩人耳目。當然奪寶的並不隻有肥姐滿嬌一個人,聞名江湖的雌雄騙子水妃豔和孟頤飛、茶樓小二穀千泉等都對寶藏虎視眈眈,耍盡各種心機想要占為己有。因此有了這樣一部以民間小人物搞笑事件為主,康熙年間曆史史料為輔,為港星沈殿霞量身打造的喜劇。
本劇故事純屬虛構,隻是借用了康熙年間的一段小插曲,用上了叛亂首領吳三桂這樣的曆史人物以及靖難之役這樣的曆史事件。雖然此劇是以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奪取政權,建文帝落荒而逃,康熙年間吳三桂企圖謀反等一係列曆史事件為背景,但與《尋秦記》、《穿越時空的愛戀》等類似以各階段曆史為背景框架的電視劇一樣,其重點並不在曆史,而是側重於表現在那個時代發生的以某一題材為背景的情景故事。此劇不是為了給觀眾講解曆史、解讀曆史,更多的是利用曆史背景下的既有原型加上作者改編的故事來吸引觀眾,主要還是為了給觀眾增添生活的樂趣和觀劇的喜感。
3.《鴛鴦錯》本劇講述的是晚清一位高官成俞白因出賣了國家路權、礦權給日本人從中得到一筆巨額贓款,他將巨款存入瑞士銀行而將取款密碼刻入一把名為“鴛鴦錯”的倭刀手柄內。時逢辛亥年,成俞白為避戰亂與懷孕妻子走散,由此展開了一段中日對抗和兒女情長。
故事開始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夕,當時外國資本的侵入促使中國由封建國家一變而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後,掠奪鐵路建築權和礦山開采權成為其對華侵略的主要內容。腐敗的清政府根本無力保持國家的主權,中國的路權和礦權大量落入列強手中。該劇並沒有著重講述路權、礦權運動,而是以路權、礦權問題為背景,借兒女情長講述一段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較量,闡述了當時中國的大環境,也表現了當時有那麼一批貪圖錢財的賣國賊,但是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到最後,再壞的人在民族利益上還是堅定地站在一起。結局寓意深刻,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十三)家族係列
1.《中國往事》本劇講述了清朝末年,南方蒼河桑鎮大戶鄭家和榆鎮大戶曹家之間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清朝是中國經曆的一個深刻變革的時期,中國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徹底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外來思想的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政治上的百日維新、資產階級改良;經濟上,外來商品傾銷中國,同時中國的部分物品也暢銷海外,人們都紛紛創辦實業;文化上,宗教教義的傳播,思想發生巨大轉變;日常生活方麵,男人不再局限於長辮子而是留起了短發,富人們也喝起了咖啡與洋酒,吃上了西餐。劇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不同方麵變化上的深刻體現,可以說這部劇作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下中國人從上到下、從富至貧的真實寫照。
曹光漢是這部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突破封建枷鎖的楷模。曹如器質問光漢為何擅自將辮子剪掉,父子倆一見麵就發生了爭執。當時留短發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在常人眼中,曹光漢簡直就是一個怪物,而他自己卻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之後他一心鑽研火柴製造,這在當時也與時代大背景相違背。曹如器,封建製度的維護者。當與曹金氏沒有了感情之後,他依然要維護著婚姻。當然他也並不是頑固不化的,曹如器終於見到了傷痕累累的光漢,麵對這個一身傲骨、脫俗的兒子,忍不住老淚縱橫,父子之間終於互相吐露心聲,在這即將訣別的時刻說盡了二十多年來的未盡之言,曹如器深深地理解了光漢,為他感到自豪。而耳朵,他卻是封建傳統文化下的悲劇產物。他明明是曹金氏的親生兒子,可是卻因為是私生子,不能得到曹如器的承認,成為曹家下人,最終是人性幫助大家承認了這個曹家的兒子。
2.《關東金王》本劇依據在關東地區廣為流傳的“韓邊外”祖孫四代的傳奇故事改編而成,講述了韓邊外由淘金開始,逐步發家置業,成為一區霸主,以及此後韓家由盛轉衰的故事。本劇中韓家事跡基本遵照曆史,但韓邊外當金工前的背景與真實情況有些出入,劇中韓邊外是替母買墳地去當金工,而真實情況是韓邊外酷愛賭錢,輸錢太多,無法償還,於是出門躲債。
3.《天和局》(原名《馬店》)
本劇以19世紀中葉的中國為背景,以當時的雲南為視點,通過“馬加裏事件”、“中法戰爭”和“修建滇越鐵路”三大曆史事件,展現了恪守傳統的閔氏與經世致用的竺氏兩個家族,在恩與怨、情與仇、守誌與圖新、家事與國事等方麵的激烈碰撞,並在曆史潮流與時代發展的驅使下,最終殊途同歸、共同發奮,從法國人手裏買回了滇越鐵路路權,使我國有了第一條屬於自己的國際鐵路。
全劇以我國古代自然哲學中的老莊哲學為文化本源,以道德與誠信為操守,以革新與圖變為誌向,以“人生如棋人如玉”為意喻。當貫穿性道具“天和玉”合璧時,不但兩大家族聯手創舉,就連一直在戲外空間對拜的兩個老人也下成了“大和局”,從而加重了戲劇衝突中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與其他商業題材電視劇一樣,本劇在塑造了一批商業英雄的同時,賦予劇情更加深刻的人文內涵,諸如傳統與圖新、治家與治國、守道與叛道等,主題多元,展現了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髓。但同時有學者認為,該劇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夠真實,過於概念化,情節過於離奇,略顯脫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