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劇作為一部曆史題材電視劇,對主人公施琅收複台灣的一係列主要事跡的陳述基本上是遵循曆史記載的,劇中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時代背景、曆史氛圍等,大體上都有史可考、有據可查。同時,本劇在一些具體展現人物性格的事件上、細枝末節上進行了藝術的建構。
(八)人文係列
1.《天一生水》本劇講述了家族式藏書樓寧波天一閣在清末動蕩社會中的命運。時值範家主人範榛守著祖宗藏書,而他收養的孩子範叔涵天性叛逆。命運弄人,他的兄弟範仲淇、範季泓先後去世,而他一直深愛著的女人林若雲也在和他私奔途中喪命。當他最終遇到一位長相酷似林若雲的混血兒謝明妮時,卻又迫於世事,天各一方。
本劇劇情基本虛構:一是僅以天一閣作為背景,天一閣和天一閣的故事在劇中隻類似於一個文化符號;二是劇中所用的人名、故事全都與範氏家族中真實人物的名字無關。
2.《風滿樓》本劇中的人物及具體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是“藏書”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有記載,也有對其他藏書樓的記載。本劇對藏書文化的曆史做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讓更多觀眾關注這段曆史。導演黃健中曾評價該劇說:“這是一部展現中華文化傳承的作品,儒與俠一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這部劇以全新視角展現了儒家文化與俠文化的衝撞、融合。”
3.《百年往事》本劇改編自都梁小說《百年往事》,以商人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從清朝末年走向新中國的曆程。從中我們能夠學到許多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感受到一份對國家濃濃的歸屬感,以及張家幾代人高尚的情操。都梁再現了前門、琉璃廠、八大胡同、國共偽日行政舊址等曆史舊貌。除遛鳥等老北京習俗之外,他介紹了很多當時的文化現象,比如支援前線彈藥,把藥研磨在墨裏,抄縉紳,字畫鑒定,繪、熏名畫等等,講述了辜鴻銘、王國維、魯迅、張大千、張勳、肅親王、汪兆銘等“民國人物”的故事,以榮寶齋為半徑,構建成一幅幅生動的曆史圖景。
4.《汗血寶馬》就劇作的原始題材來說,
汗血馬是真實存在的,原產於土庫曼斯坦,非常稀少,可日行千裏,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稀世寶馬。汗血馬在古代中國最早且最多出現的年代就是西漢,這點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大篇幅記錄。本劇的第三集中曾提到一個漢武帝金馬換天馬(汗血馬)的故事,並非杜撰。《史記》記載,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這兩次都由汗血馬引發。
本劇以清朝末年為背景也是十分有寓意的。眾所周知,清朝是馬背上的王朝,所以汗血寶馬在清朝更有其特殊地位,這為此虛構故事中人們舍命相爭汗血寶馬的行為鋪墊了合理性。同時,馬背王朝的一國之君溥儀竟不會騎馬這一點又從另一方麵反映了滿族後代血液中野性豪放的退化和日益腐敗的安逸生活。另外,劇中一些過於宣揚人文主義精神的情節與史實是不符的。如溥儀不得以遣散宮中太監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親自囑咐老太監給遣返的公公送畫一段就極其牽強。在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有專門一章關於遣散太監的敘述,從中可以看出溥儀是在宮中寶物接連失盜後對太監深惡痛絕而想盡辦法把太監遣散出宮的,之後又怎麼可能再用宮中寶物去接濟一個老太監呢?
(九)情感係列
1.《煙花三月》本劇名為“煙花三月”,講述的也是康熙年間起於煙花三月、止於煙花三月的一段淒美愛情故事。本劇以納蘭性德的愛情生活為主線,所述情節基本依據史實改編。據考證,納蘭一生中有四段讓人回味的愛情,與表妹、盧氏、官氏還有沈苑,而本劇也是由他的這四段感情發展而來的。
2.《秦淮悲歌》(又名《白門柳》)
本劇以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這一改朝換代的曆史巨變為背景,講述了秦淮名妓柳如是與江南名士錢謙益的一段傳奇姻緣。柳如是一心想輔佐丈夫報效國家,怎奈明末朝廷腐敗,丈夫與自己的誌向又有分歧,於是跳河自殺,未遂。丈夫死後,又起了遺產之爭,於是再次上吊自殺,非常悲情。以此帶出當時“複社”一批知識分子在國破家亡、山河破碎之際的坎坷遭遇及悲慘命運,同時細膩展現了江南的風物人文,交織成一曲波瀾壯闊、悲風四起的末世挽歌。
本劇根據劉斯奮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白門柳》改編。小說麵世後反響強烈,話劇、粵劇等形式的改編作品紛紛醞釀。原著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與文學素養,跟電視劇這一娛樂載體似乎並不怎麼合拍,改編主創人員選擇了一條“文學性、藝術性與娛樂性兼容”的艱難創作道路。劇本增強了故事性和戲劇性,增加了人物間的情感衝突,尤其是柳如是與比她年長35歲的丈夫錢謙益之間的“紅顏戀白發”。當然,電視劇改編後與曆史有不符之處,如柳如是出嫁是在船上進行的,而不是八抬大轎到錢府等等。
3.《雄關遺夢》本劇是一部在虛擬的清朝末期環境中,圍繞封建社會底層生活的一群人,講述關於愛情、親情、權利、自由的電視劇。
本劇改編自著名作家魯彥周先生的長篇小說《陰陽關的陰陽夢》。這是一個穿梭在夢幻和現實之間,浪漫、淒美、神秘、壯麗的愛情史詩故事;這是一個女人用絢爛生命抗擊封建愚昧製度,追求愛情、自由、平等的英雄故事;這是兩個男人為得到自由和愛情而爭奪權力,從死亡走向新生,從新生走向死亡的命運輪回故事;這是一個在虛擬的舊時代環境中講述的關於愛情、關於欲望、關於親情、關於權力的傳奇寓言故事。
4.《梧桐相思雨》本劇以寶齡、溥俊、思瀚、陸耕天、毓萱等兩代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年輕人對於夢想和愛情的追求,展現了動蕩年代年輕人麵對命運的無奈和時代所造就的無力回天的悲劇。
本劇以清末民初的特殊時代為背景,劇中如隆裕太後、溥俊等確有其人,但改動頗多。其中較大的曆史改動有:一是隆裕太後實際上優柔寡斷,並非像劇中所描述的那樣有極強的政治手段,宣統三年時垂簾聽政了。在她身邊確有一個非常信任的小太監“小德張”,然而並非劇中所描述的那樣忠心耿耿,而是仗著裕隆太後的寵幸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且投靠了袁世凱。二是溥俊曾被慈禧太後立為“保慶皇帝”,後因其父載漪曾利用義和團排外,沒有得到列強的認可,因此並非劇中所說想要篡權奪位。溥俊後被流放,寄居在蒙古的舅舅家,因此劇中溥俊與妻子寶齡生活在上海也與曆史不符。溥俊後有二子,長子毓巍,次子毓嶺。因此毓宣的存在也與史料不符。三是寶齡格格,史料上未有其人。裕隆皇後身邊並沒有很得寵的皇室格格。疑是改編自人物裕德齡,但人物出入也較大。至於陳思瀚、巧妞、喜姐、耕天、幼蘭等更是無從考證,多為在曆史背景下根據時代特點虛構的人物。在那個時代,不乏這樣的有為青年。
5.《原來就是你》這是近些年來較為成功的一部清朝都市情感劇。它符合故事發生的背景——1870年,正是洋務運動興盛時期。劇中滲透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將那個時代中國人思想、心理的變化融入好看的故事,比史書更容易交代當時各方麵的形勢。改編的新穎之處在於雙胞胎的設置:一個正好代表了中式思想下的傳統女孩,而另一個則是受過西方教育的新式女子。二人同樣的出身、不同的命途造就了不同的性格與人生觀,暗含當時中西文化在中國土地上激烈的碰撞對那個時代人物命運的影響。總之,《原來就是你》在商業的元素下表現了對曆史的尊重,並將晚清文化的特點融化在劇集中。
6.《磨坊女人》本劇改編自作家陳全倫的中篇小說《磨坊》,講述的是清末民初膠東小縣古城文登裏女磨坊主水道婆淒婉而壯美的人生曆程。電視劇仍以吸引觀眾的跌宕劇情以及幾位主要人物之間的情感為主線,盡管損失了一些原著小說的深刻性,但不失對於傳統文化民俗的還原,這是難能可貴的。電視劇的主拍攝地選在小說故事發生的古城文登,真實地向觀眾展示文登、威海乃至整個膠東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繪製了一幅膠東的“清明上河圖”。該劇通過水道婆、老井台、伍老大、小舜、琦珠、何菱姑等人物的生活軌跡,向觀眾展現了百年山東小城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借“磨坊”這個元素將觀眾引入百年的記憶之中。
7.《船娘·雯蔚》本劇以身世坎坷的雯蔚的一生曲折經曆為主線,通過描寫洪家在清末到民國初年的興衰,揭示了大家族在曆史變革背景下的悲劇命運。該劇以20世紀江南為背景,再現了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絲綢世家情仇,集愛情、家國矛盾於一體,劇中的多個角色極富張力與感染力。從改編的角度看,劇中文光抽身革命黨這一劇情設置頗有曆史依據,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商人是浙江湖州的湖商,而湖商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支持。
8.《大理公主》本劇是一部田園詩風格的情感劇,在大理州如詩如畫的山水中,展開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恨、情、仇,報複與寬容,迷茫和成長,表現大時代中大理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的命運糾葛。在原作中,有兩位美麗的女主角,一個是艾月,一個是阿細。艾月聰明慧詰,高傲、要強、天真、樂觀。挫折促使她迅速成長起來,艾月更在日後挽救了即將陷入戰火的大理人民,最終被大理人民尊為“大理公主”。另一位主要角色阿細,她嫁到楊家是為了抵債,她對任何人都懷有敵意,少年老成,把自己的內心深深隱藏和包裹著,忍辱負重,犧牲了自己,贏得大理人民的尊敬,也被大理人民尊為“大理公主”。在電視劇中,充滿仇恨的阿細在向大理首富段沐海報殺母之仇的過程中,不斷沉淪和迷失,最終幡然悔悟,在對付瘟疫的戰鬥中,不幸犧牲;段沐海的女兒艾月,麵對動蕩的時代,麵對結義姐妹阿細對自己家庭的報複,始終充滿樂觀、善良和寬容,從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嬌小姐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機智、胸襟開闊的女性。
9.《紅墨坊》一方奇墨引來了一段曲折迷離的曠古奇冤,一個奇才譜就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愛情絕唱。本劇根據路遠的同名小說《紅墨坊》改編而成。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文化藝術上繼承宋、元文化而又不斷發展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也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曆了500多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麵貌。文房四寶工藝是明清美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隆年間,製墨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審美風格傾向於實用、美觀。貢墨、集錦墨、文人自製墨、零錠墨各擅其美。到了嘉靖年間,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刺激,引發了製墨業的激烈競爭。《紅墨坊》正是根據這樣的曆史背景加以改編,展開了一段一代製墨奇才的恩怨情仇。
10.《死水微瀾》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瀾》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話劇、川劇影響了幾代觀眾,更捧紅了張國立、鄧婕、許晴、尤勇等明星。不過,不同版本的《死水微瀾》突出的重點各有不同。與舊版相比,這次新版《死水微瀾》的改編人物變化較大,在忠實於原著的前提下,該劇豐富了劇情細節,延伸了人物角色的命運。比如羅歪嘴病死、蔡老板自殺、顧天成被當上新軍的小夥計土盤子殺死、鄧幺姑最後孤獨度過一生等,強化了悲劇色彩。隻有妓女劉三金命運變好了,她後來嫁入郝家當上九姨太,雖然未能生育,但憑借手腕奪得郝家大權,還收留了逃避官府追捕的羅歪嘴,陪伴他度過了最後的日子。
11.《徽州女人》本劇以晚清時期徽州富商之家程府的一群女人哀婉淒美、動人心魄的故事和人生命運為線索,刻畫了以她們為代表的那個時代徽州女人的群像縮影。她們中有身份卑微的奴婢,嚐盡血淚的辛酸最終爬上枝頭成為家族掌門人;有知書達理、賢德淑惠的大家閨秀,最終被封建禮教埋葬成為犧牲品;也有少數“叛逆者”,與封建禮教的代表誓死抗爭,最終放棄榮華奔向心中自由的天地。劇中不同個性的人物命運交織糾纏,使得該劇劇情跌宕起伏,牽動人心。電視劇《徽州女人》以鴉片戰爭之後到太平天國興起之初這一段晚清社會為時代背景,集中展示了一個徽州富商之家程府從興盛走向衰落的過程。程府的榮華富貴與那個特定時代的封建政治和經濟體製是密切相連的,而程府的衰落也與那個時代的社會巨變息息相關。程府衰落於一個亂象四起的晚清時代,當時社會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以一葉而知秋,程府的衰落景象,恰恰預示著封建王朝無可避免走向衰落的趨勢。